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圣教寺塔

共 3452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因该塔建在中而得名。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对该塔进行修葺。
兴圣教寺塔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兴圣教寺的僧人募款对兴圣教寺塔进行修葺。元大德六年(1302年),塔上的塔刹相轮和栏杆被台风吹坏,后被该寺僧人募款修复。元末战乱中,兴圣教寺被毁,只剩下塔和一座钟楼。
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建忏堂,题匾额“兴圣塔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兴圣教寺塔再一次被台风刮坏,并于随后由院内僧人们募资修缮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兴圣教寺塔。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提督梁化凤施资修塔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兴圣教寺塔进行了大修,原七、八、九层圯毁重建,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八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兴圣教寺塔再一次修葺。明清的几次重修中都保存了宋代建筑的特点。这次修复后,兴圣教寺塔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
民国时期,兴圣教寺塔遭到严重损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兴圣教寺塔的墙壁上被当地少年写上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几个大字。
抗战期间,日军对松江进行轰炸,轰炸过后,除了兴圣教寺塔与照壁幸免于难外,其他古建筑都已损毁
到了解放前,兴圣教寺塔的砖身出现了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也几乎全部毁坏,楼板扶梯仅剩1层,塔身向西北倾斜约54厘米,地坪一片残砖碎瓦、荒草枯藤。因而亟待进一步维修
1955年7月,松江县文教科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1974年,上海市文物部门复原了底层附阶。同年,当地考古部门发现了兴圣教寺塔下的地宫,并于1974年11月7日至10日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1975~1977年,在市文管会指导下,松江文化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复原大修,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凡宋代原构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补件,未损坏的全部保留;损坏的予以修补、加固;残缺的照原样修复;找不到原样的则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塔型,结合此塔的风格特点,予以重制。重制时,换去腐蚀的塔心木,重装塔刹,补换相轮。塔刹由塔心木、铜葫芦、相轮铸件、浪风索等组成,高7.85米。相轮铸件共29件,重约5吨。塔心木长15米余,重约900千克,因年久渗水,腐朽严重。此次修缮,重铸更换八角龙头露盘1个,相轮5个,铁箍筒7个,仰莲覆盆1个,并新换了塔心木。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对历代遗存的木构件,都采用间苯二酚缩水甘油醚调制的高分子封护加固剂涂抹,其余木构件都用桐油涂刷多遍。经过加固涂刷后的木构件,既能防蛀、防腐,又增加了强度和承重力,而木纹清晰,保持“古旧”的风貌。
1978年,松江县政府在原兴圣教寺寺址开拓和兴建园林,以方塔为中心,四周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其中包括从闸北区河南路桥北境迁移而来的天后宫大殿,塔下占地160余亩的长方形土地被开发成了

建筑格局

兴圣教寺塔建筑格局
兴圣教寺塔是楼阁式,砖木结构9层,通高42.65米。底边长6米,有回廊,从下往上每层收缩一柱径(约28厘米),每面3间,正面设壶门,外有平座,栏杆,腰檐,内有木梯相通。
第三层西壶门上方拱眼处保留有两幅宋代佛像壁画。第八层架横木交叉,承托塔心木穿出顶层,上套铸铁塔刹,由覆盆、露盘、九级相轮、凤盖等组成,刹端为铜铸宝瓶。
兴圣教寺塔留存木斗拱177垛,其中111垛为宋代原物。
结构

文物遗存

综述

吴越国铜泗州大圣坐像。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1974年,考古人员对兴圣教寺塔的地宫展开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从地宫的封土中找到2枚铜钱。打开地宫后,发现地宫底东西两侧各铺有一排砖,砖上放置有1个石灰石质地的石函。在石函下方和石函内仅有的1件漆盒里也找到部分铜钱,共计186枚,时间跨度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12月—741年12月)至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以唐开元通宝居多,还有部分铜钱因锈蚀而无法辨认年份。石函中还发现1件铜制卧佛塑像,2件银匣(一大一小),小银珠101颗,佛牙2件,9粒舍利子,1块沉香木,以及部分包裹佛像等的丝织品和纸张(残)。漆匣左右有两银盒,盒内藏舍利和动物化石,底部镌“蔡溥舍银造匣追荐亡妻俞氏超生”,“郭椿年舍银匣追荐亡母赵氏超生”。
1975年,在重修兴圣教寺塔塔身时,工作人员在塔的第七层的斗拱壁缝中找到了几枚熙宁、祥符、元丰铜钱

壁画

1974年,兴圣教寺塔修理时,发现第三层的侧壁石灰层内有一幅宋代壁画,画的是一尊新色佛像打坐图,佛像清晰,色彩鲜艳。经专家鉴定,系建塔时的原画。

佛经

在兴圣教寺塔塔顶的宝瓶内发现了藏有血写的佛经,这是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的和尚为化缘募捐用手指血写的

历史文化

艺文

清代《松江竹枝词》:“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传说轶事

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兴圣教寺塔损坏,传说由一个和尚用手指血书佛经化缘募捐,才得以恢复旧观。

保护措施

修复后的方塔
1962年9月7日,兴圣教寺塔获批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确认了该塔的保护范围
1963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全面勘查兴圣教寺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同年10月,清理地面,确定塔身围廊廊柱的地位以及历代修缮时所用砖瓦等。
1973年4月,上海市文物管理会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1975至1977年,在上海市文物管理会的组织下,松江文化部门组织相关人员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对兴圣教寺塔进行了大修。凡宋代原构件以及元、明、清代修补件,未损坏的全部保留;损坏的予以修补、加固;残缺的照原样修复;找不到原样的则参照江南地区同时代的塔型,结合此塔的风格特点,予以重制。重制时,换去塔刹中腐蚀的塔心木,重装塔刹,补换相轮,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筑物所常用的手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
修复前残破的方塔
修复前,方塔各层木构件,从二层到九层,存斗栱177朵,保存宋代原物111朵,占62.7%,以松木制,华栱用足材,卷刹柔和,符合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规定,第七、八、九层斗栱全部为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修缮时更换。撩檐枋、罗汉枋等亦有一部分为宋代原物。塔刹与塔心木均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更换,此事在塔刹上有铸,在塔心木上亦有镌刻。道光廿六年(1846年)修理时,因塔心木损伤,在柱外包一层柏木,柏木上对此事有记载。
1986年,兴圣教寺塔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被划定,塔周围50米内被划定为保护范围,50至150米内为控制范围。
1996年11月20日,兴圣教寺塔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和2007年,为了保持兴圣教寺塔的外观,松江当地的文物主管部门先后两次对该塔进行了内外墙壁和屋檐的保养和粉刷。
2012年,兴圣教寺塔内的墙壁经常出现游客的涂鸦痕迹,而且楼层越高,涂鸦越多。对此管理方也展开行动来制止游客的涂鸦行为,同时也在每年对被涂鸦的墙壁进行粉刷覆盖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兴圣教寺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园内。

交通线路

公交:乘松梅专线(梅陇西南汽车站-松江)、沪松高速(上海体育馆-沪杭高速-松江)、沪松线到松江乐都路汽车站后再转乘松江4路可至方塔园;在汽车东站可乘松江2路、4路、7路、11路到达方塔园。
自架:内环高架-沪闵高架-莘庄立交-G60沪昆高速公路-松江出口-荣乐中路-荣乐东路-方塔北路-中山东路-方塔园。

门票价格

单人票:每人12元。
团队票(16人以上):每人10元。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