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1.07亿元,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03万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32321万元,增长18.4%,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8.48%,比上年增加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2783万元,增长1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12元,比上年增加1065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7:42.6:42.7,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全区以发展订单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连接基地,带动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内三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农产品产值达900万元,带动农户近5000户。麻竹笋、黑山羊等特色农业得到发展。区属工业增加值89035万元,增长20.1%,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工业产销率为101.3%,比上年高1.4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22.54%,比上年高13.8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城市化水平为46.59%,比上年高2.75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1903万元,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9394万元,增长3%,林业产值6108万元,增长10.5%,牧业产值32000万元,增长0.4%,渔业产值4173万元,增长10.7%。全区粮食总产量127295吨,增加1705吨,棉花62吨,与去年持平;烤烟1129吨,增长31.3%,水果22920吨,增长11.5%;出栏肉猪38.65万头,增长3.1%;出栏牛1.29万头,增长7.5%;出栏羊10.64万只,增长10.8%;水产品产量7800吨,增长11.4%。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1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7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少0.12千公顷;优质稻面积6.2千公顷,增加2.71千公顷。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面积为0.04千公顷,增长33.3%;棉花种植面积0.04千公顷,减少20.7%;蔬菜和果用瓜面积5.01千公顷,增长6.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区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300处,已完成项目4500万处,投入资金1480万元,完成土石方125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21880千瓦,增长8.8%。全年人工造林1.28千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67708.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189679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3.89%,比上年高0.9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表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工业增速明显提升。区属全部工业增加值89035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83万元,增长38%,增幅比上年高9.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862万元,增长1.3%;重工业增加值26221元,增长30.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3986万元,增长12.5%;集体工业增加值14711万元,增长1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386元,增长91.6%。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002万元,增长99.1 %。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8208万元,新产品产值率 12.79%,比上年高0.49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品名 计量单位 2002年 比上年±%
原煤 吨 65591 35.6
铁矿石原矿量 吨 419055 17.5
锰矿石成品矿 吨 5433 -0.3
服装 万件 2104 14倍
化学农药 吨 2020 42.8
水泥 吨 41.81 -0.6
生铁 吨 6693 -0.2
铅精矿含量 吨 1356 33.1
锌精矿含量 吨 1543 45.8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18096 14.4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62万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79万元,增长12.6%。企业亏损面为13.8%,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519万元,增长42.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2万平方米,增长16.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增加4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652 万元,增长36.87%。其中国有经济完成32135万元,增长48.8%;非国有经济完成32517万元,增长26.8%。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3190万元,集体及个体投资20267万元。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额21025万元,增长28.8%;更新改造投资8002万元,增长80.8%;房地产开发资2108万元,增长90.3%。年年内新开工项目36个,竣工项目26个。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建设步伐加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15402万元,以煤炭、黑色、有色金属为主的采掘业投资1620万元;制造业投资11712万元,电力工业投入加大,完成投资2070万元,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区工业化进程。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2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273万元,增长11.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764万元,增长7.4%;餐饮业10483万元,增长17.6%;其他行业28026万元,增长15.2%。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7144万元,下降31.5%;非公有制经济71129万元,增长18.9%。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进出口平稳增长。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2002年,全区外贸出口总额926 万美元,增长94.9%,实际利用外资1568万美元,增长74.3%。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区旅游业发展迅猛,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召开,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3万人次,增长1.3倍,旅游直接收入946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6万元,增长1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状况好转。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6636万元,比上年增加2655万元,增长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379万元,增长24.04%。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各税收入7855万元,增长24.22%,地方财政支出21472万元,增长33.71%,高出财政收入增幅9.13个百分点。存在的问题是收入结构有待改善,增收节支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7784 万元,比年初新增19173万元,增长10.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290万元,比年初新增16140万元,储蓄增长率为12.2%。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1178万元,比年初新增39341万元,增长54.7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641万元,比上年增长35.62%,其中财产险收入1499万元,寿险收入1962万元。全年保险赔付额为972.7万元,综合赔付率为28.1%,比去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全区科技三项费用283万元,增长40.1%,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208万元,增长30.8%。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增了郴州泰星学校(中、小学)、苏仙预科学校、郴州市艺校附小。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学37所,其中完全中学9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中学在校学生27449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9.6%。普通小学152所,在校学生2383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02%。在2002年高考中,录取本科及重点本科列全市第一,共录取1157人,其中:本科450人,大专525人,中专18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工作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区拥有广播电视收转站132个,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84%,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2%。年未有线电视用户2.55万户,入户率达27%。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 27个,卫生技术人员1524人。全区卫生机构床位数1401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 94.1%。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区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2枚;在全省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6枚,铜牌4枚;在全市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6枚,银牌11枚,铜牌8枚。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全区环保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5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个,投资额39.5万元。工业废水处理率91%,工业废气处理率93.8%,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80.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为34.59万人,男性18.11万人,女性16.48万人,性别比为110:100,其中市镇人口16.11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为8.59‰;死亡率为3.68‰;自然增长率为4.9‰.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9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7元,增加242元,增长8.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990.7元,增加14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293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42平方米,人均增加5.18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9.6%,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
全社会从业人员21.9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从业人员9.9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6.4%,比上年增加2.95个百分点。国有及城镇集体、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2480人,在岗职工11804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13977万元,年平均工资为11841元。全区离开工作单位仍保留关系职工4414人,生活费用728.5万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全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退休人数201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78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8748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7065人。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1.07亿元,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03万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32321万元,增长18.4%,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8.48%,比上年增加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2783万元,增长1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12元,比上年增加1065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7:42.6:42.7,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全区以发展订单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连接基地,带动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内三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农产品产值达900万元,带动农户近5000户。麻竹笋、黑山羊等特色农业得到发展。区属工业增加值89035万元,增长20.1%,比上年快1.1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工业产销率为101.3%,比上年高1.4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22.54%,比上年高13.8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城市化水平为46.59%,比上年高2.75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1903万元,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9394万元,增长3%,林业产值6108万元,增长10.5%,牧业产值32000万元,增长0.4%,渔业产值4173万元,增长10.7%。全区粮食总产量127295吨,增加1705吨,棉花62吨,与去年持平;烤烟1129吨,增长31.3%,水果22920吨,增长11.5%;出栏肉猪38.65万头,增长3.1%;出栏牛1.29万头,增长7.5%;出栏羊10.64万只,增长10.8%;水产品产量7800吨,增长11.4%。 | RAG-ES | 2024-09-11 |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1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7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少0.12千公顷;优质稻面积6.2千公顷,增加2.71千公顷。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面积为0.04千公顷,增长33.3%;棉花种植面积0.04千公顷,减少20.7%;蔬菜和果用瓜面积5.01千公顷,增长6.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区共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300处,已完成项目4500万处,投入资金1480万元,完成土石方125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21880千瓦,增长8.8%。全年人工造林1.28千公顷,年末有林地面积67708.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189679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3.89%,比上年高0.9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