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窑遗址

南窑遗址

共 161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1

历史沿革

196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程应琳、等学者在乐平开展文物调查时发现了南窑遗址。
1983年,乐平市博物馆对南窑遗址进行普查。
2008年,乐平市博物馆对南窑遗址进行复查。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江西省文化考古研究所、乐平市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南窑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此次发掘,在重要节点上布3米×10米、2米×7米、2米×8米探沟3条,揭露面积60平方米,清理灰坑1个,勘探龙窑遗迹2条,出土了一批青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彩瓷、酱釉瓷器以及窑具标本。
2012年,景德镇市政府邀请国内陶瓷专家对南窑遗址进行论证,专家们建议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2013年3月至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厦门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灰坑10个、灰沟1条、道路遗迹1条,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重达数十吨。

遗址特色

2013年3月至11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龙窑遗迹2座。
1号窑址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整体水平长78米,斜长78.8米,宽1.6-2.4米,残高0-0.6米,窑床坡度靠近窑头前16米较平缓,后段略陡。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推断是使用竹藤类材料起券,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垫烧,独具风格,特色鲜明。中晚唐时期龙窑,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是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1号龙窑的发现,填补了景德镇瓷器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窑室内留存排列整齐的装烧坯件的支座,对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南密的生产流程、窑炉锻造技术,探索南窑的烧造工艺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依据。

文物遗存

南窑瓷器釉色种类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瓷,以青釉瓷为主。器物造型端庄,器形丰富,大者雄浑,小者精巧,有双系瓶、小瓶、执壶、盘口壶、罐、碗、腰鼓以及器盖等,以碗、盘、双系瓶居多。还发现了人面埙、茶碾、瓷权、砚滴等罕见的器物。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形硕大的大碗,有可能是为满足胡人所需而专门烧造或订烧的,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夹耳罐、穿带壶等具有重要断代意义的器形。夹耳盖罐是公元800年前后的新产品,是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而出现的,是海上陶瓷之路兴起的标志性产品。

科研成果

据相关资料显示,南窑遗址的发掘有六大科研成果。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文物保护

1983年,南窑遗址被乐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南窑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线路

乐平市内乘坐公交1路至杨子安站下车,再步行4.4千米,即可到达南窑遗址。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