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先教”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巴中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和谐发展为主题、富民强市为目标,群策群力,励精图治,扎扎实实促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良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GDP1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7.67亿元、24.14亿元、47.19亿元,分别增长6.0%、22.1%和12.6%,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7.5%、32.4%、40.1%。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活力彰显。全年国税、地税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15.8%、2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5亿元,同口径增长18.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2.4%、36.0%、1.5倍,资源税、房产税分别增长1.1倍和8.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7:18.7:36.6,与上年的47.1:16.8:36.1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全年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775户、私营企业294户;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4.42万人、注册资金达到16.5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6.1%和10.2%;全年产值及营业收入达到140.11亿元,增长18.1%;上缴税金3.15亿元,增长21.8%,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6.1%;全年实现增加值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7.1%上升到49.0%,提高1.9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2.3%;其中: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达到24.99亿元、14.52亿元、23.64亿元,分别增长10.2%、27.1%和17.6%;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民营经济份额分别由上年的42.3%、57.9%、48.3%变化为43.3%、60.1%、50.1%。
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0.6%,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回落3.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回落3.7个百分点。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8%,回落3.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规模小、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财源基础差、资金匮乏,人才资源供给不足,部份城乡居民生活较困难,就业压力大。
二、农业
各级党政继续弘扬“巴中经验”,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强力推进新村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村“四难”,大力实施绿色产业“五大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农业产值34.67亿元,增长1.0%;林业产值3.63亿元,增长4.7%;畜牧业产值51.87亿元,增长12.1%;渔业产值3.80亿元,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8亿元,增长6.6%。
“新村、产业、移民、劳务、助残、科技”等扶贫工程有序推进,全年无偿投入扶贫资金6032.1万元,对90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扶持建设,建龙头企业9户,搬迁农户111户,建培训基地4个、培训人员4395人、安置就业3690人。全年解决了2.1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7.01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年末贫困人口减少到63.8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8.86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到44.98万人。
全年绿色经济“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单位达到13个乡镇、191个村、1244个社、1.42万户农户,新建及改造绿色经济基地16.0万亩,发展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22家,培植有带动能力的专合经济组织23个。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积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年末有17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有2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年水果、商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核桃、金银花等立市、立县产品产值达到16.61亿元,增长16.9%。绿色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92.55亿元、53.86亿元,分别增长14.3%、13.8%,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1.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9.5%。
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6.77万亩,增长4.9%;粮食总产量162.62万吨,增长2.7%,其中:小麦30.36万吨、稻谷52.13万吨、玉米45.07万吨,薯芋31.34万吨,分别增长8.6%、1.8%、2.3%、0.5%。全年油料产量10.28万吨,增长1.0%。
林业资源有效保护。全年成片造林31.82万亩,累计退耕还林51.70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2.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畜牧经济大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3%。全年出栏生猪494.36万头,增长11.6%;出栏肉用牛29.20万头,增长12.7%;出栏羊120.26万只,增长26.0%;出栏家禽2533.61万只,增长11.8%。肉类总产量45.43万吨,增长12.2%。年末生猪存栏322.50万头、牛存栏66.69万头、羊存栏96.90万只,分别增长5.1%、8.7%、7.3%。全年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2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0.8%。
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末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77万亩,增长14.0%;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14万吨,增长10.2%。
劳务开发成效显著,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全年劳务输出95.60万人,增长0.1%;劳务输出收入33.80亿元,增长11.2%。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8%,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6.8%。
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强,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5700万元,水利工程完成劳动工日2083万个,当年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10513处,完工10513处,新增蓄水能力550万立方米,解决了5.6万人的饮水问题,自来水通村率达到28.5%。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0.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3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8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8.34万千瓦,增长18.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21.79万千瓦,增长36.2%。农村电网改造进程加快,用电成本降低,需求量增加。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1.67亿千瓦时,增长1.6%,电通村率提高到99.8%。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工业实现增加值14.17亿元,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增长25.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长27.7%,重工业增长24.0%,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国有工业增长18.6%,集体工业增长52.6%,股份制工业增长31.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29.6%,股份制工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民营工业增长59.3%,增加值达到3.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1%,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突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天然气增长28.4%、铁矿石(原矿量)增长56.7%、发电量增长10.4%、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1.2倍、罐头增长1.4倍、白酒增长31.6%、啤酒增长8.4%、瓶(罐)装饮用水增长30.1%、纱增长21.3%、布增长3.0%、丝增长97.8%、中成药增长48.0%、水泥增长9.0%。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6.45亿元,增长35.4%。企业亏损面下降1.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9147万元,增长2.3倍,创历史最高记录;实现利税总额2.97亿元,增长56.0%;资产贡献率提高3.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27.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2.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44.1%、产品销售率提高0.3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4.1%,综合效益指数由上年的106.7%上升到134.3%,提高27.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城乡建设如火如荼,带动了建筑业高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99.50万元,缴纳税金1.22亿元,分别增长32.0%和44.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9.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88.93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5.0%、19.0%和2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受在建项目增多和民间投资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8.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全年累计施工项目223个,项目投资额完成36.79亿元,增长32.8%,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6.2%。
全社会投资完成额中,城镇建设投资34.72亿元,增长27.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65亿元,增长19.6%;更新改造投资5.66亿元,增长41.8%;房地产开发投资9.51亿元,增长24.8%;其它投资1.89亿元,增长1.1倍。农村投资13.59亿元,增长37.9%,其中:农村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2.07亿元,增长1.1倍;农户投资8.54亿元,增长25.4%。
全年民间投资额完成29.37亿元,增长31.1%,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60.8%。
五、交通运输、邮政业
全年交通建设投资3.73亿元,完成改造水泥路8公里、油路215.4公里、泥碎路1114.2公里,完成标美路改造229.2公里和通村公路建设。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604公里、三级公路773公里、四级公路1477公里。
交通需求量大幅增加,交通工具更新换代加快,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10.60万辆。全年旅客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0.03亿人公里和10.1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2%和11.5%。全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5138万元,增长14.3%。
六、信息传输
电信行业竞争加剧,资费大大降低,极大地促进了电信消费的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移动基站密度增大,乡镇网络覆盖率达95.0%,年末移动电话和无线市话用户达到52.48万户,新增12.84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9.48万户,新增7.1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0部/百人,其中:城市普及率达到24.9部/百人,农村普及率达到5.7部/百人,程控电话通村率提高到92.1%。年末因特网注册用户3.67万户,其中,宽带业务用户1.90万户。
七、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热力不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市零售额增长16.5%,农村零售额增长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7.2%、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11.9%。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市场进一步萎缩,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分别下降18.2%和7.6%,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分别为38.50亿元、5.34亿元,分别增长16.9%、29.7%,市场份额提高到90.5%。
对外经济再创佳绩。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2个,协议资金8.61亿元;履约项目130个,到位资金17.05亿元,其中:省外国内资金11.75亿元、市外省内资金5.31亿元。引资项目实现总产值1.70亿元,利润1378万元,上缴税金983万元。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825万美元,增长24.2%。向8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6个工种、413人,增长31.5%。
八、金融业
金融机构存款攀升,贷款投放增速较缓。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9.49亿元,比年初增长23.4%;贷款余额78.39亿元,增长5.3%。贷款总量中,中长期贷款20.83亿元,下降10.0%;短期贷款57.54亿元,增长12.4%,其中:农业贷款25.34亿元,增长25.7%;工业贷款0.68亿元,下降13.9%;建筑业贷款0.29亿元,增长84.9%;商业贷款23.31亿元,增长11.1%;乡镇企业贷款1.82亿元,增长48.1%,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0.79亿元,增长1.4倍。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06.99亿元、增长11.5%,现金支出311.54亿元,增长11.3%,货币净投放4.54亿元,同比少投放2116万元,下降4.5%。
保险意识增强,险种类别增多,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各类财产险承保额514.19亿元,保费收入6439.84万元,已决赔案1.67万件,赔付金额3733.74万元。全年新增寿险参保人数33.52万人,寿险承保额723.51亿元,保费收入10878.71万元,已决赔案2.76万件,赔付金额1323.57万元。
九、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科学技术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76项,取得科技成果34项,申请专利76项,转让专利29项,实施专利69项。全年科技成果推广实现产值13.00亿元,科技产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科技进步实现产值27.29亿元,新产品新技术覆盖率达到68.0%,科技扶贫达到1.57万户。
十、环境管理与旅游业
全年重点监测单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7%、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63.2%、粉尘排放达标率为72.4%、烟尘排放达标率为78.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到98.2%。全年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72.3%,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0%,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8分贝,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类别为Ⅲ类。
红色旅游生机凸显。全年旅游景区(点)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宣传促销等总投入3.07亿元,年末拥有旅游住宿设施企业63户、旅行社11户、星级宾馆8户,旅游业从业人员7236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9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分别增长10.0%和18.4%。旅游经济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6.1%,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2%。
十一、教育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年末有幼儿园88所,入园幼儿5.29万人,在园幼儿6.72万人,离园幼儿4.56万人,幼儿入园率达到73.5%。有普通小学310所、村校及教学点2121个,招收新生7.06万人,在校学生41.30万人,毕业学生5.94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到99.8%。有普通中学197所,普通初中招收新生6.33万人,在校学生17.27万人,毕业学生4.99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到99.3%;普通高中招收新生2.20万人,在校学生5.56万人,毕业学生1.39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招收新生65人,在校学生432人,毕业学生50人。有成人中小学156所、教学班(点)219个,注册学生8010人,结业学生8370人。
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年末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所,招收新生1.54万人,在校学生3.15万人,毕业学生8394人。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06个、教学(班)点1728个,注册学生18.44万人,结业学生19.95万人。
办学形式多样化,民营教育成份不断增加。年末有各类民办学校212所,其中:幼儿园78所,入园幼儿9789人,在园幼儿1.42万人;小学88所、小学点80个,招收新生4615人,在校学生2.72万人;普通中学28所,招收新生4191人,在校学生1.0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所,招收新生6985人,在校学生1.24万人。年末有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个、教学班(点)12个,注册学生876人,结业学生876人。年末有民办成人小学60所、教学班(点)123个,注册学生2560人,结业学生2500人。
教育成果显著。全年有1.84万人参加2005年高考,被录取1.23万人,其中:重点本科627人、一般本科2776人;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2.9%。年内参加自学大专及以上学历考试人员9431人,有521人获大专及以上学历。
十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安全应急能力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31个、床位4361张、卫生技术人员5113人,其中:执业医师1727人、执业助理医师1295人、注册护士788人、药剂人员347人、检验人员200人、其它人员756人;全年门诊诊疗494.19万人次,住院诊疗入院6.24万人、出院6.06万人,治愈率达到74.9%、好转率达到22.1%。拥有诊所632个、总人员数1200人,其中:执业医师334人、执业助理医师362人、注册护士152人、药剂人员210人、检验人员3人、其它人员139人,全年诊疗506.97万人次。拥有村卫生室2316个、执业(助理)医师57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410人,其中:乡村医生4312人、卫生员98人;全年诊疗338.57万人次,孕产妇检查2.79万人次、接生6372人,儿童疫苗接种34.01万人次。
民办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年末各类民办卫生医疗机构达到685个,床位132张,从业人员1384人,其中:综合门诊部2个、专科医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床位132张,执业(助理)医师44人、注册护士26人、药剂人员5人、检验人员3人、其它人员6人;诊所583个,执业(助理)医师603人、注册护士115人、药剂人员201人、其它人员114人;村卫生室98个,执业(助理)医师53人、医生197人、卫生员3人。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年末实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88万人,发放养老金3.96亿元;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5.33万人,发放生育和工伤保险费345.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2万人,失业金发放1501人、649.68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11万人,覆盖率达73.0%,发放基本医疗保险金8847.0万元。城镇享受“低保”人数7.87万人,“低保”保障金支出4677.0万元。农村定期救济人数1.39万人,救济金支出781.3万元;医疗救助7983人,救助支出223.1万元。全年优抚对象3.13万人,优待及定期补助总金额5971.3万元。
十三、文化与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有序。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7.1万户,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38.4%,有线电视通村率提高到83.7%,光纤电视通村率提高到72.0%。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6台、彩色电视机126台、影碟机88台、组合音响30套、照相机38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2台、影碟机30台、组合音响9套、照相机2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50次,参赛运动员达3.50万人次,获各类奖牌10枚;乡以上学校“国家体
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100%。
十四、人口与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总人口370.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38万人、城镇人口79.8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17‰、人口死亡率为4.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5‰。
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2.9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在岗职工12.50万人。城镇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61万人,新增8137人。全年再就业救助对象有2780人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2144人,全年累计新就业人数2.35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0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年末实有下岗职工7881人,比年初减少44.5%。
十五、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9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8.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48元,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2元,增加201元,增长1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820元,增长8.8%。全社会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1.0%,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下降到43.3%和53.5%。
居民个人财富增势强劲。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74亿元,比年初净增16.68亿元,增长23.5%。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400元,比上年增加426元。
注:1、公报中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各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口径和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所有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5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先教”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巴中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和谐发展为主题、富民强市为目标,群策群力,励精图治,扎扎实实促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良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GDP1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7.67亿元、24.14亿元、47.19亿元,分别增长6.0%、22.1%和12.6%,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7.5%、32.4%、40.1%。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活力彰显。全年国税、地税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15.8%、2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5亿元,同口径增长18.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2.4%、36.0%、1.5倍,资源税、房产税分别增长1.1倍和8.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7:18.7:36.6,与上年的47.1:16.8:36.1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全年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775户、私营企业294户;年末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4.42万人、注册资金达到16.5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6.1%和10.2%;全年产值及营业收入达到140.11亿元,增长18.1%;上缴税金3.15亿元,增长21.8%,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6.1%;全年实现增加值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7.1%上升到49.0%,提高1.9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2.3%;其中: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分别达到24.99亿元、14.52亿元、23.64亿元,分别增长10.2%、27.1%和17.6%;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民营经济份额分别由上年的42.3%、57.9%、48.3%变化为43.3%、60.1%、50.1%。 | RAG-ES | 2024-09-10 |
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0.6%,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回落3.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回落3.7个百分点。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8%,回落3.3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规模小、经济基础条件差、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财源基础差、资金匮乏,人才资源供给不足,部份城乡居民生活较困难,就业压力大。二、农业各级党政继续弘扬“巴中经验”,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强力推进新村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村“四难”,大力实施绿色产业“五大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农业产值34.67亿元,增长1.0%;林业产值3.63亿元,增长4.7%;畜牧业产值51.87亿元,增长12.1%;渔业产值3.80亿元,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8亿元,增长6.6%。 | RAG-ES | 2024-09-10 |
“新村、产业、移民、劳务、助残、科技”等扶贫工程有序推进,全年无偿投入扶贫资金6032.1万元,对90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扶持建设,建龙头企业9户,搬迁农户111户,建培训基地4个、培训人员4395人、安置就业3690人。全年解决了2.1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7.01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年末贫困人口减少到63.8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8.86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到44.98万人。全年绿色经济“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单位达到13个乡镇、191个村、1244个社、1.42万户农户,新建及改造绿色经济基地16.0万亩,发展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22家,培植有带动能力的专合经济组织23个。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积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年末有17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有2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年水果、商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核桃、金银花等立市、立县产品产值达到16.61亿元,增长16.9%。绿色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92.55亿元、53.86亿元,分别增长14.3%、13.8%,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1.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9.5%。 | RAG-ES | 2024-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