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和田地区统计局
(2006年3月20日)
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和田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地委确定的"六大战略"、"五大基地"、"三个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克服了生产资料大幅涨价等消极因素的制约,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国民经济保持了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据初步测算,2005年我地区生产总值48.78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8.82亿元,增长13.0%。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712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5.2∶16.2∶38.6调整为45.5∶15.1∶39.4。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在所有商品中,价格变动较大的商品有:食品类、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品类分别下降了1.9%、2.7%,金银珠宝类、燃料类分别上涨了3.8%、15%。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中价格变动较大的有:油脂、菜、肉禽及其制品分别下降了14.1%、9.2%、4.6%、淀粉及薯类、蛋、干鲜瓜果、水产品分别上涨19.4%、13.1%、5.4%、4.6%。
全地区年末就业人员63.90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63万人,增长4.1%。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1.6万人,比上年增长7.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288人,增长38.5%,登记失业率3.8%,比上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年末我地区下岗失业人员3823人,比上年下降3.2%。通过各种途径帮助188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91.8%,再就业率达到45.3%,比上年上升24.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4.97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农业产值32.01亿元,增长7.0%;林业产值3.34亿元,增长24.6%;牧业产值8.81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0.12亿元,增长18.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0亿元,下降2.4%。
粮食播种面积207.44万亩,增加4.51万亩,总产91.13万吨,增长3.3%,单产继续稳步提高,达439.3公斤/亩,增加4.68公斤/亩。棉花播种面积32.66万亩,减少2.34万亩,总产3.91万吨,增长1.9%,单产119.62公斤/亩,增加10.06公斤/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66万亩,增加4.29万亩,产量24.86万吨,增长42.3%;苜蓿播种面积达到65.43万亩,减少9.2万亩,产量49.46万吨,增长3.0%;瓜果总面积75.31万亩,增加6.38万亩,总产量36.02万吨,增长9.6%,其中:水果面积68.69万亩,增加6.61万亩,产量24.96万吨,增长15.3%。
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2.5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6.93万亩,增长2.2倍,封山育林面积72.71万亩,增长25.5%,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77.75万亩,增长15.8%,成林抚育面积99.22万亩,增长48.4%,核桃产量1.63万吨,增长53.3%。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440.02万头只,增长3.2%,能繁殖的母畜达270.25万头只,增长3.8%,繁殖成活幼畜达273.61万头只,增长8.7%,牲畜出栏295.36万头只,增长8.2%。肉类总产量5.32万吨,增长8.7%;羊毛产量6167吨,增长2.4%;牛奶产量1.46万吨,增长18.9%;禽蛋产量5320吨,下降20.8%。
水产品养殖面积6.18万亩,增长15.3%,产量1162吨,增长18.3%。
农村"六个30万"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全地区林果面积累计达到168万亩,其中精品林果面积累计达到24.2万亩,比2004年新增14.2万亩;人工种植红柳累计达12万亩,比2004年新增5万亩,接种大芸累计达7万亩,比2004年新增3.16万亩;优质商品牛6.8万头,优质商品驴6.3万头;累计建设蔬菜大棚5.4万亩,比2004年新建近2万亩;全地区32.66万亩棉花全部采用了高密度栽培技术。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其中,农用排灌总动力3.1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542台,增长2.2%,小型拖拉机1.15台,增长5.2%;化肥施用量(折纯)4.9万吨,增长6.4%;农村用电量1.26亿千瓦时,增长27.8%;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41.8万亩,增长0.62%。
2005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4.68亿元,增长6.7%,营业收入15.02亿元,增长10.4%,实现利润1.05亿元,增长19.0%,上交税金7017万元,增长27.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4.01亿元,占72%以上,增长8.8%。轻工业完成产值1.51亿元,增长5.2%;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2.96亿元,占53.6%,增长4.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2%,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下降0.1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3%,上升13.8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5%,上升6.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个,亏损企业数22个,亏损面达76%。实现利润-7022万元,比上年增亏374万元。其中:电力行业亏损8715万元;纺织行业亏损734万元。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6亿元,增长11.4%,竣工产值3.64亿元,增长8.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77万平方米,增长32.8%,竣工面积49.45万平方米,增长2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28.47亿元,增长43.4%,兵团投资1.77亿元,下降44.4%。
在地方投资中,住宅投资8.29亿元,增长1.2倍;城镇私人建房投资2.03亿元,增长18.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20.47亿元,增长52.4%,非国经济投资8亿元,增长69.8%。按行业分(私人建房除外),第一产业投资1.34亿元,增长1.3倍;第二产业投资4.25亿元,增长63.1%,其中制造业投资1.85亿元,增长35.6%,电力行业投资1.95亿元,增长1.8倍;第三产业投资20.85亿元,增长39.4%,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4.22亿元房地产业投资4.06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71亿元,教育行业投资1.05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投资8.27亿元。
施工项目个数403个,增加13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29个,增加85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42.08亿元,增长32.8%,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规模为1044万元,下降10.4%。本年新增固定资产18.86亿元,增长77.6%。
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0.3万千瓦;水泥30万吨/年;奶粉5400吨/年;各类学校学生席位1811个,建筑面积3.90万平方米;医院病床226张,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2公里,供水能力6.5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1公里,扩建面积18.6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03亿元,增长48.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4亿元,增长25.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03亿元,增长61.8%;餐饮业零售额1.52亿元,增长1.1倍。
全年已实施的续建和新建招商引资项目共206个,总投资金额12.5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73万元,其中自治区外项目94个,总投资金额4.5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23万元。在所有项目中,新建项目139个,总投资7.3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亿元;续建项目67个,总投资5.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3亿元。
六、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068万人,比上年下降1.4%,完成客运周转量15.88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5.1%;货运量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5.4%,货运周转量13.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6.8%。
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普通电话用户9.34万户,增长11.9%,其中,农村电话用户3.3万户,增长17.9%,城市电话用户6.04万户,增长8.8%;移动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用户)继续大幅增加,年末达到16.8万户,比上年增长23.0%。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68万人次,增长17.0%,旅游总收入达4.06亿元(人民币)。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87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4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29亿元,增长19.0%。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93亿元,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7.04亿元,减少1.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39亿元,增加3.5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71亿元,比年初增加0.1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45亿元,增加0.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24亿元,减少0.47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全地区保费收入9961万元,比上年增长8.5%,各项赔款和给付总额3869万元,增长1.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5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646万元。围绕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向自治区申报各类科技项目80多项,其中32个项目已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的评审,同意立项,安排项目资金294.5万元,积极做好自治区已立项项目的启动、实施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地区科技三项经费的立项、实施工作,筛选出重点科技项目8项,安排经费35万元;做好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申报三个项目,经评审后其中《管花肉苁蓉速效接种科技示范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与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肉苁蓉暨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认真做好红柳大芸产业开发的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第三届科技洽谈会"参会的各项工作;此外,在信息化推进、加强与区内外科技合作等方面成效明显。
2005授权专利57件,比上年增长3.4倍。
全地区高等教育院校3所,在校学生4968人,比上年下降26.6%;普通中专5所,在校学生2089人,增长31.5%;职业高中7所,在校学生1844人,增长22.0%;普通中学152所,在校学生12.81万人,增长11.7%,其中,高中在校学生9712人,增长3.56%,初中在校学生11.84万人,增长12.4%;初级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2041人,下降11.0%。小学829所,在校学生22.51万人,下降3.4%;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9213人,增长9.4%。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6.7%,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76.2%,上升5.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10.9%,下降0.1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体育
2005年我地区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艺术馆9个,文化站9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举行地区性大型文化活动8次,接待性演出128场;"百日广场"文艺演出535场,观众400余万人次;在自治区举办的民族手工艺品展览会上,我地区参展的"和田玉雕刻工艺品"荣获第一名,"于田传统妇女长袍"、"葫芦雕刻"获第二名。全地区有广播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9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99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7%,电视人口覆盖率97.3%,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37万户。出版报纸(维、汉和田报)501.72万份,比上年增长23.9%,其中,维文报纸占70.2%。出版杂志(维文《新玉》杂志)1.8万份,增长52.8%。
全地区共有卫生机构2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5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县区诊所107个;拥有床位5075张;卫生技术人员440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75人,注册护士1117人。
我地区运动健儿在自治区柔道比赛中,夺得了二枚金牌、三枚银牌、一枚铜牌,在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预赛中获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名次奖牌共34个。
十、环境保护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5年有专职环保人员有132人,比上年增长10%;拥有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25人;城镇污水处理厂1座,年处理污水450万吨。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8682吨,比上年增长19%,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852吨,比上年增长3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870吨,比上年提高14.4%。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6494吨,比上年下降11.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230吨,比上年增长56.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4%,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2.6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监测点134个,监测面积8.37平方公里,其中达标点88个,达标点网格面积5.5平方公里。
空气质量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但重度污染天气仍占四成以上。2005年和田市一、二、三级天气比上年增加了35.3%,四、五级天气(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上年下降了35.3%,年平均降尘量为104.88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了15.5%。2005年有效监测天气354天,其中,重度污染天气(五级天气)148天,占41.8%,下降36.9个百分点;中度污染天气(四级天气)54天,占15.3%,增长1.6个百分点;轻度污染天气(三级天气)136天,占38.4%,和上年同期持平;良好天气(二级以下)16天,占4.5%,城市区内主要污染物仍为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
十一、人口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地区总人口为1825127人,比上年末增加53060人,增长3.0%,其中:农业人口155982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265307人,汉族57070人,比上年下降1.0%,维吾尔族1764306人,比上年增长3.1%,其他少数民族3751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20.61‰,比上年提高2.3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87‰,比上年提高2.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2.74‰,比上年提高0.27个千分点;年末家庭户均人口为3.92人,比上年减少0.07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6333元,增长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37元,人均增收161元,增长13.7%;据和田市城调队50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89.84元,增长7.2%。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地区有34832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6.4%,其中离退休人员7541人,增长1.8%;有50585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808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有79667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长6.7%,其中退休人员18551人,比上年增长8.6%。"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共发放476万元,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共发放6103万元,增长18.6%。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和田地区统计局(2006年3月20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和田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地委确定的"六大战略"、"五大基地"、"三个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克服了生产资料大幅涨价等消极因素的制约,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国民经济保持了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综合据初步测算,2005年我地区生产总值48.78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8.82亿元,增长13.0%。地区人均生产总值2712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5.2∶16.2∶38.6调整为45.5∶15.1∶39.4。 | RAG-ES | 2024-09-11 |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在所有商品中,价格变动较大的商品有:食品类、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品类分别下降了1.9%、2.7%,金银珠宝类、燃料类分别上涨了3.8%、15%。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中价格变动较大的有:油脂、菜、肉禽及其制品分别下降了14.1%、9.2%、4.6%、淀粉及薯类、蛋、干鲜瓜果、水产品分别上涨19.4%、13.1%、5.4%、4.6%。全地区年末就业人员63.90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63万人,增长4.1%。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1.6万人,比上年增长7.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288人,增长38.5%,登记失业率3.8%,比上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年末我地区下岗失业人员3823人,比上年下降3.2%。通过各种途径帮助188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91.8%,再就业率达到45.3%,比上年上升24.4个百分点。二、农业 | RAG-ES | 2024-09-11 |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4.97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农业产值32.01亿元,增长7.0%;林业产值3.34亿元,增长24.6%;牧业产值8.81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0.12亿元,增长18.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0亿元,下降2.4%。粮食播种面积207.44万亩,增加4.51万亩,总产91.13万吨,增长3.3%,单产继续稳步提高,达439.3公斤/亩,增加4.68公斤/亩。棉花播种面积32.66万亩,减少2.34万亩,总产3.91万吨,增长1.9%,单产119.62公斤/亩,增加10.06公斤/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66万亩,增加4.29万亩,产量24.86万吨,增长42.3%;苜蓿播种面积达到65.43万亩,减少9.2万亩,产量49.46万吨,增长3.0%;瓜果总面积75.31万亩,增加6.38万亩,总产量36.02万吨,增长9.6%,其中:水果面积68.69万亩,增加6.61万亩,产量24.96万吨,增长15.3%。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