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国故城遗址
共 1599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清代《重修牟城寨碑》拓片
周朝时为牟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牟县。
北齐文宣帝二年(551年),归博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隋大业元年(605年),并入赢县。
清代重修城寨碑云:“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梅月,重修古牟国城寨。”
20世纪60年代,农民整地时,有钱范、刀币、铁犁、石磨、瓦当、陶器和冶炼残渣等出土。
1995年5月,考古人员对牟国故城遗址进行了调查。
遗址特点
北城墙遗址
牟国故城遗址西、北面濒临,南北长约620米,东西长约520米,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原城墙高约12米,底宽约15米,顶宽4约米,城墙西北角依河道走势筑成圆角,其他三隅亦是采取对称呈弧形状。有南、北、东3个城门,城东、南墙外有城壕,宽约5米,深约3米,西北两面以河道为壕。北面断断续续300米左右的残墙段,最高处距地面5米。城墙为夯土建筑,上部土层呈灰白色,当地人称之为“临朐土”,它与当地的土有明显区别,雨水不浸,适合夯筑城墙。传说是牟城先人从临朐带运过来的。城墙上面长满了荆棘和杂草,部分墙段明显呈现出坍塌和挖掘的痕迹。
西北城墙遗址
牟国故城遗址中有较明显的文化遗存叠压层,上层汉代文化遗迹丰富,下层有明显的商周文化遗址,系春秋时期牟国、汉代牟县故城。
文物遗存
牟国故城遗址出土文物
牟国故城遗址中曾出土瓦砾、陶鬲、陶罐及其他器物残片,陶鬲内还存有一条硬化了的卤鱼,多为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
历史文化
牟国历史
是大汶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同时也是莱芜的母亲河。“汶”指的是下游汇入大汶河,而“牟”则是指这里曾经存在的古牟国。牟国又叫牟子国,莱芜古称“嬴牟”,亦是由此得名。牟国一脉是祝融的后裔,祝融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相传正是祝融教会人类使用火。牟人最早的发源地应在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而后陆续迁徙,一支来到山东,与当地土著逐渐融合,成为东夷中的“牟夷”。
周朝进行大规模的分封时,牟人期作为盟邦被分封到莱芜,建立牟国。作为子爵之国,牟国疆域有二百华里,大约包括莱芜的东部、南部及新泰、沂源的各一部分。牟国的都城选址于莱芜辛庄镇赵泉村。牟国故城居牟汶河之阳,地势平坦开阔。
春秋战乱时期,牟国不可避免地成为鲁国的附属国。牟国处在泰、沂一带,长期以来是齐鲁两国的战略平衡线,自然也成为两国军事博弈的焦点。齐鲁两国经常在此有军事动作。齐灵公灭莱之后,攻击鲁国北部边境地区,先后进行了“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一系列吞并战争,牟国也沦为了齐国的附庸。到齐吴艾陵之战时,齐军已将牟国的艾邑作为战场,牟地实际已为齐国控制。齐王把以前莱国的一部分土地“赏赐”给了牟国贵族,让他们举家搬迁。牟人最终来到了烟台牟平、福山一带,在那里重建了牟国。最终,齐国继续扩张,一举吞并了牟国,齐国的疆土东扩到胶东半岛。牟国消失后,其国都城内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逐渐荒芜。
研究价值
牟国故城遗址对研究周代诸侯封地制度及莱芜地区发展历史、沿革变迁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牟国故城遗址
2013年5月,牟国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牟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赵家泉村。
交通信息
自驾: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牟国故城遗址,路程约13.7千米,用时约2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