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1953年,在西安灞桥发电厂的选址过程中发现半坡遗址。
1956年,陈毅视察发掘工作并批示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
1954年~1957年,为就地保护和展示聚落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发掘。
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
1958年,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发掘中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建国后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茹士安任馆长。其主体陈列是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以及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该聚落的最早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
1961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安半坡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列入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主要景点
文物展厅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zèng]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半坡遗址大厅
半坡遗址大厅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半坡人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临时展厅
临时展厅有第三、第四两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学相关的专题性展览。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展览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广泛称赞和欢迎。
馆藏文物
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
鱼纹彩陶盆:鱼纹彩陶盆的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鱼的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形态为圆睁的眼睛和大张的嘴巴。
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西安半坡》发掘报告如是介绍:“汲水器,细泥陶或细砂硬陶,红色,制作精美,部分器表饰彩;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两侧有耳,肩部及中腹以上装饰左向倾斜的细绳纹,器型变化较多,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葫芦状等。遗址出土的形大而质好,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较小而质粗,平均高30-4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