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庙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2:58

地名由来:药王庙原有两个村:北为合意村,南为双井子。后金天命年间,有一位中医先生来此行医,医术高明,药到病除,被称为药王老爷,他死后,人们为纪念他,特在清顺治元年(1644)在街南修建一座神祠,自建庙后,南北两个村合称药王庙。

名称来历

清朝崇德年间,当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传说供奉药王孙思邈,能够感动上帝,免除自然灾害。于是建庙朝拜药王,由此得名药王庙

●地理位置

药王庙镇位于建昌县东部,东经120°3′12″,北纬40°1′9″,南与兴城市三道沟满族乡、建昌县八家子镇相连,东面与兴城市药王满族乡、连山区新台门镇相邻;北与小德营子乡、二道湾子蒙古族乡接壤,西与巴什罕乡、杨树湾子乡接壤。境内有魏塔铁路由东至西通过,省级318公路由东至西北通过,朱小线公路贯穿镇区,建兴高速公路有38公里着手筑建。药王庙镇总面积为216.7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冬,建昌县第十区药王庙区公所,撤销中心村,将54个行政村合并为23个行政村。

1950年夏,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区乡(村)各界人民代表会和区、乡(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建立药王庙区人民政府和各村人民政府。

1956年3月,改药王庙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药王庙区共有11个乡。

1958年春,成立药王庙区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月20日,成立药王庙人民公社,下设11个管理区,292个生产队;

1968年5月成立药王庙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14个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撤销公社和大队的组织机构,建立乡政权。党委改称:0药王庙乡委员会;公社改称药王庙乡人民政府,下设122个村民组。

1986年12月8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药王庙乡成立药王庙镇。

●政区划分

2002年9月5日,原药王庙镇和鸽子洞乡合并成新的药王庙镇,下辖18个行政村:药王庙村、杜杖子村、邱营子村、红旗村、上窑村、康家沟村、杨树屯村、隆合公村、鸽子洞村、高家杖子村、四家屯村、林家店村、于家屯村、响鸡村、安桦村、药王石村、兴铺村、施家杖子村。

●自然条件

药王庙镇地处六股河的中上游阶段,峰岭连绵,沟壑纵横,五条大沟围绕着一川谷盆地构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药王庙一年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8.2℃,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26.9℃,年有效积温3700—4200℃,日照2915小时,无霜期165天左右,年降水量560mm左右。六股河流经该镇7个自然村,红旗河流经3个村,两河水质较好,两岸土质肥沃,盛产粮棉,亦宜水果,为建昌东岭下的棉果林区。药王庙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辖区内藏有大量的石灰石、白云石、玄武岩、重晶石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具有开采价值。镇内另有丰富的温泉和冷泉水资源,两泉开发将成为药王庙镇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年(1738)属直隶省承德州塔子厅辖。

乾隆四十三(1778)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辖。

民国三年(1914)热河特别区凌源县辖。

民国二十年(1931)属热河省凌南县辖。

伪康德四年(1937)凌源、凌南两县合并后,复名建昌县。

伪康德七年(1940)属喀喇沁左旗辖。

1945年将凌源县划分为建昌、建东、凌源三县。

1948年撤销建东县,并入建昌县。

1949年建立药王庙区。

1956年并区建乡,由原来的区村制改为区乡制。

1958年撤区并乡,撤销药王庙区,同时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983年属建昌县药王庙乡。

1986年撤乡设镇属建昌县药王庙镇。

2002年鸽子洞乡与药王庙镇合并属药王庙镇至今。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