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陵
共 1079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明景泰七年二月(1456年),肃孝皇后杭氏去世,景泰帝即命在昌平营造寿陵,六月,葬杭氏于寿陵。复位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将寿陵捣毁。
景泰帝去世后,以亲王礼被草草葬入金山陵园,与许悼王及怀献世子园寝共处。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朱见深下诏恢复景泰帝号,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但实际上仅对陵寝略加增饰,陵宫建筑仍按王陵的级别覆以绿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于陵宫门外偏东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实际上仍是王陵。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明世宗拜谒景泰陵。认为景泰陵全然不符合帝陵体制,命改易黄瓦。在陵门之外、大门之内的正中位置建陵寝碑亭,移陵碑于亭中,使之略具帝陵之制。直至明亡,景泰陵再未改建增饰,最终成为规制介于“帝与王之间”的陵寝,是明代帝陵中的一个特例。
清代,景泰陵残破不堪。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御碑亭。清后期及民国时期景泰陵毁坏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陵区建筑逐渐恢复。
文革期间,将宝顶改建挪作它用。
景泰陵
建筑格局
景泰陵从整体上看,陵墓上的主要建筑具备。陵寝内分为三进院落,整个陵寝呈前方后圆状。陵区自南而北原建有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内官房、碑亭、祾恩殿,但未建宝城和明楼。由于皇陵长期破坏严重,现陵区宝顶已平,仅存有御碑亭、祾恩门等中路建筑。
明代皇家陵寝标准结构图(长陵为例)
文物遗存
御碑亭
御碑亭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檐下施以重昂五踩斗拱,四面开门。碑亭正中立有乾隆三十四年所立御碑一通。
御碑亭
祾恩门
祾恩门位于御碑亭的北侧,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灰简瓦屋面。明间为余塞大门,次间为墙,原有门扇已无。
祾恩门
文物价值
景泰陵是封建社会权力之争的产物。是明朝定都北京后帝王中唯一不在十三陵的皇帝陵寝。陵区规模虽然较小,但营建格局强调中轴线主要建筑和附属建筑两边对称的重要性,完全是人间建筑布局的翻版。
文物保护
景泰陵文保碑
1979年,景泰陵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景泰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人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市玉泉山北麓金山口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无
交通指引
北京公交563路、563路区间、932路娘娘府站下车即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