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非线性成长·人生模式

共 4263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02-20 20:56


就地过年,抽空读了几本书,《第一性原理》、《人生模式》、《月落荒寺》、《非线性成长》、《岳飞传》、《激荡十年》、《工作的原理·解决问题篇》等,挑3本分享一下。
1、《第一性原理》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这里的第一原理,就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在创新创业领域为人熟知,是因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把它用作创新原理,搞定了电动汽车电池、超级隧道、运载火箭、火星移民等等不可思议的事情。
李善友老师的《第一性原理》这本书,所做的尝试就是,把玄而又玄的第一性原理落到实处,给创新者一个接地气的方法。
这本书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经过好长好长的论述,得出了理性系统与第一性原理的关系:


然后基于这个,演绎出了破界创新、组织刷新、第一创新等等“理论”。
只是我没有做过商业操盘手,阅读到后面万物至理等章节时,有点云里雾里,“凌空蹈虚”和“事后诸葛亮”的感觉比较强,倒是前面破界创新部分的几个案例,蛮吸引我。
一个是IBM的破界创新:


IBM把打破了优尼瓦克商业系统的根基——“计算机只能用于科研市场”,把计算机带入了商业市场,创造了IBM商用机,成为商业市场的老大,变身蓝色巨人,笑傲江湖多少年。
另一个是IBM之后苹果在个人计算机方面的创新:


苹果打破了IBM商业系统的根基——“计算机只能用于商业市场”,把计算机带入了个人市场,PC时代从此来临,大放异彩,后续才有了康柏、惠普、戴尔等等各领风骚的个人计算机公司。
第三个是iPhone:


乔布斯发现了“远古智能机”的第一性原理——“手机必须得有固定键盘”(诺基亚、黑莓陷入这种假设中无法自拔),然后提出了“触摸屏触摸屏完全可以替代手机键盘”的假设,研发了iPhone,创造了新的智能机时代。
书里的这些案例非常有意思,每一个案例中的商业系统,都基于一个“隐藏假设”发展而来,获得成功之后,身处这个商业系统中的人们,就被这个隐藏假设给框住了,后续对商业系统所做的改善和革新,都是在这个隐藏假设之下进行,跳脱不出来,最终沿着S型曲线,慢慢走向衰退。
破界创新,就是找出商业系统的隐藏假设,通过提出新的假设,跳出原有框框,在新的假设上建立新的商业系统。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比如很多人觉得转行特别困难,就是因为心中有如下两个隐藏假设:
  • 公司不会向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候选人提供工作机会

  • 没经验很难做好新工作

实际上呢,这两个假设,都是错的。
谢丽尔·桑德伯格原本在美国财政部工作,2001年克林顿政府执政结束,她失业了,搬到硅谷,打算在科技领域找一份工作。按理说她过去做的是财务方面的工作,很难找到科技类的工作,事实似乎也在验证这一点,曾经有一位首席执行官在面试一开始就告诉她,她们公司根本不会考虑聘用桑德伯格这样的人,因为她在政府工作的经验根本不可能胜任科技领域的工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总有人愿意提供工作机会给看起来零相关经验的人——埃里克·施密特介绍桑德伯格加入了谷歌。现在,谢丽尔·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
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一样可以找到新工作。包括我自己,转行做软件开发时,也没有开发过任何一个商业项目。
所以,“公司不会向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候选人提供工作机会”这个隐含假设,其实是错的。
第二个隐含假设——没经验很难做好新工作,也是错的。
电影《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邀请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出演《黑天鹅》中追求完美的芭蕾舞者时,娜塔莉·波特曼没有芭蕾舞的经验,但她觉得自己没问题,可以演这个角色。开始拍摄后,她发现自己的舞步与电影要求的水平相差非常非常遥远,于是她付出了百倍努力来练习芭蕾舞蹈,演好了这个角色,并且在2011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没有经验并不可怕,你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可以补足经验的缺失。
补充一点,关于破解创新和隐藏假设,其实与《工作的原理·解决问题篇》中提到的“零基思考”有类似之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工作的原理·解决问题篇》,这个里面有更多案例和细节。
2、《人生模式》
第一次被阳志平老师折服,是阅读他为《转行》所写的序言——“如何转变职业生涯”。他在很短的篇幅内指出了传统方法——“先计划后实施”——的关键问题:个人很难找到真实的自我,会被卡住,无法行动,然后他指出职业身份是对“可能自我”锻造后形成的,应该从可能的自我出发,创造试验机会,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职业身份。这是我自己体验过多次的方法,切实有效。
所以我看到《人生模式》这本书的作者是阳志平老师时,毫不犹豫就买了一本,一读,果然超出预期。图书内容分为四篇,核心模式、行动模式、读写模式和人际模式,每篇下辖六章,统共二十四个核心认知。
挑几点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是幸福的来源。
作者2004年做了一项主题为“普通人的幸福”的研究,发现幸福行为中有7种通用模式:
  • 物质满足

  • 专业成就

  • 家庭温馨

  • 人际和谐

  • 愉悦事件

  • 自主控制

  • 身体健康

并据此建立了“幸福7S模型”。
后来作者接触到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与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了解了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归属,发现它们与幸福7S模型可以相互论证。


明白了幸福的来源,也即人们行为的动机,就可以更好的“管理”人们的行为,既能使人们创造更好的业绩,又能使人们收获更多的幸福。这对于自我和他人,都有很大帮助。
举个例子,当你发现自主可以明显提升你的幸福感时,就可以想办法在工作中获取“自主”,比如从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地点、工作伙伴等方面做调整,赢得一些自主性。像我,就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式,直接摆脱了组织,成为自由职业者,完全自主决定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地点和工作伙伴。
第二个要和你分享的点,是刻意练习的本质。
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指出了“1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为超凡。”
但实际上,1万小时定律并不存在,它仅仅是对“刻意练习”的不严谨的演绎。因为:
  • 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习得时间有很大差异,钢琴、记忆、编程、PS……这些技能,并不存在统一的阈值1万小时,只要超过就可以成为专家。

  • 成功与练习时间不成正比。

  • 练习的成果与时间不是正相关关系。有人可能练1天的效果比别人练10天还要好。

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拥有一种超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项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那些卓越的专家,能够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对接起来,形成更大容量的工作记忆。
拿智能手机打个比方会更容易理解。
两部运行内存都是4GB的手机,A的机身内存是16GB,B的机身内存是256GB,那B就可以安装更多应用,存储更多资料,通过运行内存和机身内存的联合工作,就B就可以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
一个人运用某个专业技能,就类似于智能手机,工作记忆相当于运行内存,长时记忆相当于机身内存。卓越者拥有更大的机身内存,存储了更多与技能相关的知识、模式、经验、场景、认知等,他们能够把运行内存和机身内存联合起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表现出更高的水准。
所以我们要想在某种技能上表现更好,就应该不断的扩充机身内存(长时记忆)。如果你的练习,不能帮助你增加长时记忆的容量,那就是低水平重复,对成长没有明显帮助。
第三个要和你分享的点是“如何反焦虑”。
第一种降低焦虑的办法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根据地有三种。一是家庭根据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你的归属、胜任、自主三种需求。有人说我在一线城市打拼,没钱买房,建立不起来根据地,那可以变幻空间,到二线城市去呀。第二种根据地是学识根据地,你要在某个领域有足够的积累,进入这个领域,你就能自信满满,有种舍我其谁的感觉。第三种根据地是人际根据地,三五好友足矣。
第二种降低焦虑的办法是根据时间周期选择行动策略。
比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成为王者,那往往是需要十年之功,那你的策略就应该是“时间定投”,每周、每月、每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良好的习惯不断积聚学识和经验。
比如你要在下周给老板交一份调研报告,那就需要集中火力,迅猛行动。
理解问题的级别,评估时间周期,选择对应的行动策略,可以减低焦虑。
第三种降低焦虑的办法是探索和利用交替进行。
所谓探索,就是尝试新事物。所谓利用,就是短期内将既有的想法、技术、战略或知识常规化、完善化、精细化,并利用其来提高效率。简单讲,就是变现。
探索可以增加内功,为利用积聚燃料。利用可以获取外物,为探索奠定基础。往来循环,互相降低焦虑。
3、《非线性成长》
先说下书名——《非线性成长》,它其实和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的S型曲线有关。我们个人在某项技能上的成长,甚至整个的职业成长,是遵循S型曲线的,一般在经历积累摸索、快速成长、成熟这三个时期之后,就会进入衰退期。
作者黄有璨(三节课创始人)在书中给了一张职业成长“S型曲线”,合并了成熟、衰退两个时期。如下图所示。


如果我们想要在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就应当在当前的S型曲线走到衰退阶段之前,着手开始建立第二条S型曲线、第三S型曲线。这样,等新曲线起来后,我们整体上,才能持续增长。
黄有璨在书中指出,一般人的第一条S型曲线,是技能曲线,第二条S型曲线,是“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曲线。他给出了发展第2条S型曲线的示意图:


图上的两条曲线,实际上代表的是一般人职业发展的两个方向——顶尖专家和商业操盘手。通常的顺序是,先发展技能曲线,做到头部后,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你可以发展商业认知曲线。所以,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努力做到TOP 20%,是下一步起跳的基础,这个观点,与《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如出一辙。
《非线性成长》这本书,有黄有璨大量的经历、实践和认知,他经常用“现身说法+理论印证”的方式行文,有料有理不枯燥,值得一读。

戳下面卡片,关注安晓辉生涯

推荐阅读

字节半年,我的认知升级

开工五步法,破解节后上班综合症

所谓的社会时钟

酒店服务员转行程序员,她是怎么做到的?

黄渤:相比选择起点,更重要的是持续迭代

欢迎添加安晓辉老师微信a32352937
一对一咨询识别上图二维码
文字咨询请戳阅读原文
浏览 4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