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前端小白到带团队的技术小牛

共 8334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0-08-18 08:39

正文如下

本文是第十一届 - 前端早早聊女生前端职业发展专场,也是早早聊第 69 场,来自 百度 鳗鱼小姐姐 的分享讲稿简要整理版(完整版含演示请看录播视频和 PPT):


一、前言

大家好,我是鳗鱼,现在在百度担任前端开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先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我是 14 年在学校就开始接触前端,16 年 4 月的时候在菜鸟实习,17 年 7 月校招进入百度到现在。在百度之后,大概是经历了一年半左右,从 T3 走到 T5,18年底开始负责一些事情,并辅助团队建设,现在是大概带十个人左右。

说实话作为本次直播第一个,有点紧张,特别这是一个妹子专场。自己虽然作为妹子,然而一个踏入职场没多久的妹子,感觉还没经历太多的“男女生差异”,经验也不是太多,所以着重点不在于“女前端的差异”。

不过互联网行业,一般都是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所以无论男女,都会有一定的职业发展上的困惑。这里主要会侧重于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哪些阶段,可以通过哪些维度来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些个人觉得不错的小经验。

本次分享大体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自己的成长经历描述,分为适应期,热血期,焦虑期,还有突破期。其次是一些具体的经验分享,后续仔细讲。

二、成长历程

1. 适应期

这是刚进入职场的小萌新的时期,主要是 16 年在菜鸟实习,以及刚进入百度前一两个月的一小段经历,这个时期在我身上,主要是从校园到职场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背景:自己虽然在学校有接触前端,但都是小打小闹的类型,没有系统的做过大项目。而且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同学可能有感受,当时是出于前端技术混乱的一个阶段,自己还是停留在使用 jQuery 操作 DOM,对于现代前端每天都会用的 npm 都不是很清楚,更别说 Vue 或者 React 了。在沟通合作方面,对项目的一个开发运作流程也不是很清楚,还停留在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阶段。

然后自己当时进去是在做什么呢?

  1. 在业务上,做的是一个快递的电子面单编辑器的东西。当时的技术栈是 Vue +TypeScript,作为一个 npm 是啥都不知道的人,基本上也只是打打辅助,帮忙修修小 Bug;
  2. 然后还有个基础建设的任务,说实话现在已经不记得是做了啥了。在被负责的同学催了无数次,只能说照葫芦画瓢,提交上去,后来发现,提交的内容基本上被改得我也不认识了;
  3. 另外还有个小工作,作为实习生,一个比较偏打杂类型的东西,就是帮各大业务部门上线各种合同协议上线的功能,很简单,就是 Word 转 HTML 然后帮忙优化优化样式,上线。

现在回过头看,这个经历真的就是平平无奇的,技术上其实也没感受到太大的进步,但是有一些特质是有了一些苗头的,对于自己之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做合同上线的时候,发现都是机械劳动,秉着偷懒是程序员美德的一个想法,这种事情肯定是说能不自己做就不自己做。但是有过类似想法的同学都知道,想让业务方自己操作,但是去让一个不懂技术的人写几行代码上线真的就太难了。

然后自己经过各种研究,发现当时的淘宝有套 CMS 系统,能直接上线 HTML。这在当时相当于是一个跨部门的调研,在自己尝试几次之后,书写了转换攻略,以及一份 CSS 文件给整成了模版,教相关同学使用后就完全交出去了。后续在其他的业务中也有借鉴这种模式。

说完上面的故事,其实这里有两个特质是值得去沉淀的:

  1. 不只是满足于分配的任务,可能还会主动做一些额外的事情,虽然是个简单的实习生还什么都不懂;
  2. 能从普通的小事里面发现更优解决方案。

总结下来就是会搞事情,这个特质一直持续到了后面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2. 热血期

在过了一个基本的适应期之后,业务开始逐渐熟悉,然后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热血期,这个时期听名字就知道,是充满激情与热情的一个时期。

首先还是说一下大背景,这是在进入百度之后的几个月后,发现团队内部的历史包袱还是比较重的,项目基本是 Riot 框架开发,就是一个过气的小网红,甚至有残留的 jQuery,更别说现代的工程化组件化这些东西了,以及团队对于新人的培养机制也是有待加强的阶段。

那这个时期自己做了什么呢?具体做的业务就不详细说了,也就是一些 Web 端,移动端的开发。当时自己感觉很多东西看得不顺眼。然后在项目中给了一定的任务,但没有太大的约束,就有空间去各种捣鼓。不仅说业务上接触了 PC 端移动端,以及 HyBird 的混合开发,在基础建设层面,也沉淀了不少通用组件,梳理了团队代码规范,还弄了几个脚手架,照着 AntD 的市场弄了个内部的脚手架市场。额外的甚至还玩了玩 Three.js 的 3D 动画,学了学 OC 的基本语法,并给我们 iOS 客户端提交了代码。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这个时期,不断的基于现有的业务,衍生出了很多可以沉淀的东西,也有去提前调研一些前沿感兴趣的东西,并贡献进了基础建设层面。

回过头看,这个时期,是技能点突飞猛进的阶段。基本内部提交记录每天都是满的,没怎么休息过,每天下班或者周末回家,都是没啥事就开开心心写代码。到现在为止,也是系统记录的加班时间,跟自己每天的代码提交记录是完全对不上的。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为后面把控全局能力提供了一定的视野基础。

总结来看呢,这个时期有两个点自我感觉不错的:

  1. 对待项目,是一个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不光只是应付了事;
  2. 专注,虽然刚刚说做的事情多,但是每个事情其实都是一步步,专心的去完成的。

3. 焦虑期

上个时期大概维持了一年多吧,其实也没有太明确的界限之分,然后就进入了下个时期。

随着参与业务的增多,以及逐渐从配角变成主要负责人,什么事情都想亲力亲为,逐渐有些应付不过来。发现之前在热血期虽然捣鼓了很多东西,但是落地的效果比较一般。更加悲惨的是,当时自己的老大离职了,团队人员变动也挺大的,在这个阶段,自然而然的就有些焦虑。

焦虑期,这个时期做了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一个推进工程化落地的过程,毕竟刚刚说落地效果不佳,就找部门其他团队商量对策不断改进,最终全部门接入。其次是还有些项目,开始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不光是前端开发,还把控整个项目的进度节奏。以及有一个小小的实验点,就是有一个稍微简单的项目,使用 Node.js 做后台,算是 JS 打入了一个新领域。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时期,实际上就是充满荆棘的。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体会过,我们的人生可能不会是一直一帆风顺的,我对这个时期的认知,就是职业生涯的焦虑期。比如我自己就遇到了三个经典的挫折:

  1. 由于之前热血期像打了鸡血一样,处于一个向前狂奔的状态。很多事情更在意产出,而忽略了整体的质量,以至于累积的技术债开始让自己踩坑;
  2. 团队的调整和人员的变动,让大家开始在工作上感觉到迷茫和失落;
  3. 负责的东西多了,任务繁杂之后,什么事都想自己做,明显精力不够用,经常就是白天各种扯,晚上回家继续写代码。

幸运的,自己熬过了这个焦虑期,感觉不用多久,就会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说回正题,走出焦虑期的关键所在,可能不在于你做什么事,而在于你怎么去做事,以及如何去看待事情,一句话概括,就是软技能。以我自己为例,感觉主要有三个点:

  1. 对于技术债,通过每次项目的复盘,不断总结反思,去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快速改正;
  2. 对于团队的变动,可以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用积极的心态进一步影响周围的同学;
  3. 在面对事情过多的情况,这个其实就是时间管理的范畴,市面上有很多文章书籍可以参考,自己的经验就是每天花十分钟整理好自己的 TODO 系统,分清优先级,再开始工作。

4. 突破期

最后一个阶段突破期,这个时期感觉是从 19 年的 6 月开始的,但也还是目前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一个大背景就是,自己在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的沉淀了,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团队上经过不断的招聘,开始趋于稳定,自己也有一定的精力开始思考更多的东西。在协同方面目前充当一个技术管理的角色,当然还是会实际参与一些业务开发,但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有了更高层面的视野。

这个时期,不仅是技术上的成长,有更加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任务工作开始感觉到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个时期具体是做了什么呢?

在业务上,自己主要负责对一个历史性大型项目梳理出了一套渐进式重构方案,然后呢在新人项目由于进度把控不当,也会当当救火队员,参与开发。另外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自己捣鼓的事情,比如说团队的规章制度的完善,去规范项目的开发流程,以及在部门层面推进 Code Review,和文档沉淀之类的东西,并参与部门层面的基础建设。

因为这就是目前的时期,所以其实也没有回过头看的环节了。最开始,感觉到很多事情都趋于稳定,没有太大的挑战,这时候想起了大家常说的一个词,舒适区。这里思考一下,我们讨论的舒适区到底是什么?个人感觉舒适区有两个特点:

  1. 你当下做的事情能够应付自如;
  2. 你被动接触新的挑战的机会变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走出舒适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这里稍微改动一下,就是我们的答案了,温故,和知新

温故,其实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举个例子,比如 CI 的处理,基本上看到的问题都知道怎么做,但是这还是处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甚至有一小部分问题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然而有些同学就止步不前,进入了舒适区。

这里有几个走出舒适区的建议:

  1. 系统化的去看待问题;
  2. 追溯根源;
  3. 多沉淀。

再送大家一句话,华罗庚说的:读书最好状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实际在工作过程中也是一样。

刚才说的是温故,现在说一下知新,顾名思义就是探索新的领域。通常来说大家在一段环境呆久了,可能就会稍微有麻木,看不到新的方向,这个时候,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具体呢,可能需要自己感悟。

其实刚刚跟大家扯了那么久,感觉我自己也并没有突破这个阶段,只是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并给大家简单分享分享。

总的来看,自己一路走来经历的几个阶段:

  1. 适应期,主要是能力提升;
  2. 热血期,开始分辨优劣,形成个人主张的一个过程;
  3. 焦虑期,主要是出现一些现实跟预期不符的一些冲突管理,并在冲突解决中寻求自我成长;
  4. 最后是,在一切趋于稳定的状态,懂得怎么去走出舒适区。

比如说对于工作任务上,在适应期的时候是被指派的,在热血期就开始能对任务做一个自我把控,在焦虑期的时候学会了整体的项目排期,并开始知道和指派其他同学,在突破期的时候,就开始负责多项目的排期,当然有一些细节层面的排期会委托给其他同学负责跟进。

基本上就是一个能力提升,到形成个人主张,到冲突出现,以及后续稳定求变的过程。另外还有个人主张,业务能力,技术设计,团队协作这几个维度,都有一定的变化,这里就不做赘述。

三、经验分享

上面的自我故事已经讲完了,可能每个阶段已经都有一些小回顾总结,有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那里的经验也有不少。然后让我们整理再来看,总结总结升华升华,上述所有经历贯穿的有几个点。

1. 方向

首先呢,方向。可能大家初入职场,有时候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会出现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或者在职场中期,一直埋头写业务,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进步,想努力又不知道怎么做。

这里呢,先抛出一个问题,思考一下,作为一名前端工程师,我们平时在做啥?

这里引用王兴的一句话,他认为 “互联网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个人感觉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所有产品需求的根源。

为了满足上述的需求,总结下来,产品做的主要也就三件事。把线下的变成线上的,把手动的变成自动的,把一些繁琐的变成智能的。即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

然后在看回我们的前端,前端做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产品的界面,流程,数据这几方面,他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的粘合剂的存在的。往下拆分,最简单的有界面的渲染,交互体验优化,基础业务逻辑的开发,动画动效的探索。有些业务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可能需要进行多端支持,比如说移动端,小程序,React Native 等。然后我们为了提升开发体验,我们有中台服务,需要了解构建部署,需要跟不同的人协调,需要处理研发交付的流程等。

这些每个点再往下拆分,又能有很多很多的小点,这里要表明的一个点就是,前端不简单,对于一些不知道方向,不知道做什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个人的建议来说,一开始,迷茫的时候,不用被市面上的各种资料给吓到,不用想着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深入研究。初入职场,作为新鲜血液,很多东西跟你认知的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是难得的,没有麻木的惯性的理念束缚,所以可以优先的去接触不同的东西,不断探索。然后把所有看不爽的东西都可以记下来,后面等时机成熟了,所有令你不爽的,都是优化空间。

然后当你看的东西多了之后,可能才能找到你所喜欢的方向,然后深耕下去。其实这个的专业术语叫, T 字型人才,具体细节可以自己查找。

这个是乔布斯在 05 年斯坦福演讲说的话:“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对英语不大好的同学,简单翻译一下:虽然你现在可能看不见未来,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头看,你生命的点点滴滴都是有联系的,你目前的所作所为都构成了你的未来。

2. 态度

可能我们在职场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比如一个凡是有规模的,存在了一定时间的公司,基本都会有历史债的存在,也可能会有其他沟通协调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这个时候,就是传说中的,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不一样,你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同的态度导致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们看个小例子。

有小 A 和小 B 两个同学,他们进了同一家公司,发现,这里还是一个刀耕火种的时代,老板每天只是看着你的系统做完了没上线了没,公司盈利多少。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场景,然后两个同学他们不同的态度。

小A:进来开始吐槽,这公司怎么这样啊,跟我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垃圾公司毁我青春。然后他出去跟之前同学吃饭,也这么吐槽没想到他们是这样的,遇到一个人吐槽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小B:他感觉,这家公司虽然说基础建设差了点,但是整体业务还是不错的。所以他就不断的思考怎么去优化,结合实际手头上的业务,积极贡献,并跟自己的负责人不断讨论规划。

然后这个故事就到这里截止了,假设 小 A 和小 B 后续还在这家公司,那一年后,三年后他们的发展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3. 格局

下一个点,就是格局,格局这东西说起来比较虚,但是不同格局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还是举例子的形式来看看。

假设有一个问题,就大家在业务之中经常可能遇到的一个现象,页面加载时间长。然后不同人他们看到的东西可能就是不一样的。

对于初级同学,他可能觉得,我代码写成这样了,感觉还行也没什么办法,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然后就放哪里了表示搞不定。

对于中级同学,他可能会从前端层面分析,尝试优化资源体积,或者从体验层,加个 Loading 动画或者写个骨架图之类的。

对于高级同学,他可能会尝试从全链路去分析,比如我假设这是一个在客户端打开的前端页面,从 Webview 初始化的时间,到前端资源请求速度,接口拉取时间等各个地方去看,并推动不同角色协助优化这事。

对于进阶同学,他觉得光全链路的分析完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不够,可能还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其他业务有没有遇到。从全局来看怎么去避免他,比如说增加一些开发规范,完善数据监控等。

这里说的这个例子,也许还有更高的层次,但是刚刚说的这些大家可能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处理方式,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提升自己的格局呢?

我们经常自己调侃自己,别人问你是干嘛的,可能就会说,自己是搬砖的,所以我们这里就以搬砖为例子。大家初入职场,都是从搬砖开始。

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呢,他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路线。比如有的人,刚进入的时候在搬砖,过了三年还是在搬砖,所以他还是从前的那个搬砖工。

而有的人可能在进去半年的之后就发明了推板车,可以一次性搬更多砖,后面过了一年买了台拖拉机,再过两年又搞起了楼房 3D 打印,这个时候他也可能从搬砖工到了技术总监,然后到区域经理的级别。

这个例子可能知道说明,不同的人会产生的结果不一样。我们在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尝试从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想想如果他是你,他会怎么做,都站到下一个高度去思考,慢慢的,你的格局应该就会有所提升了。

4. 软技能

第四个点,软技能。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会是限制技术人员发展的一个因素了。有时候,不光光说你的代码写得多牛逼就行,可能还需要一点点,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软技能?

这里自己画了几幅画。首先,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除了面对自己的电脑写代码,还会要接触各种不同的人,去沟通协调,也要去处理各种五花八门的事情。你怎么把这些东西处理好,就是软技能的体现了。

所谓软技能,无非是几个点:

  1.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沟通能力;
  2. 处理任务任务之间的关系,怎么把他们串起来,即时间任务管理能力;
  3. 怎么去处理人和事混杂的项目,就是组织协调能力。

具体怎么提升,市面上有很多很多的书可以学习,很多也都是道理都懂系列,具体肯定是要自己不断的实践感悟练习出来的。这里强调的一个点,软技能不容忽视,但是具体要怎么做,需要自己自行体会。

5. 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这是一个可能听得比较少的一个词,具体的一个思想呢,就是:你能力很强,终究只是一个人能力很强,你怎么让你的能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甚至再从其他人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继续举个栗子?:你可能觉得 Code Review 很重要,你每天辛辛苦苦的帮 ABC 三个同学去做 Code Review,提出各种意见思路。但是呢,如果你是一个带二十个人的 Leader,如果你每天帮每个人看半小时,加起来就是十个小时,那你一天就不用干别的事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要做的,不仅是停留在努力的给别人做 Code Review,而是要让你做 Code Review 的能力,复制到被你 Review 的同学的身上。对 ABC 同学,Code Review 的同时,告诉他们这事很重要,以及应该怎么去做,等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 ABC 已经得到了你的真传,这个时候,他们也能代替你,去给 甲乙丙丁 做 Code Review,但是这样还不够。

可复制性的这件事,应该是个递归的过程。作为一个 Team Leader,你不仅自己要强,你还要能够培养其他同学变强,还要培养其他变强的同学,有培养其他的同学变强的能力。这里可能比较绕,再重复一遍:你还要培养其他变强的同学,有培养其他的同学变强的能力。

比如上述的 ABC 学会了怎么去给别人 Code Reivew,你还要思考,如何让 ABC 有能力教别人去做 Code Review 这就是所谓的可复制性,这个是在大家后期带团队的时候可能需要具备的一个能力。

6. 兴趣

上面我们罗列了五个点:方向,态度,格局,软技能,和可复制性。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点我们需要去思考,但是呢,还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兴趣。

无论说你有再强力的外部支持,比如说有很多的资源素材,在很牛逼的团队,或者你有再好的方法工具,甚至你有再高的报酬,都比不上你自己对技术的一个兴趣和热情,这才是支撑你快速成长的一个必备特性。 ** **

四、推荐的书

《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这是一本面向技术人员的职场书籍,对于初入职场或者有困惑的同学可以看看,它的优点是全面,你很少会在一本介绍职场的书籍里面看到对你健身的建议。缺点:涉及的话题多但是不深入,但是的确是很多道理都懂系列,自行取舍。

五、广告时间

大家有兴趣或者有问题的,可以加早早聊专场的微信群,或者说直接加个人微信(加微信 codingdreamer 邀请进 Group,直接加鳗鱼小姐姐微信)。

目前是招 T4 T5 的同学,地点在北京和上海都是处于一个正在招聘的状态。对于深圳的小伙伴可以观望观望,应该七月份就会启动了。具体介绍可见:

谢谢大家~

扫码关注公众号,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给个[在看],是对达达最大的支持!
浏览 4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