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

可园

共 1942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可园落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清末年间(1875年-1911年)大学士的宅第花园。
文煜去世后,后人将宅园分割出售,花园与住宅已不相通,又从南边单辟 一门,自成一宅。
此宅被文煜后人售予北洋政府要人冯国璋,日伪时期又归伪军司令张兰峰。
新中国成立后,此宅被分隔为不同单位的宿舍,可园曾为,后为招待所,有数位名人及外国驻华大使在此居住和办公。
可园住宅大门

建筑格局

结构

文煜宅院共有五座院落,其中7号占两座,9号即为文保单位可园,11号和13号为狭长的大型四合院,彼此相连。
可园南北长约97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亩左右,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中心为沼池,后院中心为假山,各自独立,通过东部的长廊贯通。前后院各有一座正厅或正房位于正中位置,面南背北,并在西厢的位置上各有一座小厅,与东部的长廊相均衡。
可园庭园
整个宅园原占地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70米。西路是一座,中路最前面建有倒座房,前院有假山、水池,种有花草树木。中央有一座过厅,后院用回廊围成院落并种植花草。东路主要建筑为例座房和正厅,院落中有假山。中路和东路花园借游廊连接成为一体。可园由正房、配房、耳房和游廊等建筑组成,垂花门、倒座房、后罩房等建筑一应俱全。
可园前园与正房
中路花园部分是其西部住宅的延伸,西部垂花门以内的第一进和第三进院落的东厢均为后出抱厦的两卷房。园内依东墙设置了方亭、敞厅、八角半亭、山半小阁四座坐东面西的对景建筑作为呼应。中路花园是可园的重要部分,共为两进院。第一进院是全园的核心部分,建有亭、台、阁、榭、游廊等建筑。北部为正房,面阔五间,前后带廊,是园主人起居、读书的居室,其外檐装修均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正房南部为园林主景。山在园南,高约3米,是北面正房的对景。山顶偏东建一座六角亭。而假山正面是太湖石,背面则全用青石,一山两面,庭院东西两侧建有游廊,可通向东西两院。院内满园花草,簇拥着卵石甬路,点缀着玲珑透石、日唇、剑石等小品。
第二进院,为后园假山叠石,以太湖石、青石等堆砌而成。循斋前游廊西转即达于内宅,东出则上至小阁,阁下有洞。自阁南沿磴而下,过八角半亭,南行又回至前院。廊于主院假山小亭东侧向东折而达于东部别院的山半轩。
北京可园平面图

特点

可园建筑均用灰色筒瓦,墙面以清水砖墙为主,未刷白粉。厅榭等均为红柱,长廊为绿柱。梁枋上作苏式彩画,但并未满铺,仅在箍头、枋心包袱位置加以装饰。全园存在着明显的中轴线和正厢观念,且有多株松、槐、桑等古树。可园各建筑群体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水池、石拱桥以及山上的六角亭,都具有江南园林风韵。
可园中路庭园房东边与游廊相接,游廊依山势由高渐低直抵后园。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在不足3000平方米的园内,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
北京可园复原图

文物遗存

怪石

可园的假山正面是太湖石,背面则全用青石,一山两面,南面为一溜青石山。松槐浓荫之间,点缀着玲珑透石、日唇、剑石等小品。
可园

石刻

可园建成后,文煜命其侄志和撰文勒碑以记其事。园中留下一方刻有“可园”园名及志和园记的碑文石,此石刻镶砌在剑石座下。

研究价值

可园是北京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小园之一,也是中国北方私家宅园中保存较好的实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

保护措施

可园文保碑
2001年6月25日,可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文煜(1820-1884年),费莫氏,字星岩,满洲正蓝旗人。由官学生授太常寺库使,历任刑部侍郎、直隶霸昌道、四川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后曾一度被免职,同治三年(1864年)重新起用,历任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七年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十年复拜武英殿大学士,不久病故,身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

园名由来

“命之曰‘可’,亦窃比卫大夫‘苟合苟完’之意云尔”,并称此园“拓地十方,筑室百堵,疏泉成沼,垒石为山,凡一花一木之栽培,一亭一榭之位置,皆着意经营,非复寻常。——可园园记

旅游信息

地址

可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帽儿胡同。

交通

地铁:乘坐北京地铁六号线,南锣鼓巷下车,步行到帽儿胡同即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