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故城遗址

共 1653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古杞国沙盘
2007年~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杞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复原出杞国故城平面图。

遗址特点

杞国故城遗址,由杞国故城城墙、皇城顶遗址、周家庄子遗址、周家庄子墓地、石佛寺遗址、九女冢组成。据以往资料和实际踏查,复原出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560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杞国故城城墙,保存西墙南段长约80米,墙基残宽3米左右,残高3米,黄褐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3米。城内西北部地形较高,为黄沙土高岗地,东半部及正南部为黑黏土。城内古遗址、墓葬分布广泛,文化堆积丰富。文化层厚达1.5~2.0米。
皇城顶遗址
皇城顶遗址,在杞城村的西南,在几个村庄的空隙里,有一个高台,东西长约740多米、南北宽约360多米,面积约400多亩地,是潍坊市坊子区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文物遗址。高台地北侧有1.5米~2.0米文化,断面上夹杂着密密麻麻的灰色瓦片,当地百姓耕种的地面上到处都堆积着这种瓦片和青色的碎砖。

文物遗存

综述
杞国故城遗址地表采集有东周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罐、瓦棱纹灰陶盆、卷云纹半瓦当、陶拍等残片。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代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灰陶花纹砖,铁镢、铜剑、钱范、铜鼎、铜盉及盘龙石砚等。
卧驼铜镇
卧驼铜镇
卧驼铜镇,高5.5厘米,最大底径7.4厘米,铜镇整体呈卧驼状,躯体伏卧,头微扬,双目远眺,驼峰耸立。  
鸡首铜鐎盉
鸡首铜鐎盉
鸡首铜鐎盉,高16厘米,口径9厘米,子口内敛。有盖,设半圆形钮,钮周四个方向有柿蒂纹。柿蒂纹为古代寓意纹饰,兴起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汉以后多用于服装。鸡首铜鐎盉器型宽腹微鼓,下腹内收,圜底。肩部一侧有短流,与腹腔相通,形似鸡首。腹部一侧有(置)方形长柄,中空,加热时可以套上木柄或把手,下部是三个兽形足。

历史文化

杞国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大禹的后裔,据《四书通典》记载:“杞,姒姓伯爵,禹之后也。殷时或封或绝。武王克殷,求夏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
杞国建国始于夏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杞国是小国,史书记载很少。
古杞国
晋代史学家杜预曾记载:“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今河南杞县中北部),推寻事迹,恒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人城杞之淳于,杞又迁都淳于。”缘陵,在今昌乐县,而淳于即潍坊黄旗堡杞城村一带。从周恒王十四年、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杞国在鲁国的帮助下占领淳于,直到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被楚国所灭,杞国在此建都共计261年。
九女冢
九女冢
相传有九个女儿,当年,淮夷伐杞时,重兵围城,久攻不下,故行谍计。杞成公的第三个女婿本为夷狄卧底奸细,几经刺探,从夫人口中探得“杞城按六爻建为龟形,具有老龟伏卧之功,其薄弱之处仅有东北角”的秘密,遂缒城而出,告与狄酋。夷狄获此情报,从龟尾处攻城,城破在即。杞成公率众突出重围,迁都缘陵,后在鲁国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杞城。杞成公恨女儿助敌破了杞城,便在城西建冢,把九个女儿活囚其中,任其自生自灭,并立规矩:女大外向,死后外葬。这就是在黄旗堡街道流传很广的九女冢的故事。

研究价值

杞国故城遗址对研究杞国的沿革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杞国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杞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西南部。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杞国故城遗址,路程约27.7千米,用时约41分钟。
浏览 2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