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联合创作 · 2023-08-05 13:02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其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该博物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雍在唐尚书省西隅附近建立京兆府学;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将文庙和府学的一部分迁至西安碑林现址;元祐二年(1087),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因看到保存在唐尚书省之西隅的石经“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遂将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徙至“府学之北墉”;崇宁二年(1103),虞策知永兴军时将府学彻底迁至“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现址,并进行了修建和改造。

金正隆五年(1160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陕西东路转运副使周维甫对碑林进行了修葺。

元至元十四年(1285年),京兆府学正骆天骧与京兆府教授孟文昌请灞桥堂邑刘斌将倒地碑石复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重修文庙、府学和碑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发生大地震,碑林碑石多遭倾倒折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对碑林进行整修,对倾倒受损的石经进行摹补并刻立《九经字样》。明人赵崡在《石墨镌华》序中始有“碑林”之称,这是所见资料中将西安碑林称为“碑林”的最早记载。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及许继业等主持,集《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七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安知府徐容、府学教授张钟、训导姚文思修缮碑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陕西巡抚毕沅整修碑林,重新规划和改建了碑林建筑,对藏石进行整理,并派员专司管理,限制拓碑,是清代对碑林最为全面最重要的一次整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成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陕西省政府拆交的新城小碑林《汉武都太守残碑》、《唐颜勤礼碑》等38方碑石迁置碑林保存。

1950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改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

1951年09月15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发布《关于贯彻保护文物古迹的法令及筹设西北历史博物馆和西北革命文物陈列馆的决定》,西北文化部决定将西安的“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扩建改为“西北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

1952年,“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5年,“西北历史博物馆”更名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西安碑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类第1号)。

1993年1月,“陕西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国9个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的旅游景区进行公示,其中,碑林景区在列。

主要景点

孔庙

西安孔庙,唐代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使文庙、碑林、府学同在一处。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正南代替正门的影壁,又叫塞门,原为孔庙的万仞宫墙照壁,上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孔庙”,是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位于塞门内,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四柱三檐,通体彩绘,精雕细刻,富丽典雅;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绘是古建筑彩画的最高等级;正中的图案为“二龙戏珠”。原立于华山西岳庙前,1953年移至碑林。
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不便人们出入,所以清代时便给西安孔庙加了围墙,东西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礼门”和“义路”,“太和元气坊”南面的墙被称作“塞门”,也叫“影壁”,墙外侧刻有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

泮池

泮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泮”字是三滴水与半组成,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碑林“泮池”最早建于元代,后几经修葺;在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东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棂星门

棂星位于泮池前,门的上端有麒麟。其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棂星门内道路的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华表”,明清所建。

主要展览

石刻艺术馆

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11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孔庙

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碑林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主要藏品

碑文

碑林中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唐建中二年(781年),由唐代名书法家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

墓志

碑林收藏有九百余块从晋至清的墓志,是为了防止陵谷变迁,桑沧更替,将死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生平事迹、埋葬地点等,刻于石上、砖上,使后世有所稽考。这些墓志所记事实,可以考证史籍之异同,补充史籍记载的缺漏,研究各民族及各国的交往,考证古代郡县乡里之所在,以及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等。

石刻

石刻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