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共 140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06
历史沿革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
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天宝三年(744年),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
五代后周时,改道观为太乙书院。
宋代,先后更名为太室书院和,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便一直立于嵩阳书院内。
明代,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首云盘北面被雷击毁。
建筑特色
结构特点
雕刻技法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根据构件所处的不同部位和需要,采用了多种传统雕刻技法,并且相互配合协调。北宋李诫在《》一书中,归纳“石作制度”技法说“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突起’,二曰‘压地隐起’,三曰‘减地平锻’,四曰‘素平’”。另在《雕作制度》中,还提到“混作”:“凡混作雕刻成形之物,令四周皆备。其人物及凤凰之类或立或坐,并于仰覆莲花或覆瓣莲花坐上用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在雕技上,兼有四法。
文物遗存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文25行,满行53字,通篇计1078字,除年款“天宝三载二月五日建”九字为篆书外,其余皆为徐浩的八分古隶书。其书工致,无一懈笔。此碑碑文保存完好,在一千多字的碑文中,仅有二十来字,因碑面剥蚀而略受影响,但不妨句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文通篇碑文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炼丹九转的故事。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碑文
历史文化
研究价值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反映了唐代石刻高超的艺术造诣。该碑的书法艺术、雕刻图案、碑体造型被誉为“三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1963年,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8月,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保护工程启动,维修内容主要包括:表面污染类的病害采取表面清洁、脱盐、除菌、除藓与消毒;对表面风化类病害进行封护、加固,对碑体局部缺失采取粘结加固与修复,对碑体的机械裂缝采取灌浆加固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嵩阳书院大门前西10米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