論語解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91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9

論語解

學而時習之者,學兼誦之、行之。凡禮樂文藝之繁,倫常之紀,道德之要,載在先王之書者,皆當講習之,貫習之。爾雅曰:貫,習也。轉注之習亦貫也。時習之習卽?一貫之貫,貫主行事,習亦行事。故時習者,時誦之,時行之也。爾雅又曰:貫,事也。聖人之道,未有不於行事見,而但于言語見者也。故孔子告曾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貫者,壹是皆行之也。又告子貢曰:汝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予一以貫之。此義與告曾子同。言聖道壹是貫行,非徒學而識之。兩章對挍,其義益顯。此章乃孔子敎人之語,實卽孔子生平學行之始末也。故學必兼誦之行之,其義乃全。馬融注專以習爲誦習。失之矣。朋自遠來者。如孔子道兼師儒。周禮司徒。師以德行敎民。儒以六藝敎民。各國學者皆來爲弟子從學也。葢學而時習。未有不朋來者。聖人之道不見用于世。所恃以傳於天下後世者。朋也。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不患無位也。學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旣無位,則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後世學者於學尙未能時習,而妄欲見知於時,見用於世,或且患得患失。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君子小人之別,在乎此矣。易曰: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中庸曰: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卽此道也。此章三節,皆孔子一生事實,爲史記孔子世家全篇之總論,故弟子論撰之時,以此冠之。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終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與此始終相應也。

有子論爲人孝弟者,論語孔子稱子,此外惟有子、曾子、顔子稱子,是明明有異諸賢矣。弟子以有子之言似夫子而欲師之,惟曾子不可强,其餘皆服之矣。故論語次章卽列有子之語在曾子之前。此章之言葢兼乎孝經、春秋之義也,此卽似夫子之言也。孔子之道在於孝經,孝經取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最重之一事,順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嚴,守其髮膚,保其祭祀,永無奔亡弑奪之禍。卽有子所云孝弟之人不犯上,不作亂也,使天下庶人、士大夫、卿諸侯,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亂,則天下永治也。惟其不孝不弟,不能如孝經之順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臣弑君,亡絶奔走,不保宗廟社稷。是以孔子作春秋,明王道,制叛亂,明褒貶。春秋論之於已事之後,孝經明之於未事之先,其間所以相通之故,則有子此章。實通徹本原之論也。其列之於首篇之次章。固所宜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者。本立而道生一句。乃古逸詩句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此一節四句。乃孔子語也。劉向說苑建本篇曰。孔子曰。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終必衰。詩云:原隰旣平,泉流旣淸。本立而道生。雖漢人引論語,往往皆以爲孔子之言。但劉向明以此上二句爲孔子之言,尙是漢人傳論語之舊說,而又以爲有子言者,所以似夫子也。劉向在西漢挍秘書,見傳記百家古說甚多,是以建本篇又引孔子曰:立體有義矣,而孝爲本。觀此益可知論語此二句爲孔子語也。又後漢書延篤傳曰: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觀此,延篤以此節十九字與孝經十四字同引爲孔子之言,其爲兩漢人舊說,皆以爲孔子之言矣。延篤,後漢人,博通經傳,寛仁恤民,其論仁孝也,語質而義明,足爲論語此章注解。不似後人求之太深,而反失聖人本意。故東漢人經說最爲平正純實,今錄之後漢書延篤傳曰:篤以病歸,敎授家巷。時人或疑仁孝前後之證,篤乃論之曰,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篤論矣。夫人二致同源,總率百行,非復銖兩輕重,必定前後之數也。而如欲分其大較,體而名之,則孝在事親,仁施品物。施物則功濟於時,事親則德歸於已。於己則事寡,濟時則功多。推此以言,仁則遠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隱而章。近取諸身,則耳有聽受之用,目有察見之明,足有致遠之勞,手有飾衛之功。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遠取諸物,則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終于彌蔓,枝葉扶疎,榮華紛縟,末雖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然體大難僃,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兩兼者也。如必對其優劣,則仁以枝葉扶疎爲大,孝以心體本根爲先,可無訟也。或謂先孝後仁,非仲尼序囬參之意葢?以爲仁孝同質而生,純體之者則互以爲稱,虞舜、顔囬是也。若偏而體之,則各有其目,公劉、曾參是也。夫曾、閔以孝弟爲至德,管仲以九合爲仁功,未有論德不先回參,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從其稱者也。元案:東漢人論孝論仁,平實如此,故元所撰論語論仁論,於管仲之仁尤與之合。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