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墓地
羊舌墓地
共 218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09:50
历史沿革
墓地于2003年5月非典期间因盗被发现,当时在盗坑周围见到散落的大量木炭和残断铜鱼,据初步的钻探结果和现场分析,判断这里是一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重要墓地。2005年7月初,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到墓地钻探,在上述盗坑周围探明3座中字型大墓。7月底,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羊舌考古队进驻工地开始工作,在3座大墓以东约70米的地方又发现一组2座中字型大墓(编号为M1和M2)和车马坑,并确定近数十年未被盗掘。
在发掘大墓的同时,考古队还对墓地及周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小范围钻探和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初步搞清了该墓地性质和大致的分布范围。墓地大体范围南北长400、东西宽3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初步探明,整个墓地由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组成。大型墓在墓地北部,沿岭线边缘东西分布,已勘探出5座中字型大墓和1座车马坑,东部2座为一组,西部3座是否为一组尚不清楚,相距60多米,均为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紧靠着大型墓的南面是中小型墓区,并向南延伸,中小型墓区的中型墓葬多有车马坑,具体的布局情况还有待于更详细的工作。
建筑格局
M1墓主人上身的玉组佩被盗扰,下半身的玉组佩还保存完好,被扰乱的大玉戈、玉璜、组佩、玉扳指、金腰带和覆面零碎构件等被毁坏后随意抛洒在棺椁间。在棺椁间还残存有石磬、陶鬲等,几乎没有铜礼器的残渣。M2椁室内的棺或椁板材被移位弃置,整体被翻腾多次,只在盗扰的土中发现一些零星玉件。根据这些迹象,专家进一步推测,盗掘时间或许发生在下葬后不久。M1的情况表明,盗掘发生时椁室还没塌陷,墓中随葬的铜礼器可能还保存完好,盗掘者将棺椁间的青铜礼器尽数搬走,但对玉器兴趣不大,毁坏后随意弃置。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毁墓行为,也许与复仇有关。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羊舌村村名的来历已无从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亦可能与春秋时期晋国的羊舌氏有关,因为在曲沃有许多地名都与历史上的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羊舌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见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显赫姓氏,在晋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晋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搏列国,为当时的名臣。羊舌氏源出晋国公室,是晋之公族,即诸侯的子孙。历史上的羊舌氏首见于公元前660年,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赤狄,以羊舌突为军尉,羊舌之姓由突始。羊舌氏家族,自羊舌突起到孙羊舌肸改姓,实传只有三世。羊舌突生羊舌职,据史载,羊舌职性聪敏肃结,素享贤名,曾偕同晋国旧臣迎接晋文公重耳返晋,为晋国后来的霸业奠定基础,后仕晋景公为大夫。晋悼公即位(前572年),置百官,羊舌职佐祁奚为中军尉,卒于晋悼公三年(前570年)。羊舌职有四子见之于《左传》等,即羊舌赤、羊舌肸、羊舌鲋、羊舌虎,号羊舌四族,为晋之强族。羊舌赤,字伯华,铜鞮大夫,食邑铜鞮;羊舌肸,字叔向,晋公族大夫,著名政治家,食邑杨国,后代改姓杨;羊舌鲋,字叔鱼,晋公族大夫,食邑平阳;羊舌虎,字叔罴、一曰叔熊,晋公族大夫,亦食邑平阳。羊舌肸(叔向)因食封于杨而以杨为氏,其子名杨食我,可惜杨食我在晋国卿族势力的倾轧中,因获罪导致羊舌氏、杨氏最终被族灭,羊舌氏被淘汰出局,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
今天的羊舌村可能是羊舌氏当年的一个食邑,并因此名传于今。
文物保护
2013年5月3日,羊舌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