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基本实现年初预期目标以及“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经济运行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353.1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341.1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增长7.1%。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上升。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5:60.5:38.0。与2008年1.8:61:37.2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超额完成全年预定任务。2010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区级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区结算财力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上年剔除基金后为78.5亿元)。全区财政支出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6.1亿元,增长16.1%,占总投资的1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6.2亿元,增长82.3%,高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9.2个百分点,占总投资的80.1%。全年完成商贸业投资13.8亿元,比上年下降2.1%,占第三产业投资的6.1%;完成公共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10.2%。
农 业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1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业产值2.2亿元,增长12.9%;渔业产值4.4亿元,增长3.3%。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259公顷,比上年减少12.3%,完成粮食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减少6.8%。
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内建成设施粮田2200亩、设施菜田2700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19个。开展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引导农家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成功举办捕捞节、草莓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工 业
全区工业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一园三区完成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6.5%。2005年至2010年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12.7%。
工业向园区集聚明显。各工业园区全年实现规模产值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速度高于全区规模水平4.2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68.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一园三区共完成规模产值643亿元,增长24.9%,高于全区规模水平1.6个百分点。
“4+1”主导产业(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全年实现规模产值6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51.5%。
建 筑 业
年末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在地建筑业企业95户,其中一级资质企业3户,二级资质企业39户,三级资质企业53户,劳务分包资质企业5户。全年在地建筑业资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金 融 业
全区现有各类银行18家,证券机构4家,年内新增了华夏银行1家银行分支机构。2010年全区金融业存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至12月25日,银行存款余额78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6%,银行贷款余额45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9%。明诚、兴众两家小额贷款公司至12月25日贷款余额2.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8%。
国内商业
受扩内需、经济回升、保障提高、商家促销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我区商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市场商品供应充盈,品种丰富,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各大商业圈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商业集中集聚度不断提高。其中,赵巷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全年实现零售额17.3亿元,比上年增长35%;徐泾永业购物中心实现零售额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盈浦桥梓湾商圈实现零售额6.5亿元,增长20.1%,三个商业中心共实现零售额28.5亿元,比上年净增6.3亿元,增长28.5%。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继续深化公交体制改革。2009年以来我区公交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010年2月11日与上海巴士公交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上海青浦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内相继取得5条常规公交线路经营权,并按时开通。
年内我区新辟公交线路5条,包括城区线路1条,即青浦11路;配合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线路3条,即朱徐线、白徐线、徐泾4路;7月1日开通了虹桥枢纽6路;做好了计划新辟华徐线的前期准备工作。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投入运行,成为首条进入青浦区域的轨道交通。加快完善“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区各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的目标。
邮政业务保持稳定。预计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年函件业务量759.8万件,增长9.7%,其中国际函件1.4万件;包件收寄量10.4万件,特快专递51.7万件,增长3.3%;报刊累计份数2154.8万份;集邮品销售14万册,增长604.8%。
2010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到达数25.7万户,其中:住宅电话到达数16.5万户。小灵通用户0.8万户,IPTV用户4.7万户,CDMA手机用户14.2万户。ADSL端口容量达15.6万个,增长39.3%,LAN端口容量到达6.7万个,增长31.4%。ADSL用户数到达9.1万户,增长4.3%,LAN用户到达数3万户,FTTH用户到达数3984户。
房地产业
2010年全区房地产企业完成投资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年末房地产开发企业91家,房地产开发项目113个。全年施工面积433.4万平方米,增长17%;新开工面积140.8万平方米,减少47.3%;竣工面积80.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0.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1.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7.6%。其中住宅62.2万平方米,占86.5%,比上年减少60.9%。从房屋性质来看,普通商品房销售56.8万平方米,占79%;配套商品房销售15.1万平方米,占21%。
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00.7亿元,比上年减少44.8%。其中住宅91.4亿元,占90.8%。从房屋性质来看,普通商品房销售97.1亿元,占96.4%;配套商品房销售3.6亿元,占3.6%。
全年商品房销售均价为14014元/平方米。从房屋类型来看,别墅均价27109元/平方米,联排均价17838元/平方米,多高层均价10176元/平方米。
二、改革发展
节能降耗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排查能耗不降反升企业,奋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3个、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01个,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水污染防治等措施,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据市统计局核定,2009年全区核定的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62.44万吨标准煤,单位增加值能耗0.430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7%,完成2009年节能降耗考核目标。2010年前三季度全区单位增加值能耗0.396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1.02%,到年末预计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
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加大高效照明推广,2010年全年推广高效照明灯41.96万只。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2010年我区列入市经信委节能重点技改项目13个,投资5000万元,节约标煤27000吨。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全区税收收入中,私营企业占51.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企业占7.2%;外商投资企业占22.8%。
私营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全年新注册私营企业9521户,比上年增长8.4%,年末实有私营企业64658户,比上年末增长13.2%。私营企业完成税收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比全区税收增幅高4.4个百分点。
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三资”工业企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71亿元,占66.8%。私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产值355亿元,占27.5%。“三资”和私营企业是全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政府公共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继续上升,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共接待193793人次、受理事项131547件、办结项目120680件;全区11个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共接待310696人次,受理事项446787,办结446254件。
行政投诉中心自2010年1--12月共受理投诉件513件。其中行政投诉类231件,占总量的45.1%;举报反映类273件,占总量的53.2%;社情民意类9件,占总量的1.7%。共办结493件,确认属实及部分属实的投诉件有384件,占办结量的77.8%;投诉内容与事实不符的有109件,占办结量的22.2%。
“上海青浦”政府门户网站共发布各类动态类信息9440条,访问量276.7万人次,点击数8.2亿次。举办了8期网上视频访谈,邀请了上海世博局主题馆部部长、青浦妇联、残联等部门主要领导作为嘉宾直接与市民进行对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继续开展文字访谈,已举办青浦体育、青浦规划、青浦水务等多次专题访谈,参与市民3643人,收到提问(发言)216条,当场给予答复152条。
对外经济
外资引进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我区新批准外资项目78个,增资项目61个,完成合同外资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9%。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新批项目7个,合同外资4.4亿美元,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的85.9%;增资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6家,合同外资1.2亿美元,占增资合同外资的52.4%。
全年实到外资5亿美元,其中:第二产业出资企业数90家、到位资金17293.8万美元,占比为35.1%;第三产业出资企业数29家、到位资金32044.6万美元,占比64.9%。2002年至2010年,全区累计利用合同外资65.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6.3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2010年,我区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出口64亿美元,增长15%;进口51亿美元,增长23%。
旅游产业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精神,围绕建设“绿色青浦”总体目标,抓住世博机遇,以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宣传世博为重点,着力做好世博旅游服务接待工作,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努力提升青浦旅游产业能级;着力提升传统景区(点)发展活力,推进旅游产品创新,积极培育旅游新热点;着力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打造青浦旅游品牌,不断提高青浦旅游的知名度。初步测算,2010年全区旅游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39.7%;旅游接待6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1%。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做好世博服务,世博期间我区旅游业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其中上海本地游客占50%,外省市游客占35%,港澳台及境外游客占15%;旅游收入21.1亿元;平均客房出租率67.3%;区内旅行社组织世博游团队约700批次,组织观博人数7.8万。
青浦工业园区
根据区委、区政府对青浦工业园区的战略部署和发展定位,分设后的青浦工业园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着力打造成为集总部、商务、制造为一体的精品区。贯彻“产城一体”理念,园区正加快中央商务区板块建设,围绕“沁园湖”地区将陆续推出多幅地块。园区推出的首幅地块,位于岛区西侧,出让面积为73227.5平方米,最终,旭辉地产以7.3亿的绝对优势价格夺得该地块,成功打响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的第一“炮”以后,园区集团公司再起“蓬头”,全球知名企业德国永恒力叉车股份公司、日本天田株式会社分别与园区集团公司签订投资协议,正式落户青浦工业园区。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园区集团公司抓住机遇进行总部基地规划和建设,上海淀山湖总部基地获市级认定授牌,为下一步CBD(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年末,青浦工业园区预测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张江高新青浦园区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张江高新青浦园区自2010年7月正式挂牌以来,认真贯彻“一园三区”发展战略和工作要求,立足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成本优势,着力发挥张江品牌优势,制定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园区的平稳起步和良好开局。
2010年共吸引以美国西氏医药包装、德国纳安斐电子为代表的外资企业13家,总投资7105.3万美元,合同外资4063.5万美元,注册资本4339.5万美元;吸引以美源光电、凯利泰医疗为代表的内资实体型企业,注册资本3.4亿人民币。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国法液空工业气体、日本株式会社住友金属微电子和上广电合资企业广电住金分别在园区追加投资。
至年末,张江青浦园区1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出口加工区
2010年6月,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在原出口加工区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基础上,向东南扩大13平方公里,东至通波塘、南至318国道、西至油墩港及绕城高速、北至章泾江及S26高速,总规划面积扩至16平方公里。其中功能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主要为出口型加工制造以及保税物流、检测、维修等业务拓展为主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提供投资服务。产业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主要为现有落户企业和未来主导产业落户企业提供投资服务。
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将紧紧围绕上海市九大高新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保税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的产业能级和区域竞争力。目前,新区域内已基本形成四大主导产业,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出口加工区现有落户企业489家,其中规模企业114家,至年末,预测实现规模产值141亿元。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园区的开发进程,取得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入723万元;新增注册型企业114家,实业型企业2家,全年完成税收1.2亿元,园区稻蛙生态种养面积在2009年765亩的基础上扩大至2037亩;1500平方米玻璃大棚建设成为高档生态农副产品展示、餐饮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场所;完成225亩蓝莓引种、示范,2010年开始挂果的蓝莓亩产平均达300斤左右;今年新带动农户种植扶郎花50余亩,平均亩产在7000元左右。
三、城镇建设和管理
淀山湖新城建设
淀山湖新城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三大郊区新城之一,是青浦区“一城两翼”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规划总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70万。自今年全面启动以来,淀山湖新城始终以“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为规划理念,以“三轴、六片、四心”为规划结构,以“八纵六横”为规划路网,致力于打造集“现代商贸、休闲度假、生态居住、绿色工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水宜居城市。目前,淀山湖新城已经完成了新城的总体规划定位,基本编订了各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了道路路网的设计工作,引进了一批优质的教育、医疗设施,并大力推进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淀山湖新城曾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西大盈港桥项目亦曾获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与上海市优质工程中的最高荣誉奖——白玉兰奖。
西虹桥商务开发
上海西郊商务区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7月28日正式成立,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并于2010年3月更名为上海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西虹桥功能拓展区是青浦服务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良好平台,东起小涞港,西至A5嘉金高速公路,南起A9沪青平高速公路,北至A11沪宁高速公路,整体规划面积约19平方公里,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西虹桥功能拓展区将打造成继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人民广场中央商务区之后上海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之一,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
将建成为大规模办公功能集聚的智力密集型新区域、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及地区总部集聚区,长三角重要内资企业总部集聚区,创意产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具有特色的商业商务时尚地标、上海西部高雅文化集聚区和生态特色居住区。
湖区建设
上海湖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座落于青浦淀山湖畔,处于江浙沪三角中心,在青浦“一城两翼”的战略思想下,作为西翼的湖区,主要承担实施整个淀山湖地区的开发建设。
湖区建设以“利用环境、创新环境、保护环境”为原则,综合权衡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总体效益,挖掘并提升自然环境价值,以绿色生态为基底,以休闲旅游、生态居住、商务会务为核心功能,以文化创意、康体疗养为重要补充,创建“生态、低碳、环保”的湖区经济业态,打造成为新旅游经济模式下自然景观独特、服务设施先进、地域文化浓郁,集休闲旅游、生态居住、商务会务、康体疗养、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有吸引力的休闲地、有想象力的旅游地和有魅力的居住地。
实事工程和重大项目
2010年度共安排实事工程项目10项,主要涉及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除“青浦城区有线电视老网改造”项目因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而暂缓实施,其它9项实事工程项目已如期完成。
——完成新增就业岗位30777个,职业技能培训9683人;
——完成23个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建设;
——完成33个标准化卫生室创建工作;
——完成28户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翻建任务;
——完成1片小型公共运动场、24个农民健身工程、37个社区健身苑点建设;
——完成旧房成套改造751户,完成旧房综合整治431户2.97万平方米;
——完成华新镇、白鹤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完成4000名职工计算机知识培训;
——完成24个建康村建设。
列为我区2010年度重大项目55项,按类别分:环境建设16项,基础设施20项,社会事业10项,民生项目9项。
55个项目中年内竣工项目17项,分别为:金泽中学改扩建、博文学校、淀山湖大道二期(含西大盈港桥)、崧泽高架前期、嘉闵高架前期、崧泽高架地面道路、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嘉松公路绿化、经济适用房华新基地前期、青西污水厂改扩建、青西污水管网工程、红旗塘防汛通道沟通工程、拦路港二期防洪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少体校迁建、盈港路改扩建(嘉松公路—徐乐路)、经济适用房徐泾二联基地。年内在建项目27项,年内未开工项目11项。
公用事业
2010年,全区水厂综合生产能力41万吨/日。年末供水管道长度1790公里。预计全年供水总量13630万吨,其中,生产用水量7462万吨,生活用水量4301万吨。城镇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
2010年度实施市政燃气配套项目重固福泉山路、练塘章练塘路、赵巷7号路等十个工程,工程量约1300万元;实施住宅配套项目富丽桃园、河畔小区、新城盛景等44个工程项目,工程量约1900万元;完成单位用户项目好丽友、富美家、远星汽配等26个项目,工程量约900万元。年度内供应天然气8130万立方,比上年增加1603万立方。企业用户427家,用气6647万立方,居民用户75830家,用气1483万立方,年末用气人口30.3万人。本年供应液化气8210吨,液化气单位用户161户,居民用户158564户,用气人口63.4万人。
截止2010年底,全区主要供电设备有3座110kV变电站,变压器容量441兆伏安;35座35kV变电站,容量1576兆伏安;1441座10kV配电站,1646台配变,容量1011兆伏安;110kV架空线40.5公里;35kV架空线364公里,比上年减少0.05%;10kV架空线1933.7公里。全区用电户数295218户,预计售电量47.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其中工业用电量3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9%;最高负荷1080.2MW,比上年增长14.6%,创下历史新高;线损率6%,比上年下降0.2%;城网供电可靠率99.988%,全口径供电可靠率99.958%,综合电压合格率99.825%。
年末,区管公路总里程达913.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8.8公里,二级公路388.9公里。全区公路桥梁1169座,总长度41.5公里。
环境保护和治理
2010年,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以迎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验收为重点,围绕污染减排、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世博环境安全保障等中心工作,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明显实效: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污染减排目标;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安排的79个项目中,已完成28项,正在实施41项,启动9项;“创模”取得重要成果,已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的考核验收;世博环境安全保障任务圆满完成,没有发生影响世博的环境安全事件。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练塘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和商塌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已完成,至2010年底,全区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4.25万吨,比上年增加0.85万吨。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青浦城区居民小区阳台雨污水管道改造累计已完成483幢居民楼、2491路管道,城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2010年黑臭河道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大气治理完成4台10蒸吨燃煤锅炉洁净煤燃烧技术改造和24台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噪声治理完成2个高速公路噪声敏感点的治理。污染源设施改造完成10家。清洁生产审核完成41家。
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标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累计为330天,优良率达到90.4%。全区降尘基本保持在5.7吨/平方公里·月,处于全市较低水平。
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淀山湖水环境质量好于上年。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已全面启动,2010年共有541家企业纳管并办理排水许可证,其中三小行业129家、房地产行业35家、工业企业377家。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进一步深化,在完成化肥减施、农药减施和农药替代工程的基础上,又完成畜禽牧场标准化建设4家,标准化生态养殖11591亩。
绿 化
2010年绿化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区园林绿地总面积:6201.9万平方米,园林绿化覆盖总面积为6238.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071.3万平方米,绿地率42.6%,绿化覆盖率42.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3平方米/人。
青浦城区绿地总面积529.3万平方米,青浦城区绿化覆盖面积549.7万平方米,其中行道树覆盖面积为20.4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街道绿地面积186.5万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为36.7万平方米,单位附属绿地覆盖面积为79.5万平方米,居住区绿地覆盖面积为144.2万平方米,道路绿地面积为75万平方米。
2010年青浦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青浦城区绿地率为30.2%,青浦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1.4%,城区人均公共绿地为19.6平方米/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了上海西郊淀山湖湿地修复工程、朱家角新镇区淀浦河沿岸绿化工程、嘉松公路绿化带(青浦段)、A9高速沿线绿化(朱家角以西)和同三国道东侧林带(华盈路-陶泾浜)的绿化建设任务,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升。通过国家卫生城区复审。
四、社会事业
科技和信息化
全区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市创新型企业11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47家(其中年内新增33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市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专利试点(培育)企业32家,区专利试点(培育)企业85家,已有3家科技企业成功上市。预计专利申请量超过3000件,完成技术交易额达2亿元,1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创建成为国家级创新驿站基层站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推进通信基站集约共建。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保障信息安全。启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试点工作,有91家青浦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获得市经信委补贴35万余元。建设完成了16个社区(农村)信息公开服务示范点。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共完成培训2177人,宣传37034人。制发各类社保卡(兰卡、红卡、婴幼儿卡)8663张;制发中小学生学籍卡7015张;制发70岁以上老人敬老服务专用卡2581张;补换社保卡、学籍卡、婴幼儿卡和敬老服务专用卡等5495张;制发正式居住证新办772张(其中从业类390张、投靠类382张);临时居住证新办160926张、补办11632张、新证续签153595张。
教 育
大力弘扬以“用心做教育,全力谋发展”为核心的青浦教育精神,按照“学有所教,学有优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传承发展青浦实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着力建设平安校园,全力参与和服务世博会;深化内涵建设,推进重点工作,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今年我区高考本科录取率创历史新高;教育部编发简报《上海市青浦区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办园质量》;上海工商信息学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创造了我区职业教育在全国大赛上的最好成绩;课改项目成果《青浦实验:新世纪教师的行动教育》荣获教育部一等奖;东门小学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继续巩固和完善区级统筹机制,全区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预计为130490万元,其中区财政预算内拨款90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年末全区共有教育单位173个。幼儿园4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所,高中5所,中职校2所,成人教育院校13所,校外教育机构2所,其它教育单位6所。另有社会力量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35所,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23所。
全区在校学生共有8.9万人,其中:在园幼儿1.8万人;中小学、中职校共5.6万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1.5万人。
全区共有在编教职工6528人,其中,在编教师6146人;高级职称627人,中级职称2919人,分别占在编教师的10%和48%。另有退休教职工3300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457名和3870名考生顺利参加高考和中考。
文 化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展“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参与、服务世博”、“一城两翼”战略布局、实事工程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报道,全力打造《青浦新闻》、《今日青浦》等品牌栏目,全新制作《多彩生活》、《社会观点》、《难忘旋律》、《缘来都市夜》等广播文艺和电视财经类节目《新左道财门》。今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共播出电视新闻200余条、广播新闻50余条,美国斯科拉网播出电视专题片14部,并有16部作品在市级以上节目评比中获奖。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使社区群众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一站式”文化服务。青浦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区级文化单位和各村文化信息化“三合一”服务点、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功能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9500余场次,总参与人数140余万人次,全区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93万,外借册次88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约8000场次,观众25万人次,基本满足了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需求。强化体现时代特征的公共文化特色,积极开展世博园区内“青浦群文专场演出”、“世博合唱节”,世博园区外城市文化广场“周周演”、“世博畅想欢乐星期六”世博城市文化体验日等活动,组织“军民共建保世博”慰问演出等一系列慰问活动;成功举办“绿色水都、魅力青浦”为主题的第七届上海青浦淀山湖文化艺术节,举办了50余项150余场次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青溪讲坛”全年开展各类讲座70余场次,直接受众6000余人次。
大力弘扬本土文化,“非遗”传承形成体系,文物保护成效显著。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顺利通过了市专家组验收,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299处,其中新发现126处、复查173处,极大地拓展了水乡青浦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延空间,丰富了文化青浦的人文内涵。编撰出版“上海市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丛书”分卷《青浦田山歌》,并拍摄成电视专题片。朱家角镇的农耕文化民间行街、摇快船表演、白鹤镇的江南丝竹展示等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魅力。练塘镇继朱家角镇之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和保护,发挥了示范作用。
卫 生
2010年,区卫生系统认真落实新医改方案,深化“迎世博、讲医德、优服务、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卫生文化建设,创新服务理念;适度调整区域卫生规划,扎实推进中山青浦分院创建三级医院,全面提升区内其他医疗机构功能;深入推进社区团队和“户籍制”医生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和落实《关于加强青浦区医疗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医疗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完成了三年一周期的重点学科、特色项目、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水准。
预计全年卫生部门门急诊诊疗人次数360.4万人次,出院病人数37400人,病床使用率76.6%,手术11300人次。出色完成了对口支援都江堰青城山以及支援摩洛哥医疗任务,完成了世博会和其他重大事件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3所,其中区政府直属医疗机构1所,区卫生局所属机构24所(包括二级综合性医院1所,专科医院2所,区医疗急救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其他卫生机构10所),民办医疗机构27所,私立诊所24所,企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37所,村卫生室219所,其他一级综合性医院1所(青东农场医院)。至2010年底,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在编人员323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82名,其他技术人员186名。
体 育
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区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稳步提高,体育产业良好发展,体育事业呈现出整体推进。
成功举办青浦区第三届运动会。历时近八个月,全区11个镇、街道,2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1所高校组建成立了37个参赛代表团、5673人次参加了成年组18个项目、青少年组11个项目的比赛,产生了210枚奖牌。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了2010年青浦区迎春长跑健身活动、外商投资企业篮球足球联谊赛、长三角地区门球和农民篮球邀请赛等27项有规模、有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参与人次9000多人。各镇、街道举办各类赛事活动80多项,参与人次17900多人。积极办好端午节龙舟赛、全国第二个“全民健身日”青浦区活动和全民健身节等各项重大节日体育比赛。全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50名,新成立门球、体育舞蹈等体育单项协会2个,全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4个。新发展体育健身团队91支,全区体育健身团队达到540支。
加强业余训练。我区输送的OP帆船运动员张晓天、陆瑜婷,皮划艇运动员沈洁等三名运动员入选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1枚金牌、1枚铜牌。青浦龙舟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区少体校组队参加全国青年U-16赛艇锦标赛,共摘得金牌12枚、银牌2枚、铜牌6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体育彩票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年内新增竞彩专营店14家,目前我区现有销售网点73家。全年销售总量预计超过6000万元,同比增长50%,增幅列全市第一。
以体育设施建设为保障,搞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1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个、健身苑点37个,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公共运动场19片、农民健身工程141个、健身苑点47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80%的行政村实现了“一场一点”(一个球场、一个健身苑点)。
五、人民生活
就 业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0777个,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25100个的122.6%,其中非农就业岗位13688个,完成年度指标5000个的273.8%,残疾人就业安置岗位528个,完成年度指标398个的132.7%。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896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6500人之内。青年职业见习744人,完成年度指标600人的124%。帮助577人成功创业,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500人的115%。认定就业困难人员236人,撤消31人,已安置198人,安置率达到96.6%(其余人员也将在三个月内安置)。认定零就业家庭11户,安置率100%。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年内,全区职业技能培训9683人,完成年度指标8000人的121%,其中中高层次培训4468人,完成年度指标4000人的111.7%,高级及以上培训468人,完成年度指标300人的156%。外来农民工培训2848人,完成年度指标2500人的113.9%。
居民收入和储蓄
政府加大对民生关注力度,农村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10年我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0元,比上年增长11.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10.7%。其中工资性收入9000元,增长12.7%,占69.8%,家庭经营净收入810元,下降16.9%,占6.3%,财产性收入1390元,增长14.8%,占10.8%,转移性收入(主要农保镇保收入和政府补贴)1700元,增长19.8%,占13.2%。
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5018元,比上年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均超过了年初预定目标。
至12月25日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1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8%。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区共有9878户92006人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有6037户58185人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月均基金征缴率达99.9%。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到2010年11月末,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513户,参保人数6074人。
养老金发放渠道不断拓展,社会化发放机制日益完善。至2010年11月末,共有29628名城镇离退休人员、46103名镇保养老人员实行了社会化发放,累计支付养老保险基金10.1亿元,其中支付城镇养老金6.2亿元,支付镇保养老金3.9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工伤、生育保险持续、稳定开展,截止2010年11月底,共为2263名生育妇女办理生育保险待遇申领手续,当年累计支付生育生活津贴及生育医疗补贴3173.6万元,为689名工伤人员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申领手续,当年累计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598.9万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扎实推进老年福利事业,加强为老服务各项活动。预计截止2010年年底,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8家,养老床位数达到4087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助老服务人数达6300名,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5家,老年人助餐服务点5个。2010年全区共创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2家,创建面积6524平方米,投入资金1193.25万元。
年末,全区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0家,床位数3657张,比上年增加504张,入住老人1348名,比上年增加135人;福利企业130家,安置残疾职工3343人。
全年共发放特困人员实物救助6243人次24.97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27065人次952.29万元;发放粮油帮困供应卡11247人次50.61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0209人次1915.79万元;发放特困户人员医疗救助金939人次571.29万元。
年末全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6129名。其中,肢体残疾9194名,精神残疾1882名,智力残疾1665名,视力残疾1865名,听力残疾1414名,言语残疾100名,多重残疾9名。
全区11个街镇建立了9家阳光之家、3个阳光工场,11家阳光心园,9个阳光职业康复基地,并有重残无业养护机构13家。全区“阳光之家”现有注册学员509名、管理服务人员56名,志愿者人数67名。“阳光心园”现有注册学员129名。202名残疾人在9个阳光职业康复基地内实现了非正规就业。265名重残无业人员安养在不同的养护机构,政府给于每月400元的补贴,并全部投保人身伤害意外险。
公共安全
1-11月共发生违反治安案件9775起,刑事案件5449起,共破各类刑事案件2547起,破案率46.7%。1-11月共发生交通事故53起,死亡58人,受伤23人,财产损失8.66万元。
2010年全区共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28起,其中死亡事故10起,死亡15人,重伤事故18起,重伤26人,直接经济损失1111.73万元,与去年相比,事故总起数下降22.2%,死亡事故起数下降37.5%,死亡人数下降11.8%,重伤事故起数下降10%,重伤人数下降13.3%,直接经济损失上升23.2%。(2009年全区共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36起,其中死亡事故16起,死亡17人,重伤事故20起,重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902万元。)
在迎博办博以及国家卫生区复检验收阶段,组织大规模集中整治500余次,区域性专项整治1500余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0000人次,充分发挥了城市管理执法保障职能,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49起,罚款金额54.43万元。全区拆除违法建筑35.6万平方米。接到区网格化管理中心转送的各类案件4661起,处置完毕4220起,及时处理率92.7%。
全年巡查食品生产企业1096户次,巡查抽检食品428件次,合格率96%,较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全区未发生重大食品生产安全事故。
全年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48家,检查设备1098台;特种设备专业人员审核发证4901人次。协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730家次、设备28268台次。全区没有发生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确保人民饮食和用药安全。年内共发放食品卫生许可493户。完成食品监督抽检1593件,合格率93.3%;食品快速检测7196件,合格率90.1%;完成药品抽检814件,合格率96%。接受和处理举报投诉311起,作出行政处罚145户,罚款66.4万。
说明:
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据,个别为1-11月数据,正式数据以年度统计年鉴为准。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10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基本实现年初预期目标以及“十一五”规划目标。一、经济运行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353.1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341.1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增长7.1%。 | RAG-ES | 2024-09-11 |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上升。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5:60.5:38.0。与2008年1.8:61:37.2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超额完成全年预定任务。2010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区级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区结算财力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上年剔除基金后为78.5亿元)。全区财政支出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6.1亿元,增长16.1%,占总投资的1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6.2亿元,增长82.3%,高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9.2个百分点,占总投资的80.1%。全年完成商贸业投资13.8亿元,比上年下降2.1%,占第三产业投资的6.1%;完成公共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10.2%。 | RAG-ES | 2024-09-11 |
农 业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1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业产值2.2亿元,增长12.9%;渔业产值4.4亿元,增长3.3%。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259公顷,比上年减少12.3%,完成粮食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减少6.8%。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内建成设施粮田2200亩、设施菜田2700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19个。开展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引导农家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成功举办捕捞节、草莓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工 业 全区工业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一园三区完成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6.5%。2005年至2010年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12.7%。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