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因寺大殿

寿因寺大殿

共 198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1

历史沿革

寿因寺始建于何年,说法不一。“据考证,可能初建于清顺治年间。据说,此庙最早是由土默特左翼部所建,为供养迈达里呼图克图而建的。”
寿因寺后因年久失修,寺庙破损,再加上位于河畔低洼处,每逢雨季便受到威胁。为此,八世迈达里活佛决定搬迁和重建寿因寺。民国十年(1921年),破土动工;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竣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寿因寺遭到毁坏,经卷法物全部丢失。
2008~2009年,库伦旗政府对寿因寺大殿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寿因寺俗称“迈德尔格根庙”,又称“那顺之都吉勒呼里特”,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历代转世活佛是迈达里呼图克图。寿因寺主要建筑原有山门、四大天王殿、钟楼和鼓楼、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供佛楼、各扎仓殿等,现在只留下大雄宝殿。殿内北墙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两侧站立着他的弟子;释迦牟尼佛西边供奉着药师佛,药师佛两侧站立着他的弟子;释迦牟尼佛东边供奉着大威德金刚等造型各异的诸多护法神。大殿的东西两头安放着《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寿因寺大殿有几棵古树,其中有一古松,树龄约300年,胸径77.39厘米,树高约17米,挂有通辽市古树名木保护牌。

主要建筑

寿因寺大殿
寿因寺大殿是一座藏汉结合重檐两层大木结构的藏传佛教大型殿堂,平面呈“凸”形,面阔七间,进深八间,正面出抱厦五间,其中居中三间为门廊。大殿底层为藏式厚重墙体、小窗、平顶做法,二层由前而后分别布列汉式卷棚歇山、歇山式殿堂三座,两侧廊庑与前、后殿堂封闭接建为一封闭式空间。殿内中心采用四根通柱支撑二层中殿屋顶,其间不置楼面,与底层空间相通。后殿做法与之相似,仅以木构雕饰栏板绕行一周。建筑艺术方面,底层及二层两侧的廊庑外墙属藏式做法,殿内明柱、门廊石柱皆为藏式方柱典型做法,门窗也为传统藏式风格。二层各殿及廊庑则为汉式大木和传统装修做法。殿内前半部为经堂,后部为佛殿。寿因寺在建筑科学技术及工程做法上涵盖了清代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历史信息丰富,真实地记录了包括歇山、硬山、廊庑及其结构构造独特的处理手法、斗棋的灵活应用和繁简变化、砖作粗、精工艺做法的结合,同时吸纳了西藏“都纲法式”建筑科技元素,与汉式传统大木构制相结合,是内蒙古东部区寺庙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文物遗存

经书
寿因寺大殿的东西两头存放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经。
壁画
寿因寺大殿外间墙壁保留有壁画。门廊西侧为地狱轮回图、须弥山图、极乐世界图,画面较为清晰;门廊东侧为五台山图、九宫八卦图和香巴拉图,画面病害严重。寿因寺将《六道轮回图》绘于大殿门廊外侧,以公鸡、蛇、猪等三种动物纹样为生死轮回圈的中心,分别代表佛教三毒或称人世间三种烦恼的“贪、嗔、痴”,鸡衔蛇尾、蛇衔猪尾、猪衔鸡尾,这样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形轮回圈。三种动物口尾相衔,虽然不是佛教轮回图中最传统的画法,但此种口尾相衔的画法,代表着贪、嗔、痴此三毒念并非单独运作,而是互相纠葛、相互串连引发的。中心圈被一个大圆圈包围,其一半由喜形于色的人占满,执着于世俗物,都在上升;另一半则由都在下降的赤身裸体和愁容满面的生灵占满。外面一层是该圈的六个组成部分,分别指六道之一(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或傍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其中前三为善道,后三为恶道)。其边缘又被分成十二段,每一段画了一个小图,表达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也称之为“十二因缘”,顺时针方向分别叫作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没有首尾却互相有因果关系,形成一个使众生不断生死轮回的圆环。整个生死轮回图被体型巨大的护法(阎罗王)支撑着,天衣璎珞庄严其身。生死轮回图的右上角画着一钩弯月,旁边是佛陀身相,代表着佛陀早已脱出生死轮回圈的控制。左上角则写着四行藏文,大概意思为“入门佛法,脱离世间、烦恼一间消”。

文物价值

寿因寺大殿是蒙藏满汉传统艺术的融合,在建筑、雕塑、壁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寿因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寿因寺大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格尔林苏木。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寿因寺大殿,路程约48.9千米,用时约44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