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家大厂的事儿
上周有个热搜在一天之内直接把两家大厂的股价干掉了 10% 以上,其中有些事儿想跟你们聊聊。
这两家大厂分别是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他们目前都已经在港交所上市。
这则热搜是关于国家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不让网上卖药了。
要知道,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可都是线上药品零售。
这个消息一出,一下就引发了各路人马的猜想和惶恐,同时也直接作用在股市上。
收盘当天,两家都大跌。
不过,没过两天,跌去的部分又收回了失地,很多吃瓜群众也是虚惊一场。
那么,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首先,这个意见稿并不是刚刚发布的,而是早在今年 5 月份就发布了相关条文。至于这次的热搜,完全是被媒体带了节奏。
大家不知道的时候,一切安好。现在被广播出来了,大家就都不淡定了。
其次,这个意见稿的每一个字都值得斟酌。
在「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这句话中,「拟禁止」和「直接参与」是最耐人寻味的,既没有限定边界,也没有把话说死。
这就说明,这个规定暂时不会影响这两个平台正常业务的开展。至于今后怎样,依旧是个未知数。
在我的印象中,互联网医疗业务始终是一波三折。
自从我 2014 年涉足互联网医疗产品以来,各种新规和意见稿已经出了很多。确实有一些新规已经把相关业务和公司干掉了,比如在线加号服务。但是,绝大多数还是活了下来。
其中,活得比较好的就是医药电商了。
换句话说,医药电商是目前为数不多具备盈利能力的互联网医疗产品。
业内有个打趣的说法,不管你做什么类型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人家都会问你卖什么药。
这句话没错,因为卖药已经成了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业务的商业模式。
做问诊业务的会卖药、做患者社区的会卖药、做医疗服务的会卖药,这既是成熟的业务,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对互联网医疗产品了解的读者知道,这个行业一直存在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我们国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出现供需严重倒挂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了专家看小病、基层医院没人去的尴尬。
第二,想要医疗服务好、又想医疗价格低、同时又想随时能触达,这本身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在这个逻辑里,直接受第一点的因素制约。
第三,医疗服务是高度非标产品,加上不可能三角的存在,所以觉得多数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不赚钱。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标品去谋求盈利。
这个标品,就是药品。
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药品具备流量优势和渠道优势,说白了,就是价格可以更便宜且卖得可以更多。
相比于传统的连锁药店或者院内渠道,在网上买药除了方便之外,用户价值最突出的点就是便宜。
所以,对于一些常备药或者慢性用药,如今很多人都会首选网购。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整体业务中,药品零售对营收的贡献占比都超过八成以上,同时也是利润中心。
虽然这两家大厂都有在做一些其他的医疗业务,但始终都是边边角角。
故事可以说得很大,但依旧抵不过卖药的事实。
在医药电商的业务模式中,有 B2B、B2C、O2O 三种,所涉及的业务角色包括药厂、医药公司、零售终端和用户。
B2B 做的是药品批发采购生意,B2C 做的是终端零售生意,O2O 做的是即时配送生意。
而像京东大药房和阿里健康大药房则都属于自营 B2C 模式,有自己的仓储、物流、销售和客服以及售后团队。
至于为什么要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我觉得大概率还是因为药品安全、违规用药、市场秩序这三个原因。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意见稿最终落地的可能性不大,它能起到的是督促监督作用,目的是想让这些平台加强自查自纠,有敲黑板的意思。
因为疫情的原因,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至少被加速了 5 年的时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黑天鹅事件,估计这个行业的发展依旧缓慢。
2014 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到如今 8 年时间,互联网医疗始终还在探索的过程中。
水太深、体制太厚、既得利益者太多。要改变,还须努力。
但愿终归有一天,我们都能获得优质、稳定、价格合适的医疗服务。
················· 唐韧出品 ·················
上周五说了一份在我看来不合格的 PRD 长什么样,于是有读者问,那什么样的 PRD 才算合格。
我想了想,决定之后在星球里找机会弄一个 PRD 模板给星球同学参考。
如果你还不在星球,可以扫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