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山摩崖造像

玉蟾山摩崖造像

共 165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9

历史沿革

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泸县县城东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大多凿刻于明代永乐至天启年间,少数雕刻于清代。

主要景点

千手观音,是玉蟾山石刻的封面、第一个“迎接”登山客的造像;也是玉蟾山摩崖造像群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尊。这尊石像通高5.6米,横宽3.5米。细看观音,其线条流畅细腻,表情含蓄慈祥,更有11只头和还有36只手臂,身后凿有千手,众手执法器,并且千手上有眼,好似“孔雀开屏”。而千手上有眼,有着“法力无边,慧眼无穷”的意味。
千手观音
关于千手观音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女儿,有一年,妙庄王得了一种怪病,需要用手和眼作为药材才能治好,妙庄王很爱其黎民百姓,不忍心伤其身体。所以三女儿就决定将自己的一手一眼献出救好父亲,这一行动感动了上苍,上天决定赐予她千手千眼,让她有更多机会普度众生。
九龙浴太子图
千手观音造像之下,是堪称“玉蟾石刻之瑰宝”的“九龙浴太子图”。这龛石刻高1米,宽0.6米,雕刻十分精细。定睛一看,你便会发现,肌肤圆润的太子周围,九条龙均为镂空雕刻。玉蟾山风景区讲解员介绍,每当大雨天的时候,山崖上的水则会顺着崖壁流进石窟上方的一个水槽,水槽里的水装满之后,就会溢出来,流过龙的尾巴,经过龙的身子,从龙的嘴巴里吐出来,出现“九龙浴太子”的情景。
再拾级而上,穿过一处甬道,可见一幅“十八罗汉飘海图”,与中国明清时期其他正襟危坐的罗汉造像不同,这幅石刻上,工匠在冰冷的石头上,雕出密集而有序的线条,绘就翻滚的波涛,神态各异的罗汉乘着龟、虎、麒麟等坐骑,前呼后应,谈笑风生,安然自若,场面异常热闹。
十八罗汉漂海图
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将玉蟾山上古建筑毁于一旦,如今其幸存的400 余尊石窟石刻依然吸引着现代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是玉蟾山颇为热闹的日子,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来朝拜千手观音造像,祈求平安顺遂。
明朝石刻遍布全山
佛像造像不再是异域面孔
据资料记载,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落,石窟艺术进入四川,川渝多数石窟造像都开凿于唐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中国石窟艺术陷入沉寂。到了明代,明人往往致力于对前朝石窟加以修复,少见大规模石窟开凿。
玉蟾山明朝石窟石刻遍布全山,在唐、宋、元、清石刻居多,明朝石刻断层的情况下,在此发现这么多的明朝时刻,实属罕见。
千手观音
玉蟾山缘何出现这么多明朝的石窟石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给出答案。
泸县地处云、贵、川三省要冲,扼守在由蜀入滇的咽喉之地,又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古时的石窟中心往往选择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建,比如丝路上的云冈、龙门石窟。
同时,大足石刻在明代虽已衰落,却仍以巨大的影响力辐射着整个西南,毗邻大足的泸县自然深受影响,比如“释迦说法图”、“九龙浴太子图”都能在大足找到原型。
讲经说法图
此外,自宋代以来,泸县境内活跃着一批石雕工匠,宋代的石室墓,明代石窟,明清时期的古龙桥都是他们的杰作,石刻艺术在这里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玉蟾山石窟造像在佛像的造型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它们不再是北方石窟中的异域面孔,看起来更像是南方人。在造像像式上、在造像雕刻中并非一味注重对经典的严格遵守,重义而不重形,相反,民间化、生活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可以说,玉蟾山石窟石刻既学习有藏传佛像的风格,又沿袭了汉传造像风格,是汉藏造像文化传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果。

文物价值

玉蟾山摩崖造像,是佛教文化从西北、中原往西南延伸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研究川南乃至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

保护措施

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玉蟾山摩崖造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玉蟾山摩崖造像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