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府衙
共 3451字,需浏览 7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建右侧钟楼。
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左侧鼓楼。
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
明嘉靖三年,陈卿于青羊山发动农民起义,明廷派重兵围剿。据上党门东侧《新开潞安府记》碑文记载,明廷平定青羊山农民起义后,为加强统治,于嘉靖八年新开潞安府,将潞州升为潞安府,清代沿用。
清代以来,潞安府衙亦被多次修缮。“康熙二十九年,知府刘民瞻重修二堂。雍正四年,知府沈一奎又重修照壁榜棚。乾隆四年,知府张秉沦重修二堂、仪门。”
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潞安巡防队首领王成元发动军队起义,率军冲入潞安府衙,知府刘焕衡闻风而逃,潞安府衙作为地方政府的功能至此结束。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山西省高等法院长治分院院长郭德修修缮府衙建筑和上党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山西陆军第十师又于府衙御丞祠处建忠义神社。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长治运输公司迁入原府衙,使得潞安府衙遭到了破坏。
建筑格局
综述
潞安府衙的规模较为宏大,衙署内建筑众多,庭院错落。
建筑规模
据史料记载,潞安府衙的建筑规模为:“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吏目厅三间,戒石亭一座,外门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三间,六房二十间,龙亭库三间,架阁库三间,承发司三间,土地祠一所,黄册库三间,囹圄一所,织造局一所,马房一所,计四十间。榜房四十间,弘治七年新刻奏行榜例二十欵,及礼制榜文板榜计二十方。知州、周知、判官、吏目宅各一所,管粮同知宅一所,吏舍百余间。”
地理方位
潞安府衙位于城中央的高台之上,居“正穴”之所,坐北朝南,俯瞰全城。府衙沿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而建,南起大门,北至德风亭,主要建筑如大门、仪门、以及主体建筑大堂、二堂、三堂等都纵向分布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建筑如东三房、西三房、幕厅、藏库以及东便门、西便门等都一一对称。其形制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衙门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对称布局。
其他建筑
潞安府衙六房位于大堂院内的东西两侧。监狱位于潞安府衙的西侧,大堂、二堂等处理公事的建筑均居于府衙之前,三堂、西花厅、德风亭等供官员及其家人居住和游览的建筑则居于府衙之后。除去府衙内的土地祠外,在府衙的附近还分布有许多祭祀用的庙宇,如府衙东拱门外的小关帝庙,与府衙仅隔一墙的阎王庙,而潞安府署图中并未标注。这些祠堂庙宇构成一个完整的祭祀体系,供官员和百姓祭祀参拜,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独特的信仰观念。
主要建筑
综述
潞安府衙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存,主要保留有上党门、钟楼、鼓楼、六房、西花厅、衙署二堂、知府宅院等建筑。同时部分建筑的遗迹尚存,如德风亭、御丞祠等。
上党门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上党门两侧,且与之平行。二楼皆以青砖为建材,四面皆有拱券,城碟环绕,古朴大方,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过上党门内的通道径直而上,整个城池的风光一目了然。“钟鼓楼正脊两端同样饰有鸱吻,但与大门鸱吻造型略有不同,吻为龙头形,眼口鼻分明,但身上仅装饰有浅浮雕的17鬃毛,无正门鸱吻身上的仔龙、前后爪等,较府衙大门屋顶的鸱吻造型更为扁平,背上有利剑,无背兽。”钟鼓二楼的拱券之上书有文字,左侧书有“司幕”,右侧书有“司钟”,以示钟鼓二楼的功用。钟鼓二楼的四角屋脊上均装饰有瑞兽,造型精美,寓意祥瑞。值得一提的还有钟鼓二楼上的隶书匾额,一书风驰,一书云动,字迹庄重古朴,突出体现了“上党从来天下脊”的雄浑气势。
知府宅邸
知府宅邸位于潞安府衙的西北侧,其结构为传统的二进四合院构造。宅邸的前院建筑已遭损毁,现仅保留有后院建筑。正堂位于宅邸北侧,东西两侧为配房。正堂供知府及其眷属所居住,两侧配房则供其子女读书、生活。知府宅邸位于潞安府衙的西北角,结构传统、古朴有致,且主要建筑至今依旧保存较好,反映了明代独有的建筑特色。
文物遗存
综述
陶器
2000年至2004年,在潞安府衙附近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片,对于研究长治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其中有陶罐(残)、堆纹斝陶片、陶拍、陶坠、陶贝。
瓷器
长治地区历史悠久,手工业发达,出产瓷器众多,有着古代山西著名的民间窑口—八义窑。潞安府衙为古长治地区的治所,其附近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瓷片、瓷器,为研究当地瓷器文化、类型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参考材料。
宋代黑釉芒口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唐、宋、金瓷片,在府址附近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瓷片,年代不同且风格各异,为研究当地唐、宋、金瓷器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材料。
宋代瓷碗(残),该瓷碗出土于府衙内德风亭旧址处,已然损毁。但从瓷片上依旧可以看出其造型小巧,做工精致。碗内印有“道德”、“德”等文字,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教化盛行和道德风气。
铜器
在潞安府衙的府址及附近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铜器,对于研究古代长治地区的生活以及府衙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潞州监支纳”铜印、隆德府八卦铜镜、官登双龙镜。
“潞州监支纳”铜印,边长5.9厘米,厚1.3厘米。钮残缺。年代为金代,印文的字体为九叠篆书。“潞州监支纳印”金王朝在潞州的地方统治提供了有利的物证,为研究金代潞州的官职设置、职能提供了一定的实物参考。
隆德府八卦铜镜,该铜镜呈方形,年代为宋代,外区饰有八卦图案,内区刻有隆德府程家的铭文,铜镜的外延刻有地方官检的印记。它的发现,为研究古代上党地区的民俗传统、风水堪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官登双龙镜,该铜镜呈圆形,圆钮,直径约10厘米。隆德府八卦镜和官登双龙镜的官检印记是宋金时期铜禁政策的体现,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了实物材料。
碑刻、铁书
潞安府衙,保留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为研究古代上党地区的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此外,一些与潞安府相关的铁书铸文,也为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宋代隆德府铁书、《重修公廨记》碑、元代残碑、明代《新开潞安府治记》碑、清《什物碑》、民国《修建忠义神社记》碑。
清《什物碑》记载的主要是清代雍正五年潞安府衙二堂的财产登记状况,或为户房所立,为研究清代潞安府衙资产状况及府衙内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实物材料。
《修建忠义神社记》碑于2006年在府址处发现,文字刻于旗座之上,碑为民国时期的碑刻,碑文为当时山西陆军第十师秦绍观所写。《建修忠义神社记》对于研究北伐战争时期晋绥军的动向提供了参考材料,同时碑文见证了山西人民为北伐战争所做出的贡献,意义深远。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潞安府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潞安府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庙道巷南50米。
交通信息
从长治站出发,可搭乘21路公交,路程大约5.5公里,约需33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