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王墓

明周王墓

共 191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14

历史沿革

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建明周王墓;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周王墓建成。
明周王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发现明周王墓。

遗址特点

综述
明周王墓位于老官山东麓缓坡上,坐西向东,建于山腹内,为砖石结构,筑拱券而成的一组地下宫殿式建筑群。左边是青龙岭,右边是卧虎岭,背倚老官山险峻主峰,对陵墓形成拥抱之势。墓区地上建筑已不存,现存周定王墓的地宫建筑和一处形制奇特的王妃陪葬墓。明周王墓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共4个)、耳室(前室左右各2个)组成,最宽约253米。另在地宫前方约40米处有周定王妃、宫人的陪葬墓,距地表深10米左右,面积约600平方米,采用同穴分室的形制建造而成,由墓道、墓门、甬道、环廊和17个单墓室组成,宽约18米。从其各室墓志得知为女性墓室,如“故妃左氏”“田妃”“旧王妃”“故宫人李氏”等。
明周王墓
明周王墓被专家们誉为十三陵的缩影。明周王墓地宫墓道原为封土,现改成陡峭的多级台阶,下台阶为半圆形墓门口,地宫主体分前殿和正殿两部分。前殿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横洞耳室。自前殿向西走,向上越七级台阶,为正殿,周定王棺床停放于正中位置。正殿后壁,并排有四条砖石券就的洞殿。正殿地面曾为汉白玉铺就,地宫宫墙为特制磨面大青砖砌成。地宫所有耳室洞殿均设双扇石门,由滚珠封闭,一旦合上,万难打开。地宫规模宏阔,但没棺椁没陪葬没碑碣没任何实物留存。
明周王墓门门额呈半圆形,门额上方镶嵌仿木结构的屋檐装置,用深黄色、浅绿色琉璃瓦装饰成殿堂屋檐式样。地宫前殿宽9.58米,深12.33米。地宫正殿宽25.17米,深9.57米,高约15米,正殿棺床后壁有一龛室,龛内原有直径约二尺的白石球一枚,现已无存。
王妃陪葬墓
周定王王妃的墓室门
明周王墓右下方400米处,有王妃陪葬墓,俗称“妃子墓”。坟墓距地面10多米深,是一组造型奇特的地下墓室建筑群。用砖、石拱券成环廊穹隆顶洞,酷似一把撑开的伞,中间伞把是较粗的穹隆柱,直径11.4米。伞的外侧即拱廊外壁,修建有17座等距离、同规模、同样式单体墓室,墓室门均朝向中间的穹隆柱。17个墓室各葬一名女性,都用木棺和绿色琉璃外椁。这种一穴多室的环形墓葬模式,国内较少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史学价值。普通地宫的拱券构造本已难以施工,环状地宫,意味着在三维层面上亦是“拱券”形状,拱券叠加,对其受力、角度、布局等均要求严苛。妃子墓的修建时间,应和周定王墓同期。周定王死时,妃子墓尚未全封,仍有逝者陆续埋入。

文物遗存

王妃陪葬墓出土的墓志部分存于禹州文管所,还有几通存在河南博物院。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周定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嫡生第五子,他生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薨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享年65岁。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明洪武十四年(1341年),就藩开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秘密会见岳父冯胜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底,获准回到开封。此后三十余年间,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朱橚于明洪武十四年(1341年)就藩于开封,因其封国为周,谥号为定,故称周定王。

研究价值

明周王墓(含陪葬妃子墓)地宫建筑规模宏大,为河南省所罕见。尤其是地宫的后室建筑在已见到的王侯级陵中尚属首例,设计奇特的圆形妃子陪葬墓形制,为研究明初建筑艺术,帝王丧礼葬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明周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周王墓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无梁镇申家村和王家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无梁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明周王墓,路程约9.7千米,用时约19分钟。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