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顶山摩崖

共 2087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刻洪顶山摩崖;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完成。
1989年秋,旧县乡屯村铺村一个放羊的老者,发现“大空王佛”字迹。
2003~2004年,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德国海德堡学术院等中外学术机构合作开展山东石刻佛经考察研究项目,对此洪顶山摩崖刻经进行了调查。

文物特点

洪顶山摩崖,面积约1400平方米,刻字原有1200余字,现可辨认700余字,内容为佛经、佛名、题记等,共计22处,其中,北壁16处为署名刻制,南壁6处为印度高僧法洪署名刻制。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兼有隶书、楷书和篆书三种书体,古朴端庄,以佛经等佛教题材为内容,是中国最早的摩崖刻经。

文物遗存

综述
洪顶山摩崖所刻佛名有“大山岩佛”“大空王佛”“高山佛”“安王佛”“式佛”“维卫佛”“毗世佛”“南无舍牟尼佛”“观世音佛”“大势至佛”“释迎牟尼佛”“具足千万光相佛”“安乐佛”等。还有其他内容的刻字达20余篇。镌刻佛经文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两部分,计约10余篇,主要刻有《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摩诃衍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某些篇章,共计1500多字。经文字径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所有刻字除少量双钩线条刻法之外,均为圆底阴刻。书体多为隶书。北壁刻经文字较大,均在径50厘米上下;南刻经字体较北壁小,汉隶风韵,朴厚劲媚,方整中多变化。
大空王佛
大空王佛石刻
大空王佛四个大字镌刻在半山腰。四字通高9.8米、宽4.1米,其中“佛”字高4.5米。从出现文字直到北齐,此“佛”字为最大汉字,“大空王佛”也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在“大空王佛”刻字左右,有经文、佛名、题记等多处,对面南侧半山腰则是印度高僧法洪的刻经等。
《摩诃衍经》
《摩诃衍经》位于“大空王佛”西,是六龙蟠螭龟蚨线刻碑,刻碑全高7米多,刻字部分高4.8米,宽3.5米。上为线刻六龙碑首,下为龟蚨状,上有“摩诃口经”字,经文大部分双沟,未完成雕刻,仅有“散”“萨”二字完整。法经出自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讲大乘空宗性空理论。《摩诃衍经》是佛教经典之一,相传为佛陀在涅槃前于极乐世界所讲的经典。该经文的主旨是论述诸法的性相和如何证得解脱之道。据历史记载,洪顶山摩崖刻经始于北魏,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完成。
《文殊般若经》
《文殊般若经》位于洪顶山谷北侧摩崖“风门口”处,刻石98字,其中的“亦”字是草书,“文”“白”“边”“菩”等字个大且拙,却能左右呼应。字形清晰,规模宏大,在刻写时强调笔画的宽度和深浅变。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约580年),广大乡人(今东平人),老家在东平六工山东岭,北齐时高僧、书法家,佛教观点属禅宗北宗,他一生刻经不止,西至河南、河北,东至山东东部,都留下他的踪迹。洪顶山摩崖刻经,是中国刻经中纪年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多、安道一题名最多的北朝刻经。
相关作品
1997年12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柳文金编《山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一书,对洪顶山摩崖刻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和研究,并由启功题签、范曾作画、季羡林题词、周绍良作序。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会解开'安道一’之谜,而且对研究佛学、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确认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书写者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无论从佛教、历史、书法、艺术、社会种种方面,都值得努力深入地去研究、揭示、了解、探究、体味这份珍贵的遗产”。
相关法经
“大空王佛”四字取自佛教经典《盂兰盆经》,原文为“大空王如来佛”,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称谓。《摩诃衍经》法经出自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讲大乘空宗性空理论。《摩诃衍经》是佛教经典之一,相传为佛陀在涅槃前于极乐世界所讲的经典。该经文的主旨是论述诸法的性相和如何证得解脱之道。《文殊般若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之一,讲述的是破除妄想,是般若波罗蜜多(即智慧)与文殊菩萨之间的对话。

文物价值

洪顶山摩崖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字从隶到楷的转变,研究北朝佛教在山东的流布,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洪顶山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洪顶山摩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茅峪内南北摩崖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洪顶山摩崖,路程约34.1千米,用时约52分钟。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