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发展协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为408.85亿元,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快2.8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7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50亿元,增长15.6%。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2.8%、14%和14.8%,且波动幅度较小。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809元,增长14.6%。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5:30.4:43.1改善为26.0:32.1:41.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市GDP总量发展情况(亿元)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6%,推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27.8%,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11家,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64亿元。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30亿元,实现增加值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5%。全市有市级龙头企业132个。和平水产、锦大特种水产、口口香米业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益华水产、克明面业、辣妹子公司已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07年城镇化率37.52%,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呈较快上涨趋势。2007年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幅度较大。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4.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9%,交通和通信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3.8%,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3%,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5%。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我市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降耗的主要目标,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成了节能降耗年度目标,每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3.2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63%。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全年发生生产事故626次,比上年下降25.2%;造成死亡170人,下降17%;重伤546人,下降28.8%;直接经济损失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8%。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1.53次,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49人。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7%;上划中央"两税"6.63亿元,增长25.6%;上划所得税3.58亿元,增长66.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8.15亿元,增长29%。
近年来我市财政总收入总量增长情况(亿元)
为民办8件实事全面完成。全市完成县到乡镇公路106公里,完成投资5636万元,分别为目标任务的213.5%和225.4%;完成通畅工程1867公里,完成投资40867万元,新增通畅行政村476个,分别为目标任务的196.5%、172%和150%;完成通达工程311.7公里,完成投资4779万元,分别为计划的100%和149.3%。全市新增通电话自然村40个,为目标任务的133%;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化工程达100%;解决了33482名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员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完成了312家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建设,为目标任务的104%。全市投入廉租房建设资金2158万元,完成建筑面积28379平方米,占目标任务的118.2%,500户低收入无房户入住廉租房;全市新建沼气池15718口,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财政支出压力增加,县乡财政比较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9.38千公顷,增长1.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23.29千公顷,增长1.5%。油料种植面积82.88千公顷,减少5.8%。棉花种植面积25.66千公顷,增长25.1%。蔬菜种植面积59.76千公顷,增长14.0%。粮食总产量223.92万吨,增长3.4%,其中稻谷产量204.68万吨,增长3.2%。全年出栏肉猪422.14万头,增长4.9%;出笼家禽2298.5万羽,增长9.5%;水产品产量25.53万吨,增长11.1%。
2007年益阳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市粮食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20.3%,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油料占总产值的比重为2.3%,下降0.1个百分点;棉花所占比重为3.4%,下降0.2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11.1%,上升0.7个百分点。全市生猪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25.7%,提高4.4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7.4%,上升0.9个百分点。
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纯林产值达9.0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涉林产业总产值60.4亿元,占全市总产出的6.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2.36亿元。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52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0.13万千瓦。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115个示范村投入建设资金1.21亿元,硬化道路140公里,整修渠道379公里,新建、维修机埠368个,新建、维修村级卫生室82个、村级图书室57个、村级敬老院12所、村级远程教育点86个。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向138个扶贫重点村投入扶贫资金0.7亿元,帮助1.6万贫困人口越过低收入线。我市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学生学杂费免除率春、秋两季均达到100%。完成了省下达的7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所有区县(市)已经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277.2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参合率为77.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竣工1769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9处,分散供水工程1690处,解决了10.32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13.63亿元,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1家,完成增加值88.23亿元,增长29.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2.92亿元,增长31.4%;重工业增加值55.31亿元,增长28.4 %。重点产业不断壮大。九大重点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3.8%。全市园区(国家及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家,比上年增加55家,实现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54.2%。全市新产品产值14.31亿元,增长103.0%。
2007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骨干企业明显增加。一批新建企业建成投产,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全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益阳电业局、纳爱斯、科力远、益阳火电厂、沅江纸业、橡胶塑料机械、金利丰、资江电子、柘溪水电站、惠同新材料、益华水产、金沙钢铁、克明面业、双龙橡塑等60家,比上年增加18家,这些重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种主要产品产量七增三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人造板58.38万立方米,增长111.5%;原煤22.0 万吨,增长103.8%;钢材15.16万吨,增长88.3%;大米51.02万吨,增长 70.9%;纱5.96万吨,增长29.1%;水泥502.08 万吨,增长23.1%;精制茶1.87万吨,增长6%;十种有色金属3.39万吨,下降0.7%;发电量54.16亿千瓦时,下降15.9%;机制纸及纸板26.94万吨,下降20.4%。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8.12亿元,增长68.3%;实现利税15.25亿元,增长26.8 %;亏损面为5.2 %,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84.85%,比上年提高35.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竹木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10大行业新增利润1.4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65.2%。
2007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单位:亿元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08家,完成产值4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2.6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7.97亿元,其它产值21.8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3.8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10.76万元,比上年增长2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持续高位增长。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近几年来的持续高增长态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9.68亿元,比上年增长49.1%。
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70.4%,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6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4%。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3%,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两基"投资继续加强。全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9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6.2%。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96亿元,比上年增长57.9%;基础产业完成投资33.1亿元,比上年增长53.2%。"两基"投资中:电力、燃气、水等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41.81亿元,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7.64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5.97亿元,机械行业完成投资13.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3%、46.4%、1.8倍和82.4%。
房地产市场持续旺盛。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86.1%。施工面积3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2%;竣工面积147.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9%;商品房实现销售143.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8%;商品房销售额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05亿元,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5%,增幅创近十年以来的新高。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9.66亿元,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4.39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4.64亿元,增长17.32%;住宿餐饮业16.99亿元,增长16.6%;其他行业2.42亿元,增长10.9%。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18.91亿元,增长15.8%,占贸易业的比重为14%。
2007年益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再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720万美元,增长25.2%。其中出口16704万美元,增长67.5%;进口6016万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9823万美元,增长22.8%,占进出口总额的87.3%;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858万美元,增长42.9%,占进出口总额的12.6%。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1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998万美元,增长45.2%。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28.38亿元,增长25.0%,接待国内旅游者459.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6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17.03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4.24亿吨公里,增长12%;旅客周转量33.47亿人公里,增长18.6%。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2.63亿元,增长11.2%;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8.28万户,比上年减少5.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2.58万户,净增42.35万户。平均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1683部,拥有移动电话2635部。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1.25亿元,比年初增长15.3%,比年初增加45.1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2.66亿元,增长13.2%,比年初增加22.4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1.19亿元,新增2.49亿元。工业贷款余额62.23亿元,新增10.9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4家,各项保费收入11.70亿元,增长31%。其中:寿险8.71亿元,增长23.4%;产险2.99亿元,增长59.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市确立了"科教兴益"的战略思想,科技部门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开展了"科技五下乡"、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达20万人。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员20人,引进推广新技术19项,新品种20个,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全市专利申请达240项。6个区、县(市)均成立了知识产权局,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开始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我市现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4个博士点。沅江市苎麻产业深度开发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工程。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市有高等学校4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1178所,其中:普通高中50所、中等职业学校49所、初中210所、小学829所、幼儿园155个、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中小学生575029人,其中:普通高中生9696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5364人、初中生133096人、小学生237036人、入园儿童52131人、特校学生442人。安化县二中挂牌为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全面启动"名师工程"、"学历提升工程"、"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评选出益阳首届名校长、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共76人;为368825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杂费;免费为107964人提供教科书,免费率27%,资助贫困学生12400余人;维修改造学校180所,消除危房面积182654平方米,维修改造面积195008平方米,维修寄宿制学校37所,维修改造面积40376平方米;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全部完成,新建电子监控考室481个,全市高考电子监控率达100%;全市34515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为63.17%,高出全省8.32个百分点,录取飞行员33人,再次蝉联全省第一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市、县两级送戏下乡演出285场,送电影下乡1151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南县的音乐作品《马桑树下》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赫山区的石印文书法作品入选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市老龄委选派的节目《潇湘花鼓》参加全国中老年文艺调演,荣获金奖;在全省少儿读书竞赛活动中,我市有6名选手荣获"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竞赛一等奖。成功编写了《益阳历史文化丛书》三本专辑,其中《国际义人 何凤山》一书已正式出版发行,集益阳文化遗产之大成的《厚土藏珍》、《银城遗韵》两本丛书也即将付印。出土了以"唐素三彩"瓷器为代表的一批稀世文物100余件。何凤山博士纪念墓地竣工,赴海外征集何凤山博士"生命签证"文物史料600多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立波故居的修复工作全面启动。开展了我市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3项。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得到加强。现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家,建制乡镇卫生院85家,全市共有乡镇防保专干161人,乡村医生3064人,健全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覆盖了全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成立了益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设置了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已搭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益阳医专教学工作在新校区正常开展。
体育事业有新成果。成功举办了"迎奥五环潇湘行"系列活动和市第九届大众运动会。在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上,我市女子举重运动员周文玉获得63公斤级金牌,实现了运动项目的新突破。在全省青少年常年比赛中夺得金牌33枚。市羽毛球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据测算,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5.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97‰,死亡率6.45‰,自然增长率4.52‰。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17.4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造纸企业、涉锑企业、非法炼钒企业、苎麻脱胶企业和水泥生产企业等"五大"行业的污染整治工作,环保事业呈现可喜变化。全市155家造纸企业关闭了95家制浆企业和27家再生纸企业,整合了23家再生纸企业,洞庭湖水质明显改善。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资江流域益阳段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决议》,全市2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得到法制保障,资江益阳段污染控制由人治转变为法治。市政府制定了《益阳市涉锑企业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对全市58家涉锑企业取缔关闭6家、停产整治22家和限期治理30家;关闭非法炼钒企业21家;关闭年产2.2万吨以下的小水泥厂15家,督促其余31家规模生产企业配套静电除尘器等环保设施。全市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5亿元,建成大小环保设施32台(套),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000万吨,新增废气处理能力31亿立方米,综合利用固体废物15万吨,主要污染排放总量首次实现从增长到下降。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7920元,增长18.28%。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2709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30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765户。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享受城市低保补助的人数达9.61万人,5.80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城乡低保资金100%按规定拨付发放到位。年内改扩建17所乡镇敬老院和21所村级"五保之家",新增入住对象1072人。全市发行社会福利彩票4991万元,比上年增长18%。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7元,比上年增加1624元,增长17.7%,实际增长11.9%。人均消费支出8249元,同比增加1264元,实际增长12.3%。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7579元,增加1041元;经营净收入1237元,增加238元;财产性收入98元,增加3元;转移性收入2253元,增加332元。八大消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8.2%,衣着支出增长19.7%,居住支出增长10.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3.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0%,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1.2%,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4.9%。恩格尔系数为40.5%。
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13元,增长16.1%,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77元,增长19.4%;家庭经营收入2143元,增长12.8%。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85元,比上年增长12.3%,八大类消费中:吃、穿、住、用、交通通讯支出增加,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有所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1台,洗衣机55台,电冰箱21台,摩托车40台,移动电话91台,分别比上年增加7台、7台、8台、4台和22台。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7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9.3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9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发展协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为408.85亿元,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快2.8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1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7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50亿元,增长15.6%。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2.8%、14%和14.8%,且波动幅度较小。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809元,增长14.6%。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5:30.4:43.1改善为26.0:32.1:41.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近年来我市GDP总量发展情况(亿元)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6%,推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27.8%,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11家,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64亿元。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30亿元,实现增加值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5%。全市有市级龙头企业132个。和平水产、锦大特种水产、口口香米业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益华水产、克明面业、辣妹子公司已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07年城镇化率37.52%,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市场物价呈较快上涨趋势。2007年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幅度较大。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4.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9%,交通和通信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3.8%,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3%,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5%。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我市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降耗的主要目标,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成了节能降耗年度目标,每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3.2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63%。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全年发生生产事故626次,比上年下降25.2%;造成死亡170人,下降17%;重伤546人,下降28.8%;直接经济损失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8%。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1.53次,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0.49人。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