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心算法详解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新机器视觉”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顾名思义,贪心算法总是作出在当前看来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贪心算法并不从整体最优考虑,它所作出的选择只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选择。
当然,希望贪心算法得到的最终结果也是整体最优的。虽然贪心算法不能对所有问题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对许多问题它能产生整体最优解。
如单源最短路经问题,最小生成树问题等。在一些情况下,即使贪心算法不能得到整体最优解,其最终结果却是最优解的很好近似。
基本思路:
1. 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
⒉.把求解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子问题。
⒊.对每一子问题求解,得到子问题的局部最优解。
⒋.把子问题的解局部最优解合成原来解问题的一个解。
实现该算法的过程:
⒈.从问题的某一初始解出发;
2. while 能朝给定总目标前进一步 do
3.求出可行解的一个解元素;
4.由所有解元素组合成问题的一个可行解。从问题的某一初始解出发
背包问题
有一个背包,最多能承载150斤的重量,现在有7个物品,重量分别为[35, 30, 60, 50, 40, 10, 25],它们的价值分别为[10, 40, 30, 50, 35, 40, 30],应该如何选择才能使得我们的背包背走最多价值的物品?
把物品一个个的往包里装,要求装入包中的物品总价值最大,要让总价值最大,就可以想到怎么放一个个的物品才能让总的价值最大,因此可以想到如下三种选择物品的方法,即可能的局部最优解:
1:每次都选择价值最高的往包里放。
2:每次都选择重量最小的往包里放。
3:每次都选择单位重量价值最高的往包里放。
4:选择价值最高的,按照制订的规则(价值)进行计算,顺序是:4 2 6 5 。
最终的总重量是:130;最终的总价值是:165。
2:选择重量最小的,按照制订的规则(重量)进行计算,顺序是:6 7 2 1 5 。
最终的总重量是:140;最终的总价值是:155。可以看到,重量优先是没有价值优先的策略更好。
3:选择单位密度价值最大的,按照制订的规则(单位密度)进行计算,顺序是:6 2 7 4 1。
最终的总重量是:150;最终的总价值是:170。
可以看到,单位密度这个策略比之前的价值策略和重量策略都要好。
单源最大路径问题
给定带权有向图G =(V,E),其中每条边的权是非负实数。另外,还给定V中的一个顶点,称为源。现在要计算从源到所有其它各顶点的最短路长度。这里路的长度是指路上各边权之和。这个问题通常称为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Dijkstra算法是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贪心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设置顶点集合S并不断地作贪心选择来扩充这个集合。一个顶点属于集合S当且仅当从源到该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已知。
初始时,S中仅含有源。设u是G的某一个顶点,把从源到u且中间只经过S中顶点的路称为从源到u的特殊路径,并用数组dist记录当前每个顶点所对应的最短特殊路径长度。
Dijkstra算法每次从V-S中取出具有最短特殊路长度的顶点u,将u添加到S中,同时对数组dist作必要的修改。一旦S包含了所有V中顶点,dist就记录了从源到所有其它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例如,对下图中的有向图,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从源顶点1到其它顶点间最短路径的过程列在下表中。
Dijkstra算法的迭代过程:
算法的正确性和计算复杂性
(1)贪心选择性质
(2)最优子结构性质
(3)计算复杂性
对于具有n个顶点和e条边的带权有向图,如果用带权邻接矩阵表示这个图,那么Dijkstra算法的主循环体需要O(n)时间。这个循环需要执行n-1次,所以完成循环需要O(n)时间。算法的其余部分所需要时间不超过O(n^2)。
代码实现(来自于第四个参考链接):
using namespace std ;
class BBShortestDijkstra
{
public:
BBShortestDijkstra (const vector<vector<int> >& vnGraph)
:m_cnMaxInt (numeric_limits<int>::max())
{
m_vnGraph = vnGraph ;
m_stCount = vnGraph.size () ;
m_vnDist.resize (m_stCount) ;
for (size_t i = 0; i < m_stCount; ++ i) {
m_vnDist[i].resize (m_stCount) ;
}
}
void doDijkatra ()
{
int nMinIndex = 0 ;
int nMinValue = m_cnMaxInt ;
vector<bool> vbFlag (m_stCount, false) ;
for (size_t i = 0; i < m_stCount; ++ i) {
m_vnDist[0][i] = m_vnGraph[0][i] ;
if (nMinValue > m_vnGraph[0][i]) {
nMinValue = m_vnGraph[0][i] ;
nMinIndex = i ;
}
}
vbFlag[0] = true ;
size_t k = 1 ;
while (k < m_stCount) {
vbFlag[nMinIndex] = true ;
for (size_t j = 0; j < m_stCount ; ++ j) {
// 没有被选择
if (!vbFlag[j] && m_vnGraph[nMinIndex][j] != m_cnMaxInt ) {
if (m_vnGraph[nMinIndex][j] + nMinValue
< m_vnDist[k-1][j]) {
m_vnDist[k][j] = m_vnGraph[nMinIndex][j] + nMinValue ;
}
else {
m_vnDist[k][j] = m_vnDist[k-1][j] ;
}
}
else {
m_vnDist[k][j] = m_vnDist[k-1][j] ;
}
}
nMinValue = m_cnMaxInt ;
for (size_t j = 0; j < m_stCount; ++ j) {
if (!vbFlag[j] && (nMinValue > m_vnDist[k][j])) {
nMinValue = m_vnDist[k][j] ;
nMinIndex = j ;
}
}
++ k ;
}
for (int i = 0; i < m_stCount; ++ i) {
for (int j = 0; j < m_stCount; ++ j) {
if (m_vnDist[i][j] == m_cnMaxInt) {
cout << "maxint " ;
}
else {
cout << m_vnDist[i][j] << " " ;
}
}
cout << endl ;
}
}
private:
vector<vector<int> > m_vnGraph ;
vector<vector<int> > m_vnDist ;
size_t m_stCount ;
const int m_cnMaxInt ;
} ;
int main()
{
const int cnCount = 5 ;
vector<vector<int> > vnGraph (cnCount) ;
for (int i = 0; i < cnCount; ++ i) {
vnGraph[i].resize (cnCount, numeric_limits<int>::max()) ;
}
vnGraph[0][1] = 10 ;
vnGraph[0][3] = 30 ;
vnGraph[0][4] = 100 ;
vnGraph[1][2] = 50 ;
vnGraph[2][4] = 10 ;
vnGraph[3][2] = 20 ;
vnGraph[3][4] = 60 ;
BBShortestDijkstra bbs (vnGraph) ;
bbs.doDijkatra () ;
}
贪心算法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求全局最优解?
1.原问题复杂度过高;
2.求全局最优解的数学模型难以建立;
3.求全局最优解的计算量过大;
4.没有太大必要一定要求出全局最优解,“比较优”就可以。
第二个问题:如何把原问题分解成子问题?
1、按串行任务分
时间串行的任务,按子任务来分解,即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再选择当前的最优解。
2、按规模递减分
规模较大的复杂问题,可以借助递归思想(见第2课),分解成一个规模小一点点的问题,循环解决,当最后一步的求解完成后就得到了所谓的“全局最优解”。
3、按并行任务分
这种问题的任务不分先后,可能是并行的,可以分别求解后,再按一定的规则(比如某种配比公式)将其组合后得到最终解。
第三个问题:如何知道贪心算法结果逼近了全局最优值?
这个问题是不能量化判断的,正是因为全局最优值不能够知道,所以才求的局部最优值。追求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成本
耗费多少资源,花掉多少编程时间。
2.速度
计算量是否过大,计算速度能否满足要求。
3.价值
得到了最优解与次优解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还是说差别可以忽略。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一叶执念」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YiYeZhiNian/article/details/122211642
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