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2-01-01 00:00

常德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紧扣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入世,坚持工业兴市,加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1.6%。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27.6%、38.9%、33.5%优化为25.7%、40.0%、34.3%。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6,比去年同期上涨0.6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5,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4.6,比去年同期上涨4.6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有升有降,幅度上升的有食品价格指数10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指数101.6,居住类指数103.2,幅度下降的有衣着价格指数99.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指数89.8,交通和通讯类指数98.8,烟酒及用品类指数97.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96.2。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城镇就业人员50万人,下岗职工累计安置率68.4%。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5.3万人。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2.8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各项改革初见成效。认真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加快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农村经济大户和专业协会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改革突出“两个置换”,彻底转换机制,狠抓项目开发,培植发展后劲的氛围初步形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弱势群体突出,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五个百万亩”工程的有力推动,不仅使我市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对全市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经济逐步向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7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种植业77.3亿元,下降3.1%;林业2.7亿元,增长18.8%;牧业69.0亿元,增长6.8%;渔业22.2亿元,增长14%。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6.8%以上,份额比上年同期提高近2.7个百分点。

    主要种植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36.5万吨,下降5%;棉花总产量8.2万吨,下降9.3%;油菜籽总产量28.1万吨,下降23.0%;麻类总产量2.7万吨,增长10.7%;水果总产量60.5万吨,下降16.5%,其中:柑桔总产量24.1万吨,下降10.7%;果用瓜总产量33.2万吨,蔬菜总产量154.9万吨,增长12.9%。

    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及牲畜头数来势较好。肉类总产量54.9万吨,增长6.8%,其中:猪肉33.3万吨,增长4.7%。牲猪出栏头数489.5万头,增长6.2%;水产品总量26.0万吨,增长6.9%,牛出栏17.7万头,增长10.7%;羊出栏201.6万只,增长18.4%;家禽出笼10553.5万羽,增长7.9%;禽蛋30.3万吨,增长7.0%。

    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28.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林业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人工造林5.3千公顷,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92.86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94千公顷。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农业机械总台数达29.8万台。农村用电61938.7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5%,化肥施用实物量107.3万吨,下降0.15%。农村水利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年水利建设投入工日6607万个,完成土石方6598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坚持走工业兴市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坚持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生产速度、继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00.6亿元。其中限额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81.8亿元,增长15.4%。在限额口径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实现94.6亿元,增长11.4%;集体工业实现20.2亿元,增长7.9%;股份制企业实现40.7亿元,增长26.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13.3亿元,增长6.2%。实现销售产值182.8亿元,产销率为100.6%,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税51亿元,增长16.0%,实现利润10.7亿元,增长30.1%。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18.5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减少23.8%。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对经济总量和财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55家,其中超过亿元的23家;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107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6家,过1000万元的11家。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原煤总产量95万吨,增长7.2%;发电量总产量39.4亿度,增长4.5%;纱总产量4.5万吨,增长13.3%;布总产量6290.5万米,增长63.9%;卷烟总产量80.5万箱,增长0.9%;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14.1万吨,增长16.9%;化肥总产量14万吨,增长14.7%。
建筑业生产有所增长。2002年全市注册登记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47500元/人,增长5.3%,房屋施工面积4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70.7亿元,增长28.8%。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0.9亿元,增长22.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9亿元,增长29.5%;房地产开发继续升温,完成投资12.4亿元,增长35.5%。商品房销售量达到70.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8%。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竣工10个,续建18个,新开工12个,5个进入前期准备;重点工程共完成年度投资计划39.2亿元,成为我市投资大幅增长的重要支撑。一批批重点工程项目的上马、建成,一方面使常德仍处全省投资大市之列,一方面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后劲。

    地方技改投资成倍增长。全年地方施工项目119个,同比增长2.5倍,其中本年度新开工项目103个,同比增长4.4倍;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5.6倍,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达到58%,我市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国有改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适时跟进的技改投资氛围正逐步形成。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2亿元,增长71.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1亿元。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等行业。常德卷烟厂联合公房、金健米业粮油深加工、恒安纸业二期工程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创元铝业、阳光乳业、天健药业、洞庭药业GMP改造等新开工项目增多,投入加大。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亿元,增长10.6%。其中市的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2.5%;县的零售额58.9亿元,增长11.5%;县以下零售额50.3亿元,增长8.4%。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2.5亿元,下降9.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5亿元,下降14.9%;非公有制经济120亿元,增长15.5%。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84.2%。

    连锁超市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批零贸易业销售95亿元,餐饮业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3.6%。

    六、对外经济

    外贸工作日趋活跃,据统计,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5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出口4185万美元,增长66.6%,进口3374万美元,增长43.1%。在出口额中,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前景好,当年出口迅猛增长,全年出口额达966.05万美元,同比增长98.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3%上升到23.1%。

    新的出口市场开拓强劲。全市亚洲出口3222万美元,增长51.8%;对欧洲、拉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长。对欧洲出口增长2.4倍、拉美洲出口增长85.6%。

    利用外资明显上升。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6家,总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合同外资额950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4%;新到位外资605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邮电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常德水陆空现代立体交通网已基本形成,交通运输状况有较大改善。全年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完成全社会客运量9252万人、客运周转量392265万人公里,货运量3709万吨、货运周转量376671万吨公里,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邮电通讯能力增强,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亿元。年末本市电话用户达到84.9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达到5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4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65.5%。

    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高,桃花源、花岩溪、柳叶湖、夹山寺、壶瓶山等景区旅游设施得到改善。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全年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增长21%,接待入境旅游者1.3万人次,旅游创汇414万美元。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2.9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其中居民储蓄203.7亿元,比年初增长17.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2.8亿元,比年初增长4.8%;其中短期贷款199.2亿元,比年初增长2.3%;中长期贷款31.2亿元,比年初增长18.3%;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分别增长22%、22%。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达5.96亿元, 财产险收入1.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6亿元,赔付额1.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活动日趋活跃。来常考察、讲学和指导工作的专家、学者增多,德山高新技术工业园顺利开园。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技机构173个,其中独立科技机构34个,企业科技机构83个,民营科技企业56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实施区、县(市)以上科技项目308项,已投产项目创产值9.28亿元,创利税1.58亿元。技术市场活跃,年末技贸机构796个。全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1924个,成交金额1.71亿元。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专利申请量174件,授权量123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展开,社会办学比例扩大。全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348人;普通高中55所,在校学生8.37万人,增长21.1%;职业中学33所,在校学生2.25万人,增长16.4%;初中学校276所,在校学生30.36万人,增长6.5%;普通小学1732所,在校学生41.4万人,增长12.8%。年末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7178人(不含职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各格率98.9%,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1.4%,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71.6%,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46.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扩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全市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发射转播台3座、电视台3座,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有线电视用户30.35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卫生事业机构329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8万人。在血吸虫防治工作中,全年查螺面积159.96平方公里,查出有螺面积127.98平方公里,实际灭螺面积53.58平方公里,治疗血吸虫病人1.46万人,占实有病人总数的40.0%。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进展,全年产检人数4.1万人,占产妇总数96.9%,产妇住院分娩人数3.7万人,占产妇总数的89.7%。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年获一级运动员资格5人,二级运动员资格126人,参加省以上运动会获金牌33.5枚、银牌63枚、铜牌53枚,参加全省第九届运动会,比赛总分第四,金牌第六。98.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短道汽车拉力赛,群众性体育运动生机勃勃,运动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9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247万元。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0593.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9.9亿标立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9.7万吨。烟尘去除量119992吨,二氧化硫去除量36522吨。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115830公顷,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成效,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29万人,占总人口的21.6%,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农业人口469万人,占总人口的78.4%。全年人口出生率8.23‰,人口死亡率5.2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3‰,比上年略有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2341元,增长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元,增长5.4%。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58元,比上年增长5.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5元,增长4.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0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

    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类收养单位148所,床位2255张,收养孤寡幼老1941人。城乡低保对象10.5万人,全年低保额3900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0.6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34万人,增长12.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19.59万人,增长2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8.65万人,增长47%;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6.9万人,增长0.6%。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002

时光轴

RAG14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常德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紧扣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入世,坚持工业兴市,加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11.6%。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27.6%、38.9%、33.5%优化为25.7%、40.0%、34.3%。RAG-ES2024-09-10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6,比去年同期上涨0.6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5,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4.6,比去年同期上涨4.6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有升有降,幅度上升的有食品价格指数10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指数101.6,居住类指数103.2,幅度下降的有衣着价格指数99.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指数89.8,交通和通讯类指数98.8,烟酒及用品类指数97.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96.2。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城镇就业人员50万人,下岗职工累计安置率68.4%。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5.3万人。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2.8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各项改革初见成效。认真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加快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农村经济大户和专业协会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改革突出“两个置换”,彻底转换机制,狠抓项目开发,培植发展后劲的氛围初步形成。RAG-ES2024-09-1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弱势群体突出,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五个百万亩”工程的有力推动,不仅使我市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对全市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经济逐步向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7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种植业77.3亿元,下降3.1%;林业2.7亿元,增长18.8%;牧业69.0亿元,增长6.8%;渔业22.2亿元,增长14%。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6.8%以上,份额比上年同期提高近2.7个百分点。RAG-ES2024-09-10
浏览 6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