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10-01-01 00:00

淮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1年3月30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建设",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9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47.10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508.00亿元,增长14.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2:48.3:36.5调整为14.1:48.1:37.8。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衣着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略降0.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3.26万人,在岗农民工培训2.01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等。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45.74万吨,比上年增加5.04万吨,增长1.2%。其中夏粮170.7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74.96万吨,增长1.9%。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面积为969.57万亩,比上年增加2.71万亩;棉花面积为0.64万亩,减少0.11万亩;油料面积58.72万亩,减少1.5万亩;蔬菜面积124.31万亩,增加4.7万亩。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15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28.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93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9.40万吨,增长9.0%。禽蛋总产量12.51万吨,增长4.2%。牛奶总产量3.15万吨,减少28.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28万吨,增长2.3%。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56.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4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1.9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08亿元,实施治淮、南水北调、区域治理、农村水利、城市水利和水源地保护等六大类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淮安截污导流、水库除险加固、茭陵泵站更新改造、白马湖洼地治理、鲍集圩行洪区安全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年度工程任务,开工实施南水北调金湖站及金宝航道工程;全年共完成加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1座,改造大型泵站1座,治理中小河流2条。完成疏浚河道352条,整治397个村的2590个村庄河塘,兴建防渗渠道403公里,新建和改造小型泵站78座,新建涵闸352座,新建撤退道路13.43千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83.92亿元,增长7.8%;集体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16.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05.46亿元,增长16.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1.69亿元,增长25.6%。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9.38亿元,增长11.3%。全年工业用电81.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实现利税245.02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21.92亿元,增长61.1%。企业亏损面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29亿元,下降28.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0.61,比上年提高37.93个百分点。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1.82亿元,比上年增加96.96亿元,增长20.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549.92亿元,增长20.7%;安装工程产值为21.08亿元,增长2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53.45万平方米,增长18.5%。房屋新开工面积3879.12万平方米,增长6.5%;竣工面积3009.40万平方米,增长2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2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城镇投资841.22亿元,增长23.2%,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7.77亿元,增长30.5%;农村投资79.79亿元,增长27.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5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投资460.80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投资445.70亿元,增长22.1%。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45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33.89亿元,增长71.1%,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总量的51.9%,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三大千亿元"产业得到重点加强,全年完成投资1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其中: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完成投资45.77亿元,增长102.2%;特钢产业完成投资23.02亿元,增长56.2%;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投资62.47亿元,增长18.6%。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2.8亿元。公、铁、水、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航空运输实现零的突破,综合枢纽地位初步形成。建成淮安涟水机场、205国道后六塘河至丁集段、325省道淮安段、淮安民用机场连接线、涟水汽车客运站等工程,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淮安清浦至金湖公路、宿淮铁路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五、城市建设
  以"五大建设"为主线,实施了十大类、650个项目,共完成投资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全面启动并快速推进生态新城等片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实施了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一批地标性建筑,建成淮安涟水机场、万达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雨润新天地项目,市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中心、淮安大剧院、苏宁广场、丰惠广场等项目均按序时推进,国信、曙光等一批高星级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大力开展花园城市建设。市区投资16.5亿元,实施了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一期、翔宇大道里运河滨河公园等75个园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大运河(城区段)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工程;改造并免费开放了柳树湾景区和清晏园,市区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新增绿地600公顷,改造绿地150公顷。开展渣土、机动车等专项整治;实施324项城市景观提升项目,改造完成淮海商业步行街、北京北路夕阳红文化广场、华兴桥南侧游园等一批精品项目。淮海东路改扩建项目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淮安市荣获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奖"。
  以生态新城建设为重点,市区联动塑造城市特色,开展大运河风光带、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完成环白马湖生态旅游和淮安生态新城概念性规划等。
  以构建淮安"水上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水利建设力度,完成盐化工园区水系调整、小盐河下段整治、运河泵站扩建、西郊泵站拆建、越河泵站拆建,实施里运河防洪控制、淮安涟水机场水系调整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实施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完成里运河钵池山活水贯通、里运河景观提升、里运河风光带建设、清晏园改造,实施大运河城区景观提升道路、新城水系调整、文渠河中段整治等河道治理工程,实现河道两岸水清岸绿、环境整洁。实施古黄河水利枢纽、白马湖环湖大道工程,加快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8.35亿元,增长18.6%,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57.86亿元,增长2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达到56.45亿元,增长2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6.92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7.89亿元,增长24.4%。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54亿元,增长23.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36亿元,增长24.5%。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08.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6%。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6.7%;家具类增长98.2%;金银珠宝类增长38.5%;汽车类增长37.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3%。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17家,实现成交额106.74亿元。

  七、开放型经济
  全市上下抓住淮安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加快借港出海,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招商活动成效显著,成功组织"南方周"招商活动,深圳、东莞等台资密集区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年集中招商活动签约外资项目90个,已注册50个,到帐外资3.05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244个,协议注册外资20.3亿美元。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2%,其中,注册台资实际到帐4.78亿美元,增长63.1%。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出口14.9亿元,增长43.7%;8家省级开发区业务总收入2259.1亿元,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01.9亿元。
  市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推进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累计获批台商工业园、盐碱科技产业园、凹土科技园、金湖汽摩配产业园、楚州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园、涟水高档旅游服饰产业园、淮阴太阳能产业园,入园企业近200户,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45.7亿元。
  组织全市142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在全国首家启动建设苏丹(淮安)出口商品展示中心,全年对非贸易65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4%,主要涉及纺织服装、机械设备、五金工具等产品。中淮集团承揽苏丹南方打井项目,成为我市承接规模最大的援外工程。新批设立苏丹农业、美国石油油井配件、华鑫国际3家境外投资企业,投资规模达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倍。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9630万人、周转量62.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8.7%;货运总量9325万吨、周转量15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1.7%和24.5%;港口货物吞吐量4381万吨,增长13.8%;集装箱吞吐量3.52万标箱,增长3.8%。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1807公里,比上年增加5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80公里。
  全市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9家;国内外30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至"十一五"末,淮安港4条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近8万标箱,成为全省内河集装箱运输的样板,获批新港、南港等国家水路二类口岸作业区3个。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0.45亿元,增长17.5%;邮政业务收入2.33亿元,增长21.0%。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100.55万户,比上年下降10.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80.59万户,比上年增长66.6%;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29.49万户,增长4.3%,其中宽带网接入用户29.27万户,增长6.2%。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国内接待1156万人次,增长14.5%;入境游客28313人,增长7.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475万美元,增长18.4%。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3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19.17亿元,增长39.1%;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增长46.6%;社保基金收入35.72亿元,增长30.8%。
  全年财政总支出2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04.94亿元,增长38.7%;社保基金支出36.53亿元,增长43.6%。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96亿元,增长21.2%;公共安全支出12.58亿元,增长33.5%;教育支出36.59亿元,增长3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86亿元,增长47.7%;医疗卫生支出11.35亿元,增长25.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5.48亿元,增长43.2%;农林水事务支出26.60亿元,增长36.1%。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214.46亿元,比年初增加272.13亿元,增长28.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7.2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38亿元,增长20.6%。本外币贷款余额863.8亿元,比年初增加190.56亿元,增长28.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197.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现金支出3134.98亿元,增长32.9%。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4亿元,增长32.0%;寿险收入21.34亿元,增长26.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85亿元,增长24.3%。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8.0亿元,其中财产险4.54亿元,寿险2.85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60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成功举办2010淮安科技洽谈会活动,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43项;新获批省级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获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9个、省级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批15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1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9.17亿元,比上年增长94.92%,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0.0%,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新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其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产品94个(其中省级31个);全年完成专利申请4921件,同比增长42.6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36件,同比增长50.71%;完成专利授权1170件,同比增长15.73%;获批"2010年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23家,6家企业被评为"2010年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先进企业"。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901所,在校生96.2万人,教职工6万人。其中:幼儿园248所,在园幼儿17.1万人;小学404所,在校生30.4万人;初中155所,在校生18.6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生1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在校生11.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2万人;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7.9万人。初步形成了从低到高、相互衔接、门类齐全、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成功举办了首届"周恩来读书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承办了"江苏·淮安文化周"一系列活动。创作排演了现代淮剧《英雄刘老庄连》和古代京剧《缇莹救父》,新创了大型现代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成为全国第一台将沈浩先进事迹搬上舞台的戏剧节目,并在全国巡演;淮剧《韩信》成功入围"2010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市三馆新址(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淮安艺校新校区、清河区城市文史馆、淮阴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累计投入15亿元。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780.78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完成清江浦楼、古清真寺维修和《周信芳故居维修保护及环境整治规划方案》,洪泽湖大堤重点堤段维修保护项目等39个项目入选国家文保项目"十二五"规划。在苏北率先实施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电视"村村通";年末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7座、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年末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96万户,比上年增长21.5%,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1.3%,组通率达98.1%。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89%,住院报销补偿率提高到43.15%;"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国领先;开展百万老人健康十项体检成为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的要闻节目;全系统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行业。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64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0个,专科医院8个,中医院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卫生院131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3761张,其中医院9598张、卫生院3603张;卫生技术人员(含村医生)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968人,注册护士625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15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6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54人。
  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程,组织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200多项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有200多万人次参加,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团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获得金牌36枚、银牌25.5枚、铜牌31枚,总分1226.75分,荣获组委会颁发的"道德风尚奖"。全年承办国际比赛和交流活动2次、全国比赛10次、省级比赛3次。体育彩票实现销售3.34亿元。

  十二、环境保护
  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68万公顷。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1.94%;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优良率88.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优良率93.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4.2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良好;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4.0分贝,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1420吨和11842吨;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总目标。

  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消费性支出11638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7233元,比上年增长14.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16元,增长21.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
  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4.76万人,比上年增加4.69万人。其中,乡镇企业职工参保4.77万人,农民工参保5.68万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2.55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62.59万人、34.78万人、29.45万人、47.51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03万人、2.45万人、2.79万人、2.2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8.86万人。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42.56万人,参保率达到98.7%。全市共支付13.9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9.76亿元,确保了企业全部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全市共征缴当期养老保险费21.57亿元,清理企业往年欠缴养老保险费4080万元。全市共有13.7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管理率为100%;累计接收档案13.79万份,接收率为100%。全市为纳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免费体检率为100%。全市累计为6089人次特困人员办理贷款,发放贷款资金3254万元,228名助保人员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助保惠泽。
  注:1、人口数据详见另行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2、本公报中使用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10》公布数字为准。

时光轴

RAG1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淮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1年3月30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建设",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9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47.10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508.00亿元,增长14.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5.2:48.3:36.5调整为14.1:48.1:37.8。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衣着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略降0.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3.26万人,在岗农民工培训2.01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等。RAG-ES2024-09-11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45.74万吨,比上年增加5.04万吨,增长1.2%。其中夏粮170.7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74.96万吨,增长1.9%。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面积为969.57万亩,比上年增加2.71万亩;棉花面积为0.64万亩,减少0.11万亩;油料面积58.72万亩,减少1.5万亩;蔬菜面积124.31万亩,增加4.7万亩。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15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28.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93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9.40万吨,增长9.0%。禽蛋总产量12.51万吨,增长4.2%。牛奶总产量3.15万吨,减少28.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28万吨,增长2.3%。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56.4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4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1.9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08亿元,实施治淮、南水北调、区域治理、农村水利、城市水利和水源地保护等六大类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淮安截污导流、水库除险加固、茭陵泵站更新改造、白马湖洼地治理、鲍集圩行洪区安全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年度工程任务,开工实施南水北调金湖站及金宝航道工程;全年共完成加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1座,改造大型泵站1座,治理中小河流2条。完成疏浚河道352条,整治397个村的2590个村庄河塘,兴建防渗渠道403公里,新建和改造小型泵站78座,新建涵闸352座,新建撤退道路13.43千米。RAG-ES2024-09-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83.92亿元,增长7.8%;集体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16.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05.46亿元,增长16.2%;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1.69亿元,增长25.6%。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9.38亿元,增长11.3%。全年工业用电81.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9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实现利税245.02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21.92亿元,增长61.1%。企业亏损面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29亿元,下降28.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0.61,比上年提高37.93个百分点。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1.82亿元,比上年增加96.96亿元,增长20.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549.92亿元,增长20.7%;安装工程产值为21.08亿元,增长22.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53.45万平方米,增长18.5%。房屋新开工面积3879.12万平方米,增长6.5%;竣工面积3009.40万平方米,增长24.3%。RAG-ES2024-09-11
浏览 7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