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5-01-01 00:00

2005年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岳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民本岳阳”建设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发展态势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完成GDP6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91.9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14.73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 12408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6.4:34.2,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6%,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县区经济比重上升。市直经济实现增加值167.65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6.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县区经济实现增加值460.91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73.3%,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稳步推进。2005年全市农村各专业经济大户达到24097户,其经济总量占全市农村经济总量的30.0%;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1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4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2家;形成了粮油棉麻、猪牛水产、蔬菜茶叶、竹木林纸、矿产建材等产业化链。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4%,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0.0%;城镇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8.3%。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50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支出48.14亿元,增长13.9%。

体制改革活力增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7.61亿元,增长18.5%,占全市GDP的42.6%,增幅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22.20亿元,增长27.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6.9%;完成税收12.1亿元,增长39.0%,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1.9%。全市城乡个体工商企业78919户,实现营业收入45.31亿元;城乡私营企业4971户实现营业收入46.73亿元。国企改革完成36家,其中工业16家,商业20家。

企业景气指数处于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一季度 129.20,二季度112.42 ,三季度 109.92,四季度118.44。

二、三次产业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04.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结构比例为46.0:2.7:37.5:13.8,粮食、生猪、水产品已成为三大主导产品。全市种植业总产值93.29亿元,增长3.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03.88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5.4%,粮食总产量297.04万吨,增长2.2%;;油料播种面积84.0千公顷,增长0.4%,油料总产量12.83万吨,增长1.4%;棉花播种面积32.92千公顷,棉花产量4.59万吨,分别下降5.4%、12.3%;甘蔗播种面积1.7千公顷,产量10.6万吨,分别下降30.6%、29.3%;蔬菜播种面积93.13千公顷,产量250.13万吨,分别增长4.7%、2.9%;瓜果类播种面积12.07千公顷,总产量45.9万吨,增长2.5%。

全市畜牧业总产值76.08亿元,增长6.3%。其中出栏肉猪805.45万头,增长6.1%;出栏牛16.00万头 ,增长17.7%;出栏羊47.19万头,增长8.1%;肉类总产量62.45万吨,增长7.0%;禽蛋产量7.66万吨,下降2.7%。

全年实现渔业总产值27.96亿元,增长12.8%,水产品总产量36.21万吨,增长12.3%,淡水养殖面积75.75千公顷,增长4.1%。

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5.50亿元,在第一产业结构中占比不大,但从大林业范围统计,全年实现生态综合林业经济总产值59.80亿元,其中林产品及竹木采伐产值5.5亿元,林业采掘、制造业产值54.30亿元。全市5大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5万元;林纸一体化进程加快,年内新建速生丰产林基地15万亩;全年共引进各类开发建设项目20多个,到位资金2.2亿元;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926.9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20.82万立方米,分别增长2.4%和5.1%;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重要生态工程造林19.02万亩,实现林木绿化率 39.1%,上升0.7个百分点,林业生态得到全面治理。

农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水稻优质率达到82.3%,棉花优质率100.0%,瓜果蔬菜优质率达到80.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达到70.0%以上,出栏生猪优质率达到69.5%;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到860个;无公害农产品总认定面积达30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1.19亿元,增长6.2%。规模工业增长特点:一是主导工业贡献大:石化、食品、造纸、纺织、矿产建材、电力、机械、医药等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99.1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0.8%。二是县区工业增长快:其中6县(市)1区(屈原)工业增加值72.24亿元,增长30.9%;5区(楼区、云溪、君山、开发区、南湖)工业增加值37.58亿元,增长39.9%。三是工业园区来势好:全市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03.57亿元,增长52.0%。四是非公有工业经济比重增大:非公有规模工业483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68.6%,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3%。五是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100.1%,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4.8%,提高34.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86亿元,增长82.1%;实现利税44.65亿元,增长58.5%;但能耗有所增加,每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消耗5.1吨标煤,增长29.6%。

主要工业产品增幅大。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发电量61.7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2%;食用植物油28.63万吨,增长17.0%;配混饲料157.21万吨,增长85.1%;精制茶4.56万吨,增长132.4%;纸浆36.65万吨,增长33.3%;机制纸52.20万吨,增长85.4%;交流电动机244万千瓦,增长31.9%。但受能源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合成氨51.27万吨,下降5.2%;原油加工总量590.92万吨,下降3.3%;柴油229.19万吨,下降4.0%。

建筑业增幅加大。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增长10.4%。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03.17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44.0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3.9%、2.2%;全市有主要内河港口五千吨级码头1个,货物吞吐量1544万吨,增长22.6%。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5.84亿元,增长1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9亿元,下降16.5%;电信业务总量24.66亿元,增长18.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3.55万户,比上年减少0.3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5.44万户,净增20.67万户;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38.9%,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9.6%,分别提高3.2个和3.6个百分点。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零售稳定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1.42亿元,增长13.9%,占总额的89.0%;市级(不含县级及其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7.71亿元,增长14.2%,占64.0%;限额以上商业企业零售额27.08亿元,增长32.7%,占零售总额的12.6%。

进出口总额继续攀升。全市进出口总额5.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其中进口总额2.50亿美元,增长11.1%,出口2.60亿美元,增长17.7%。

金融和保险

金融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37.32亿元,比年初增加41.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9.00亿元,比年初增加14.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1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6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27亿元,增长18.1%;人身保险收入6.86亿元,增长19.6%。

房地产业供需两旺。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04.16万平方米,增长11.6%;商品房销售面积93.07万平方米,增长29.6%,商品房销售额10.01亿元,增长42.6%。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19.39亿元,增长6.6%。

三、城乡建设

    投资招商力度加大。2005年共落实招商项目719个,新投产和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00.90亿元,新签约项目到位资金2.1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项目47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2.07亿美元,增长30.8%。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0.12亿元,增长32.7 %,增幅提高22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分别增长41.5%、67.6%,交通运输邮电业下降19.9%,其它增长9.9%。县区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5区完成投资34.45亿元,占22.9%,增长29.0%;6县(市)加屈原区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62亿元,占51.7%,增长50.9%。

城市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建成区面积142.77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73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达94.5%。新建城镇经济实用房14.69万平方米。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904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36标台,公交客运总量8779万人次。市政设施中道路长度652公里,人均拥有道路9.88平方米;污水年处理量1.32亿立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71万吨,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0%。

工业“三废”治理效果显著。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02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0%;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318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64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55.8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0%;“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44亿元。

城市园林绿化逐步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积6643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86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88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0平方米;公园7个,公园面积19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3%。2005年,岳阳市被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全国园林城市。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95万处,投入资金5.01亿元,完成土石方490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90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9.1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17.39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66.30万千瓦,增长6.1%;农村用电量4.30亿千瓦小时,增长7.3%。新建与改造县际及县到乡级公路153.3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503.9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1万口,分别达到省八件实事规定目标的127.8%、751.9%和110.3%,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29.32万平方米,达到省八件实事规定目标的139.2%。

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自然环境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万公顷。

旅游开发逐渐升温。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9%;旅游创汇1267万美元,增长29.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55万人次,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31.91亿元,增长31.2%。

四、文化事业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2005年,全市高新工业企业57家,实现增加值39.01亿元,增长14.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3681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8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1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启动实施科技攻关项目85个。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1533万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242个,合同成交金额1.39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09件,专利授权量245件。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有5个省级工程技术(技术开发)研究中心,3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和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9%,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7.8%;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75.0%;高考大专以上录取率70.6%。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报业3种;全市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95.4%;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5.7%;有线电视用户29.03万户,增加0.59万户。

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1个,床位数1.04万张。各类机构中医院55个,门诊部6个,专科防治所(站)25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监督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169个。年末全市卫生工作人员1.58万人。全市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434人,注册护士3239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体育场地22个,其中体育场1个,体育馆2座,参加全省比赛获奖62人次。

五、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5年期末总人口为536.9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80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8962元,比上年增加3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13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其中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1327元,增长23.7%;家庭经营纯收入2128元,增长0.9%。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纯收入1683元,增长0.5%。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62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增幅较大的有人均杂货商品和服务增长47.2%,人均居住支出增长41.9%,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增长31.1%,人均保健医疗支出增长18.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37平方米;饮用自来水的居民户占73.0%,饮用矿泉水的占5.0%,饮用纯净水的占22.0%;有厕所浴室的家庭占74.0%,有厕所无浴室的占18.0%,有公用卫生设施的占6.0%,无卫生设备的家庭占2.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241元,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增幅较大的有保健医疗支出增长66.5%,杂货商品和服务增长34.6%,交通、通信支出增长30.1%,衣着类支出增长29.5%,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29.1%,,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增长2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8%,下降3.4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农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8台,电话机69台,移动电话63台;每百户农民炊事使用液化气的户数占9.0%,使用煤炭的户数占61.0%,使用柴草的占28.0%,使用电的占0.2%,使用沼气的占1.8%;每百户农民饮用自来水的家庭占23.8%,饮用井水的占72.2%,饮用江河湖泊水的占1.6%,饮用塘水的占1.2%,饮用其它水源的占1.2%。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9.54平方米,增加0.61平方米。

全市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59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16.1%。

物价平稳增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5,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2.7。

六、社会事业

    分配公平机制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高出0.6个百分点。

就业机制向弱势群体倾斜。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6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40万人,其中安排“4050”人员0.9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10.47万人,分别达到省八件实事规定目标的110.6%、114.1%、110.6%、174.5%。城镇居民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97,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92。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4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5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5万人,财政安排“低保”资金增长率15.0%,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启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8.24万人和19.16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1.8万人。城镇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月人均156元提高到180元。

社会福利救济全面推进。2005年,全市福利企业单位55个,安排企业职工2879人,收容遣送安置单位6个,殡仪单位4个。全市共有收养性福利、优抚事业单位208个,年末在院人数4118人。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主要费用增长12.7%。其中抚恤事业费6225.70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3502.00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1678.30万元,优抚对象优待总金额2154.80万元,城镇保障金8852.7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口覆盖率达2.0%;市政府用于扶贫资金192.00万元,贫困人口脱贫率18.0%。

自然灾害损害降低。2005年,全市受灾面积合计17.03千公顷,成灾面积2.7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合计9.01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减少。

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扩建90所,改造乡镇敬老院28座,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及时发放到位率100.0%,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955人,完成率分别达到省八件实事标准的105.9%、107.7%189.6%和106.1%。

社会秩序管理进一步人性化。2005年,律师事务所30个,律师人员271个;公证处1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3816个,调解纠纷数2.74万起。交通事故发生983起,下降11.5%,火灾发生407起,增长11.5%;刑事案件立案数1.42万件,下降0.9%,抓获违法犯罪人数1.03万人,增长4.0%。

质监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全市共有88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累计达到482家。市场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为81.0%。定期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92.0%。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全市1652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普查。打假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80万人次,检查场所2.40万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案件900件,案值500.00万元,取缔制假窝点63个,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城市各项功能有待完善,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城乡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岳阳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16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5年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岳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民本岳阳”建设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一、综合发展态势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完成GDP6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9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91.9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14.73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 12408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6.4:34.2,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6%,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RAG-ES2024-09-11
县区经济比重上升。市直经济实现增加值167.65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6.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县区经济实现增加值460.91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73.3%,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三化”进程稳步推进。2005年全市农村各专业经济大户达到24097户,其经济总量占全市农村经济总量的30.0%;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1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4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2家;形成了粮油棉麻、猪牛水产、蔬菜茶叶、竹木林纸、矿产建材等产业化链。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4%,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0.0%;城镇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8.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50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支出48.14亿元,增长13.9%。RAG-ES2024-09-11
体制改革活力增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7.61亿元,增长18.5%,占全市GDP的42.6%,增幅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22.20亿元,增长27.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6.9%;完成税收12.1亿元,增长39.0%,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1.9%。全市城乡个体工商企业78919户,实现营业收入45.31亿元;城乡私营企业4971户实现营业收入46.73亿元。国企改革完成36家,其中工业16家,商业20家。企业景气指数处于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一季度 129.20,二季度112.42 ,三季度 109.92,四季度118.44。二、三次产业    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04.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结构比例为46.0:2.7:37.5:13.8,粮食、生猪、水产品已成为三大主导产品。全市种植业总产值93.29亿元,增长3.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03.88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5.4%,粮食总产量297.04万吨,增长2.2%;;油料播种面积84.0千公顷,增长0.4%,油料总产量12.83万吨,增长1.4%;棉花播种面积32.92千公顷,棉花产量4.59万吨,分别下降5.4%、12.3%;甘蔗播种面积1.7千公顷,产量10.6万吨,分别下降30.6%、29.3%;蔬菜播种面积93.13千公顷,产量250.13万吨,分别增长4.7%、2.9%;瓜果类播种面积12.07千公顷,总产量45.9万吨,增长2.5%。RAG-ES2024-09-11
浏览 6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