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银蛇飞舞去,骏马腾空来。2001年是我国在新世纪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年初制订的“861”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据测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3843万元(现价,下同),比上年(2000年不变价,下同)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182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9089万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2572万元,增长10.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29.4:34.1:36.5。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县委、县政府围绕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点,减轻农民负担为落脚点,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了农林牧渔业的平稳发展。200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016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农业产值307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林业产值7405万元,比上年下降7.5%,牧业产值25180万元。增长3.8%,渔业产值677万元,增长9.5%。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60418吨,比上年增长0.53%。油料2460吨,增长9.6%,水果44646吨,增长7.7倍,瓜果35046吨,增长14.9%。
林业生产在全面消灭塃山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现有林业的低改与抚育,确保了林业生态效益的良性发展,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8000亩,完成迹地更新面积14400亩,低改83700亩,幼林抚育49500亩,成林抚育10500亩。退耕还林12600亩。
畜牧业生产在大力推行“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下,突出抓好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和草食动物的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4.27万头,家禽出笼92.31万羽,分别增长5.87%、5.98%。发展肉牛养殖及黄牛品改基地5个。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1年,全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推广种植优质稻6.3万亩,超级稻8万亩,农业订单项目186个,订单面积5.5万亩,实现订单金额1.25亿元;深汝果菜基地5千多亩,无公害反季节瓜菜种植6万多亩。
乡镇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2001年,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97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75%;完成增加值50839万元,比上年增长15.81%,实交税金3621万元,增长21.3%,占全县总税收的37%,实现利润2344万元,增长1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05万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不够之处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人力物力投入少,科技含量低;乡镇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品牌意识差。
二、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在调整改革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个体私营工业发展迅猛。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5178万元,同比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个体私营产值占74.8%;增加值11540万元,同比增长55.3%。作为我县骨干行业的水电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全年完成发电量53365万千瓦小时,增长18.8%;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2727万元,同比增长16.3%。
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差,产品竞争能力不够,国有企业效益仍然较差。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83万元,比上年增长56.95%。其中,国有投资15079万元,增长94.29%,集体投资5647万元,增长37.07%。国有投资不但力度加大,而且产业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项目投资24个,共完成投资额26616万元;重点项目得到了保证,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加强。
伴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县建筑行业也迅速崛起。全县完成建筑业产值15460万元,实现增加值6362万元,分别增长54.18%、54.0%;全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87万平方米,其中农村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25平方米,全县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67万平方米,其中农村39.25万平米。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01年,全县交通运输业投资有所增加,路况得到改观。全县标准货运周转量33660万吨公里,完成交通运输业产值17660万元,增长15.0%,实现增加值8916万元,增长11.6%。
邮电通讯业得到进一步迅猛发展。2001年底,我县城乡电话拥有量达31487户,比上年增长14.6%;移动电话用户达8392户;全年邮政业务总量63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514万元(包括移动通讯);中国联通在汝城的成功开通,促进了汝城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的增加,今后几年内电信业仍将蓬勃发展。2001年全县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2314万元,比上年增长42.5%。
五、内外贸易、市场物价
国内市场商品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8万元,增长8.39%,其中:公有经济5555万元,其他经济286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85%、10.0%,其他经济所占份额继续增大,成为市场的主体。
外资外贸: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306万美元,"三来一补"完成130万美元,外贸出口业务1206万美元, ,其中自营出口海关统计143万美元;完成国外劳务输出38人,比上年净增24人。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综合物价指数为102%,上涨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693万元,增长6.33%,提前10天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967万元,增长9.36%,上划中央两税1725万元,下降5.73%;地方税收收入392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9.32%。全年财政支出13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4%,确保了当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金融营运正常,前景不容乐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2640万元,比年初增加14943万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61894万元,增加8693万元,人均储蓄存款1713元,比上年增加 252元。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72402万元,比年初增加14930万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4131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各项保费收入共3847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360万元,人寿险收入1301万元,养老保险收入2186万元。全年各险种给赔付金额为753万元。
七、综治、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卫生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县继去年发生延寿小垣事件后实现社会大局的稳定,全年无群体性纠纷械斗,无集体越级上访,无重大民转刑案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法轮功滋事活动。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地改善,全年刑事和治安发案分别为202起和466起,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3%和8.3%,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6.7%,比去年上升11.3%。
教育事业在规范中稳步发展。2001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31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306所,幼儿园3所(不包括农村),共有在校初中生16414人,小学生41528人,在园幼儿数3151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50人;各类专任教师3034人。普九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4.4%。高考上线率达93.7%。2001年全县共投入15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布局调整在稳妥有序中进行。
科技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039万元,高新产品产值率19.7%,比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7%。年内县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160万元,比上年增长31%,安排科技发展基金300万元,落实科技项目贷款3390万元。引进高级人才28人,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9个,县乡村建立了科技示范网络。
卫生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8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27张,卫生技术人数829人,农村村级医疗网点32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370人,民办非企业卫生网点也朝有序健康发展,卫生宣传与疾病防治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转播站17座,卫星地球接收站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5700户,电视覆盖率达82.2%,广播覆盖率达69.8%。年内有线电视增频顺利完成,广播电视的宣传报道有声有色,既接收了外来信息,又宣传了汝城,为促进汝城的经济发展起了应有的作用。
八、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有所增加,但速度趋缓。2001年底,全县总人口360752人,增加1176人,其中男性人口188164人,女性人口172588人,男女性别比为109:100;总人口中,农村人口326706人;城镇人口34046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7721人,农业人口323031人;全年出生人口4774人,出生率为14.06‰,死亡人口2300人,死亡率为6.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1‰。多孩控制率为0.68% ,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县。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尤其是在岗职工收入增长加大。2001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平工资8824元,比上年增加1632元,增长22.69%,农民人均纯收入1445元,增加107元,增长8.0%。下岗职工生活费发放率达100%,下岗职工的补偿基本到位,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下岗职工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继续加大,年末离开单位职工总人数2927人(不包括内退),其中国有下岗职工497人。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年生活费1239元,比上年增加112元,农村新建住宅面积39.25万平方米,城镇新建住宅面积2.40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在逐步走向合理和完善,社保、医保面进一步扩大。农村也相应启动了养老保险制度,五保对象基本生活有保障。
环境保护做了很多工作,逐步走向正轨。2001年,全县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9.6%,废气处理率为8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8%。环保观念虽然树立,但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银蛇飞舞去,骏马腾空来。2001年是我国在新世纪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年初制订的“861”工作目标全面完成。据测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3843万元(现价,下同),比上年(2000年不变价,下同)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182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49089万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2572万元,增长10.3%.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29.4:34.1:36.5。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县委、县政府围绕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点,减轻农民负担为落脚点,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了农林牧渔业的平稳发展。200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016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农业产值307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林业产值7405万元,比上年下降7.5%,牧业产值25180万元。增长3.8%,渔业产值677万元,增长9.5%。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60418吨,比上年增长0.53%。油料2460吨,增长9.6%,水果44646吨,增长7.7倍,瓜果35046吨,增长14.9%。 | RAG-ES | 2024-09-11 |
林业生产在全面消灭塃山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现有林业的低改与抚育,确保了林业生态效益的良性发展,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8000亩,完成迹地更新面积14400亩,低改83700亩,幼林抚育49500亩,成林抚育10500亩。退耕还林12600亩。畜牧业生产在大力推行“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下,突出抓好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和草食动物的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4.27万头,家禽出笼92.31万羽,分别增长5.87%、5.98%。发展肉牛养殖及黄牛品改基地5个。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1年,全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推广种植优质稻6.3万亩,超级稻8万亩,农业订单项目186个,订单面积5.5万亩,实现订单金额1.25亿元;深汝果菜基地5千多亩,无公害反季节瓜菜种植6万多亩。乡镇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2001年,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97124万元,比上年增长18.75%;完成增加值50839万元,比上年增长15.81%,实交税金3621万元,增长21.3%,占全县总税收的37%,实现利润2344万元,增长1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05万元。 | RAG-ES | 2024-09-11 |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不够之处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非常突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人力物力投入少,科技含量低;乡镇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品牌意识差。二、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在调整改革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个体私营工业发展迅猛。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5178万元,同比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个体私营产值占74.8%;增加值11540万元,同比增长55.3%。作为我县骨干行业的水电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全年完成发电量53365万千瓦小时,增长18.8%;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2727万元,同比增长16.3%。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差,产品竞争能力不够,国有企业效益仍然较差。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83万元,比上年增长56.95%。其中,国有投资15079万元,增长94.29%,集体投资5647万元,增长37.07%。国有投资不但力度加大,而且产业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项目投资24个,共完成投资额26616万元;重点项目得到了保证,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加强。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