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全部影视作品
王蜀宫妓图 | 《王蜀宫妓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该图最早名为《孟蜀宫妓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画录》定名。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蜀宫妓图》画了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画中的仕女粉面桃腮,柳眼樱唇,下巴尖俏,并以白粉晕染额、鼻、脸颊,使其形象愈发娇媚可爱,为唐寅式的“三白”画法。 |
红叶题诗仕女图 | 《红叶题诗仕女图》以传统的工笔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宫女的浓施艳抹。仕女形象娟秀,头部钩勒精细,晕染匀整;衣纹用细劲流畅的铁线描,顿挫宛转,服饰工细艳丽。为唐寅仕女画的优秀之作。 |
临李伯时饮中八仙 | 纸本,水墨,23.8厘米*838厘米,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临李公麟的《饮中八仙图》,以白描法绘人物35位,线条柔和隽秀,人物神态形象逼真;山石树木粗笔勾勒,再以浓墨烘染而成。此幅长卷达八米之长,场景开阔,绘出八仙喝茶听曲,悠闲自得的情景。 |
悟阳子养性图卷-画芯 | 《悟阳子养性图》是一幅书画合璧的作品,卷后所附的《悟阳子诗叙》的作者是中国明代另一位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整幅画构图疏朗有致,笔意深远,近景处精细刻画,远景处则以寥寥数笔,勾勒出飘渺的意境。 |
看泉听风图 | 画中崖畔多用斧劈皴,石质坚凝劲健。画风沉郁,风骨奇峭。此画既有南宋[院体]画传统,又有文人画的风格特征。画上自题七绝一首:[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锺。]是画家仕途不遇,寄情山水的真实写照。署款[唐寅],钤有[禅仙]、[唐居士]、[南京解元]诸印。 |
立石丛卉图 | 《立石丛卉图》是明朝画家唐寅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立石之下,几丛草花盛开。立石通过皴笔的染擦,并以留白的方式写出阴阳向背,突出山石的质感。草花的浓淡墨色运用恰到好处。构图简明,高低呼应,使画面呈现一种空灵润泽的感觉。画幅中自题:“杂卉烂春色,孤峰积雨痕。 譬若古贞士,终身伴菜根。” |
沛台实景图 | 《沛台实景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寅此图纯用水墨,完全是纪实写生之作。庭院屋舍结构清晰,颇具透视感。各种树木相间杂,多用空勾夹叶,繁而不乱。近景坡石用细笔长皴,微作晕染,工劲中兼有细秀圆润,是唐寅较富特色的山石画法。 唐寅在题诗中讲述了绘制此图的原由。明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唐寅36岁时,陪同大学士王鏊游览沛台后绘此图,并赠茂化学士。沛台,又名歌风台,位于今江苏省沛县境内,相传,汉高祖刘邦曾于此饮酒放歌,后人于是筑此台以纪之。 唐寅此图纯用水墨,完全是纪实写生之作。庭院屋舍结构清晰,颇具透视感。各种树木相间杂,多用空勾夹叶,繁而不乱。近景坡石用细笔长皴,微作晕染,工劲中兼有细秀圆润,是唐寅较富特色的山石画法。远景一角山林,雾气沉沉,墨色湿润,与近景相比较,虽有近大远小的区别,但在空间位置上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反映了中国古代画家对空间处理的独特理解。整幅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 |
嫦娥执桂图 |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画中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 《嫦娥执桂图》中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柔,手持挂花,似非才子莫得。此作意气风发,尤其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面容的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右上自题: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桂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 |
钱塘景物图轴 | 绢本,设色,71.4*37.2cm,故宫博物院收藏。图绘崇山峻岭中亭台楼阁数坐,绿树环抱四周,近处游骑三五成群,翩翩而来;左侧二叶小舟游弋江中,船夫坐于船头怡然自得。技法上,笔墨纤细有力,皴法灵活多变,墨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秀润。 |
新娘的嫁衣 | 此幅画作为唐寅仕女画一类,图中人物成“之”字形布局,花园中亭台院落、仙鹤湖石皆描绘细致。人物纤弱,远景处仕女正为新人赶制衣服。画面中右下角山石之上有“唐寅”二字。 |
奇峰高隐图轴 | - |
桐荫清梦图轴 | 此画运用水墨白描手法,描绘树荫下,一老者坐于椅子上安然入睡,从老者嘴角露出的笑容来看,此时他正梦到美妙的好事,神情生动自然。此画构图简洁,用笔洗练,风格洒脱,韵致清逸,是唐寅白描人物画佳作。 |
幽人燕坐图轴 | 纸本,墨笔,120.3*2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远处群山耸立,松竹穿插于涧中;溪中立一凉厅,厅里一人观湍流水势,身边一桌,置书本、茶具与其上;溪流边一人拄杖小憩,感受山青水秀。技法上,多用干笔细皴描绘树石人物,笔致坚劲,刻画精微,风格缜密秀润。 |
葑田行犊图轴 | 纸本,墨笔,74.7*42.7cm,上海博物博藏。此图描绘的是唐代李密故事,图上一老者手执长鞭骑牛前行,老者表情悠闲,一路观景,牛身形壮硕,四肢有力;上面松枝繁茂,郁郁葱葱。图上画家自题:骑犊归来绕葑田,角端轻挂汉编年;无人解得悠悠意,行过松阴懒着鞭。 |
墨梅图轴 | 纸本,墨笔,96*36cm,故宫博物院藏。图绘梅花一枝,虽是虬枝粗干,但花儿仍开放的风姿绰约。技法上,以枯笔焦墨画梅花枝干,皴擦纹理,表现梅枝苍劲虬曲的姿态;以浓淡相间的水墨点画花朵,以谨细之笔画出花蕊,笔法刚健清逸,表现出梅花清丽脱俗的风貌。 |
垂虹别意图卷 | 以诗文书画记录下了明代中期以沈周、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吴门才子在吴江垂虹桥畔送别安徽学子戴昭时的深厚情谊。 此卷由唐寅(伯虎)作画,祝允明(枝山)题“垂虹别意”引首。戴冠在《诸名贤垂虹别意诗序》中解释道:“垂虹者,吴地石杠之名也”,“虹”为“桥”的别称,说白了,“垂虹”所指即“垂虹桥”。 由唐寅作《垂虹别意图》。由祝枝山题引首。题诗则以沈周为首,祝、文、唐等三十余人皆列其后。当时,众吴门才子送别戴昭时共作三十六首诗。而现存(美)顾洛阜家藏的手卷裱件中,仅存十九首,其中包括祝枝山书《赠戴昭诗》,均裱在唐寅画后,裱在前面的祝枝山题“垂虹别意”引首亦幸存。 |
吴门避暑诗轴 | 纸本,行书,138.2*31cm,辽宁博物馆藏。此幅书法字迹饱满,笔力强劲,字字温润。整幅画面清新爽朗,一气呵成。 |
金昌送别图 | 纸本,设色,21×132cm,收藏不详。图绘柳溪水岸边四人拱手作别,即将远去的朋友回头顾盼他的三个朋友,深含依依不舍之情,旁边一樵夫等待离别的人上船,即将扬帆起航。远处群山连绵,云雾霭霭,空旷高远。整幅图以水墨与淡设色相融合,使画面呈现出清雅的格调。 |
野亭霭瑞图卷 | 纸本,水墨,30*123.5cm,美国基怀尔藏。画卷中古木阴郁,霭云布岫,溪流潺潺,山径曲折,一童子负草药归来;右边一茅庐,一老者坐于其间,前方置有笔、砚、纸,略作沉思状。技法上,以刘松年画法为主,山石舍小斧劈而用披麻皴,渴笔淡墨,极有毛涩意趣,又有润泽之韵,是唐寅的精心之作。 |
事茗图全卷 | 纸本,设色, 31.1x10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群山环抱,瀑布倾泄,绿水成荫的优美山脚之地,有茅屋二三间,屋前流水潺潺,一桥连接两边,桥上一老者策杖前行,书童抱琴跟随。屋内一人伏案观书,案上摆放一壶一杯,似等待知音品茗论诗。画家用笔细致,勾画的松针细如银针,浓墨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