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埠窑遗址
沙埠窑遗址
共 189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9
历史沿革
1956年12月,沙埠窑遗址群被当地群众发现。
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区博物馆通过主动性考古调查,共发现了9处遗址点。
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和黄岩区博物馆,对沙埠窑遗址的竹家岭窑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2019年至202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岩区博物馆、北京大学和故宫博物院等对其连续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收获。考古工作者分别发掘了窑址群中的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基本构建起了沙埠窑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历时100多年的年代序列。发掘面积共计3000平方米。
沙埠窑位置示意图
遗址特点
综述
沙埠窑遗址
沙埠窑遗址主要包括竹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下余、瓦瓷窑7处晚唐、两宋时期古窑址,窑址群遗物堆积丰富,窑场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沙埠窑遗址群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共发掘考古出土遗物20多吨,含上万件青瓷标本,其中可修复文物8000余件。
竹家岭窑址
沙埠窑遗址
竹家岭窑址窑炉斜长72.32米,由窑前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室、窑门、排烟室及窑床两侧的柱础石、护墙等部位构成。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废品堆积区揭露出丰厚的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基本构建起沙埠青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为探索沙埠窑址产品结构、生产年代、窑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问题提供了充分资料。
凤凰山窑址
沙埠窑遗址纹饰-鹦鹉纹
凤凰山窑址揭露出至少两个时期的龙窑窑炉,并与废品堆积相对应。窑炉区域出土的瓷器和窑具,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大盘为国内特有,酱釉产品为两宋时期浙江地区特有产品。
沙埠窑遗址兴盛期为北宋中期到南宋初期。
沙埠窑遗址出土陶器
根据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废品堆积区地层堆积情况,整个窑业生产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北宋中期,产品面貌和窑业技术与同时期的越窑相似,流行内腹单面粗刻划花,纹样类型为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等;装烧工艺主要以垫圈垫烧、匣钵装烧。
第二期,北宋中期晚段至北宋晚期前段,青瓷产品延续第一期风格,开始出现双面刻划花器物,其中外腹折扇纹,布局规则舒朗,内腹刻划花,填以篦纹,装烧工艺与第一期相同,以垫圈垫烧,匣钵装烧。
第三期,北宋晚期后段,青瓷产品普遍流行双面刻划花工艺,特征与第二期相同,装烧工艺延续上一期。
第四期,北宋末期至南宋初,青瓷产品仍流行双面刻划花,但外腹折扇纹已发生变化,转变为四至六道为一组,对称分布,装烧工艺仍延续上一期。
第五期,南宋早期,青瓷产品流行内腹单面刻划花,主要菊瓣纹,装烧工艺仍为垫圈垫烧,匣钵装烧。
文物遗存
沙埠窑遗址出土的瓷器有碗、盘、盆、执壶、炉、枕、多管器、盏、盏托、瓶、盒等,器类丰富。
沙埠窑遗址酱釉类
沙埠窑遗址还发现有酱釉瓷器和釉下褐彩瓷器。
沙埠窑遗址出土的瓷器包括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宋沙埠窑双凤青瓷粉盒、北宋沙埠窑牡丹纹青瓷孔明碗、属于国家二级文物的五代沙埠窑蝶恋花五足鼎等收录在黄岩博物馆。
研究价值
沙埠窑址遗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对于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23年,最新考古成果显示,位于浙东台州黄岩的沙埠窑是两大青瓷名窑在约1000年前的北宋完成“交接棒”的重要枢纽。这一发现也为我国陶瓷考古“填空补白”。
所获荣誉
2021年,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2年,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入选“新时代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和“新时代我喜欢的浙江考古十大发现”。
保护措施
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
为科学保护沙埠窑遗址,黄岩区政府启动了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计划于2025年完成。
文物保护单位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5月,沙埠窑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沙埠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沙埠窑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和高桥街道。该窑址周边窑业资源优越,共包含7处窑址点。
交通信息
自驾:自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人民政府开车大约用时6分钟,路程约2千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