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永安寺塔

安吉永安寺塔

共 197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5

历史沿革

五代吴越时期,安吉永安寺塔始建。
北宋时期,安吉永安寺塔位于当时的永安寺内,因此得名,后永安寺被毁。
南宋时期,永安寺原址进行修复并重新取名为“灵芝塔院”,永安寺塔也渐渐被叫成“灵芝塔”。
安吉永安寺塔还分别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进行过两次维修。
抗日战争时期,安吉永安寺塔被日军炮火损毁。
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安吉境内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重新发现了安吉永安寺塔。
1982年,浙江省开展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嘉兴地区文物普查小组对安吉永安寺塔进行了调查,初步确认其为明代建筑。
1983年,浙江省文物局专家来安吉进行复查时,认为安吉永安寺塔是五代或宋代建筑。
1988年,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确认,安吉永安寺塔为五代吴越时期建筑。
1992年,安吉永安寺塔的维修被浙江省文物局、安吉县人民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1994年,安吉永安寺塔由浙江省文物局和安吉县人民政府主持大修。
2015~2018年,安吉县文体旅游局(原文广新局)以“清水入湖”工程为契机,开展了永安寺塔周围环境整治工程。
安吉永安寺塔景色

建筑格局

结构

安吉永安寺塔塔身为八面十层叠涩檐仿楼阁式砖构实心塔,平面占地82平方米,通高22.46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共有10层。
安吉永安寺塔结构简图
塔基高1.20米,其边缘至塔座3.2米,八面形;底层为长、方砖砌筑而成的须弥座。塔身各层结构相同,均由平座、塔壁、腰檐组成,每面中部设壸门。塔壁自下而上逐层有规律收分,砌筑方法为一丁一顺砖砌 ,每面中间设置的壸门,也逐渐缩小。塔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面是平砖与棱角牙子间隔叠涩出檐部分,上面为屋面部分。屋面由底瓦平铺,筒瓦压于底瓦交接处。绳纹滴水,菊花纹勾头周饰乳钉纹。戗脊置于屋面,每层八条戗脊上各置1件脊兽;天宫位于塔体上部的第九至第十层之间的束腰部,距塔顶2米,紧靠塔心木西侧,东西长51厘米,南北宽30厘米,四周用条砖平叠砌成框,顶为方砖覆盖,底用六块条砖东西向平铺。
塔刹由多个构件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覆钵、仰莲、盖盘、套筒、相轮、露盘、仰月、圆光、宝珠。所有塔刹构件均套在塔心木外,并在露盘与十层每面戗脊之间用铁链牵引,以固定整个塔刹。

特点

安吉永安寺塔塔身稳重端庄、修长优美;塔身自下而上有规律收分,比例恰当;塔壁砖砌平整,一丁一顺的砌筑方式错落有致,八面转角分明,线条流畅的壸门增强了塔壁的立体和灵动感;叠涩檐起翘平缓,层脊上用瓦条垒脊置陶脊兽;还改变了以前方形塔的平面结构,使其在使用和抗震坚固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在减少风力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文物遗存

1994年,安吉永安寺塔进行维修时,在天宫中出土了多种器物,有宋花卉铜镜1枚、宋“清信弟子”朱书镜1枚、宋玻璃瓶2件、宋银质鎏金“宝箧印金塔”(俗称金涂塔)1件、宋水晶六棱柱形器1件、宋玻璃珠3件、宋缠枝花纹鎏金银镯1对、宋花鸟纹鎏金银镯1对、宋弦纹鎏金银镯1对以及汉至北宋钱币6000多枚。
天宫出土文物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钱镠
(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吴越开国国君。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题记铭文

文物价值

安吉永安寺塔是五代吴越时期的遗物,也是浙江境内现存最早的古塔之一,发掘出有高级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为研究五代吴越时期的古塔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还在建筑技术、建筑用材、建筑形式等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永安寺塔还是安吉县城的人文景观和地理标志,千余年来已深深融入人们的心里。
安吉永安寺塔俯瞰图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安吉永安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