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2022年,在疫情防控多阶段举措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四城”要求、“五区”目标,全力建设“首位城区”,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稳进提质组合拳,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全区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生产需求逐步改善,创新动能蓄势待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保障多措并举,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07.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亿元、313.65亿元、991.65亿元,分别增长5.4%、1.4%、2.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0.2∶24.0∶7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0984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6331美元),增长1.4%。
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1263.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0.2∶24.2∶75.6。
202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8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3万人。从性别上看,男性39.14万人,女性为41.1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8%和51.2%。据2022年全市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119.16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城镇化率为90.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4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0.55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8%。其中,居住类、食品烟酒类、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分别上涨0.8%、1.9%、1.3%、1.0%、5.3%、1.4%、1.4%,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0%。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90万元/人,比上年下降1.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75.54亿元,增长2.2%。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7.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7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9%。其中,税收收入26.2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3.4%。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09亿元,增长8.1%。其中,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41.4%、15.2%、26.9%和11.7%。民生支出66.63亿元,增长9.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8.3%。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6%,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2%、88.9%、7.1%、5.8%和4.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975亩,增长5.0%;粮食总产量15188.7吨,增长0.1%。在经济作物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8276亩,增长3.7%,产量35805吨,增长3.7%;油料播种面积2523亩,下降16.0%;瓜果类播种面积1337亩,下降4.4%。淡水产品产量1147吨,增长0.2%。其中,鱼类产量881吨,下降2.2%;虾蟹类产量196吨,增长12.0%。生猪出栏21603头,活家禽出栏641.10万只,肉类产量8105吨。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年落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16个。新建3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6个,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个,省级星级农村公厕4座,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村公厕1座,美丽庭院4770户。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8个,覆盖率达100%。巩固脱贫攻坚,农村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参保率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7.97亿元,下降2.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5.22亿元,下降1.7%,重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下降5.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9.88亿元,增长1.9%,全年出口交货值65.16亿元,增长21.7%。行业增长面有所缩减,在规上工业26个大类行业中,有1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2.4%、6.7%、24.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6.9%、28.8%、2.2%。健康制造业、时尚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5.1%、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6.8%。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0.2%,新产品产值率38.0%。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4.76亿元,增长3.5%。年末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16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8.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2%。全区民间投资增长22.3%,其中民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下降20.5%。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交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42.5%、73.6%、11.6%。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7%。房屋施工面积137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77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4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7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90亿元,增长2.2%;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86.55亿元,增长5.3%。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日常消费类商品需求稳定,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和中西药品类等商品分别增长16.5%、34.4%、39.9%和10.2%。汽车类零售额4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23.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03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22.64万人次,实现收入72.88亿元。接待海外游客0.47万人次,实现海外创汇217.93万美元。全区现有旅行社151家(含分社),比上年减少5家;星级饭店12家,比上年减少1家,饭店客房出租率59.07%,较上年降低3.63个百分点,其中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56.9%,较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577.34亿元,增长21.9%。其中进口总额18.59亿元,下降7.5%;出口总额558.75亿元,增长23.2%。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等主要出口地区出口额分别增长0.4%、8.4%、31.2%,其中对美出口额增长34.0%。按出口企业类型分,外贸流通企业出口额481.40亿元,增长22.8%,自营生产企业出口额63.98亿元,增长24.2%,三资企业出口额1.02亿元,下降4.3%。
全年全区新增外资企业24个,实际使用外资75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7514万美元,占比达100%。
七、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三区合计)9775亿元,增长13.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三区合计)9591亿元,增长14.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三区合计)8709亿元,增长11.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三区合计)8630亿元,增长11.1%。
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家,报会企业1家,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累计新三板挂牌13家,新增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家,累计169家;新增股份制企业41家,累计310家。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小学44所(含86个校区),招生1.17万人,在校生7.10万人,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9.33平方米。共有初中23所,招生0.96万人,在校生2.73万人,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23平方米。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0.04万人,在校生0.11万人。义务段入学率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为99.2%。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6637人,中等职业中学专任教师96人。全区共有幼儿园89所( 137个园区),在园幼儿3.07万人,幼儿入园率99.8%。新创成省一级幼儿园3所、省二级幼儿园9所、省预二级幼儿园6所,等级幼儿园比例98.5%,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99.7%。
年末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1家;研发中心152家,其中省级47家,市级68家,区级37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156个、孵化器毕业企业数29个;各类市级及以上科技孵化机构3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7家;集聚各类企业及团队超600家,孵化面积超30万平方米。其中浙江工贸学院众创空间、创客梦工厂、温州市田园星创天地、九山创客广场、智创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9家,新增各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9家,全区规上企业设置研发机构数达330家。全年专利总授权量52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98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文化站1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城市书房24家,百姓书屋2家,文化驿站39家,文化礼堂147家。公共图书馆藏书633千册,比上年增加60千册。全年院线电影放映23.7万场次,观众118万人次;全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604场次,观众11.16万人次。开展文化走亲11场,送戏下乡158场、送展览讲座480场、线上线下受惠人数达300多万人次。年末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0个,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5项、市级70项、区级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4家,其中市级19家,区级34家。非遗体验基地27家,其中市级9家,区级27家;非遗创艺坊8家。年末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1名,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7人、市级63人、区级121人;全年培养非遗专项志愿者200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810场。在社区巡演36场,华盖词场曲艺展演119场,文化走亲2场,主题展览2场。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23家,其中医院21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村卫生室52家,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365家,门诊部128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90张,增长21.37%;卫生技术人员4672人,增长2.8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16人,注册护士1840人,分别增长1.84%和4.31%。全年医院年诊疗59.30万人次。法定传染病发病率1289.67/10万,孕产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3‰,婴儿死亡率1.16‰。
全区共有体育场地面积316.90万平方米,各类公共体育场所2528个。2023年完成省市区基层场地设施建设及民生实事项目共35项。其中新增百姓健身房6个,其中新增一类百姓健身房4个、新建登山健身步道2条,合计5公里、新建多功能球场1片、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新建足球2片,体育设施进公园3个,标准篮球场和半篮共8个,新增健身苑点8处,其他维修提升4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626名,完成国民体质监测样本3822人,国民体质合格率为94.55%,开展国家锻炼标准测试240人。全年共组织近150场赛事,参与人员达46533余人次。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03元,名义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666元和46176元,分别增长4.6%和7.7%,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2.8%和5.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77,比上年缩小0.05。
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379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59054元和34914元,分别增长6.7%和8.3%,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4.8%和6.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7%和32.9%。年末全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5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7.58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63.2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57.7辆。
全区设镇2个、街道12个。社区91个、行政村80个,全区土地面积292.8平方公里。
全年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7.6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0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1.5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29万人。全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为2960.47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315元。
年末全区在册低保对象4814人,其中城镇3649人,农村1165人,低保资金支出4351.79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924.76万元,惠及13.26万人次。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登记单位数累计14家,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700张,累计2739张;新增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累计15个。全年全区共办理结婚登记3687对,离婚登记1210对,补发婚姻登记证764件。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全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为1419.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11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14亿立方米。
全年实际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750亩;新增森林管护任务面积5488亩,完成率102%;完成美丽生态廊道建设424亩,完成率106%,组织建设亚运碳中和林暨开展“我为亚运种棵树”活动,建设亚运碳中和林100亩。森林覆盖率为41.85%(含灌木林)。
全年全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4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3.4%,比上年降低5.8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51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190天。PM2.5年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降低4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省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5%,市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5%。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6分贝,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4.9分贝。经初步核算,2022年鹿城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较2020年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40吨、5吨、430吨和270吨。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下降6.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3%。其中,八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下降6.3%,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5.8%。
全区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起、下降11.1%,死亡7人、下降22.2%。其中,道路运输领域共发生事故3起、死亡3人;水上交通领域共发生事故0起、失踪0人,同比净减;工矿商贸领域发生事故1起、下降66.7%,死亡1人、下降50.0%。
注:
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货物进出口等数据为海关统计口径。
4.实际利用外资为市级统计口径。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2年,在疫情防控多阶段举措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四城”要求、“五区”目标,全力建设“首位城区”,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稳进提质组合拳,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全区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生产需求逐步改善,创新动能蓄势待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保障多措并举,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 RAG-ES | 2024-10-24 |
一、综合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07.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亿元、313.65亿元、991.65亿元,分别增长5.4%、1.4%、2.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0.2∶24.0∶7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0984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6331美元),增长1.4%。 | RAG-ES | 2024-10-24 |
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1263.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0.2∶24.2∶75.6。202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8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3万人。从性别上看,男性39.14万人,女性为41.1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8%和51.2%。据2022年全市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119.16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21万人,城镇化率为90.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