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益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益阳,全市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36.19亿元,增长12%,比上年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6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102.2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4.83亿元,增长12.3%。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1.8%、12%和11.8%,且波动幅度较小。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088元,增长11.7%。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1∶28.6∶43.3改善为26.5∶30.4∶43.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9%,推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26.1%,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8.75亿元,增长24.9%。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茶果五大产业链基地面积突破1000万亩,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4个。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3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8%,交通和通信上涨1.2%;居住价格上涨8.6%,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6%,水、电、燃料价格上涨12.6%。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了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1.59亿元,增长25.5%;上划中央“两税”5.28亿元,增长26.1%;上划所得税2.15亿元,增长18.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5.08亿元,增长45%。
省市18件实事全面完成。茅草街大桥完工通车;完成县到乡镇砼路面改造61公里,乡镇到村砼路面改造1368公里;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98所;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26618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竣工面积3100平方米;完成了中心城区10条小街小巷建设任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完成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难度较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财政支出压力增加,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3.35千公顷,增长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18.62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87.98千公顷,增长14.6%。棉花种植面积20.52千公顷,增长13.1%。蔬菜种植面积52.44千公顷,增长9.9%。粮食总产量216.48万吨,增长5.8%,其中稻谷产量198.35万吨,增长5.8%。全年出栏肉猪387.11万头,增长2.6%;出笼家禽2100万羽,增长6.3%;水产品产量22.99万吨,增长5.5%。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市粮食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23.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油料占总产值的比重为2.4%,提高0.3个百分点;棉花、蔬菜所占比重分别为3.6%和10.4%,分别上升1.1个和1.3个百分点。全市生猪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21.3%,下降1.9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6.5%,上升0.2个百分点。
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全面启动。全市纯林产值达7.5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涉林产值达到49.1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比重为6.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30869万元。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5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6.13万千瓦。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示范村工程全面启动,69个示范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建设饮水解困工程11处,帮助1.95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万口;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7公里,完成通畅工程里程1146.1公里,新增通畅行政村532个;完成通达工程建设里程102.5公里,新增通达村数27个;新增通电话的行政村6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87.7亿元,增长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1家,完成增加值60.5亿元,增长 25.9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5.41亿元,增长24.6 %;重工业增加值 35.09亿元,增长26.8 %。重点产业不断壮大。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38.18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0.4%。全市园区(国家及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比上年增加32家,实现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29.7%。全市新产品产值 7.02亿元,增长84.3%。
骨干企业明显增加。一批新建企业建成投产,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全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益阳电业局、纳爱斯、益阳火电厂、科力远、沅江纸业、柘溪水电站、橡胶塑料机械、资江电子、金利丰、惠同新材料、湘安钨业、东方水泥、明星麻业、辣妹子食品、德胜纺织等42家,比去年增加16家,这些重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32.6 万吨,增长15.3%;发电量64.42亿千瓦时,增长2.7%;钢材产量8.04万吨,增长304.5%;十种有色金属 3.41 万吨,增长8.3 %;水泥412.55 万吨,增长22.3%;大米26.99万吨,增长 73.7%;纱4.61万吨,增长20.1%; 机制纸及纸板33.75万吨,增长32.5%。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93亿元,增长33%;实现利税12.11亿元,增长 33 %;亏损面为11.3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43.4%,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工业、纺织工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竹木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10大行业新增利润1.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80.4 %.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12家,完成产值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2.94亿元,安装工程产值 0.99亿元,其它产值1.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6.5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88834元,比上年增长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持续高位增长。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名列全省前列,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2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5.9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9.2%。
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1.39亿元,比上年增长64.8%,高出全社会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5%,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投资中,六大优势产业投资44.42亿元,比上年增长70.5%。其中电力行业完成投资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机械制造业完成投资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纺织业完成投资5.09亿元,比上年增长94.6%。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7.95亿元,比上年增长70.2%。其中电力、燃气、水等能源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3.06亿元,市政设施建设6.57亿元,水利建设投资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倍、1.1倍和74%。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8.8%。施工面积21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4.6%;竣工面积89.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8.1%;商品房实现销售80.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9%;商品房空置面积6.8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4.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51亿元,增长14.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增幅创近十年以来的新高。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88亿元,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1.63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4.95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14.38亿元,增长16.2%;其他行业2.18亿元,增长7.8%。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21.7%,占贸易业的比重为12.4%。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再迈新台阶。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152万美元,增长111%。其中出口9974万美元,增长37.5%;进口8178万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6148万美元,增长176.7%,占进出口总额的89%;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000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0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139万美元,增长20%。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600万人次,增长17.6%;国内旅游收入24.7亿元,旅游总收入25亿元,增长25%。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全社会货物周转量66.29亿吨公里,增长10%;旅客周转量28.21亿人公里,增长11.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1.37亿元,增长14.5%;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5.5万户,净增7.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0.23万户,净增17.5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0.5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9.3户/百人。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1亿元,比年初增长20%,全年新增49.4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0.2亿元,增长6.6%,全年新增10.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4.19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5.8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94亿元,增长16%。其中:寿险7.06亿元,增长12.7%;产险1.88亿元,增长30.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年内成功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培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争取省级以上项目41项,其中重点项目11项;目前全市已批复建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家;获得省级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有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技兴贸计划;有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瑞亚纺织“竹纤维与苎麻纤维混纺面料及生产方法”获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年内全市专利申请突破2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8项;继安化列为湖南省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县之后,沅江市又被列入湖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市)。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1254个,其中小学811所、初中223所、普通高中51所、职业高中4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116所、高校5所;在校学生595201人,其中小学230167人、初中158452人、普通高中100606人、职业高中48310人、特殊教育学校331人、幼儿园39924人、大学17411人;益阳卫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升格为益阳医专;积极做好中小学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国家继续为我市107964名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市有117361人免除了学杂费,有11891名特困寄宿生享受了困难生活补助;对133所危房学校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全市消除农村中小学校危房面积达15.3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和维修校舍面积达11.9万平方米;制定并实施《益阳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41个省级奖、4个国家奖,居全省前列;高考录取率为6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空军飞行学员44人,再次名列全省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了新发展。市文化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审委员会,南县“地花鼓”、益阳小郁竹艺、马迹塘故事被评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资阳区花鼓戏剧团排演的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但愿人长久》代表益阳市参加第二届湖南艺术节,获田汉新剧目奖及3个优秀演员奖,第二届湖南艺术节群文口参演参展的广场舞蹈、摄影、美术、书法等作品也获1金9银;由银城花鼓戏剧团排演的禁毒花鼓戏《远山的呐喊》在全省巡回演出150多场,被国家禁毒委和公安部评为2006年度禁毒宣传优秀作品一等奖,银城花鼓戏剧团团长吴孟清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市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暨中心文物库房和历史文物陈列厅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建筑面积5604㎡,总投资1200万元;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我市共有馆藏国家珍贵文物357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5件,国家二级文物285件,国家三级文物3226件,珍贵文物较鉴定前增加近5倍。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卫生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农村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健全了乡(镇)、村两级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控、报告和管理体系, 11月份全市85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通了乡镇疫情网络直报,全市没有发生SARS、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我市桃江县、资阳区、南县(含大通湖)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覆盖农村人口157.42万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17.08万人,平均参合率达74.37%;对全市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
体育事业又有新成果。成功举办了2006年世界杯羽毛球比赛,承办了2006/2007年全国女排联赛八一女排主场比赛;成功举行了第八届大众运动会暨首届职工文化体育艺术节,与韩国南海郡进行了双向体育交流;强化了农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配备了30套全民健身设施;参加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获金牌73.5枚,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五名;在第15届亚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枚。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据测算,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60‰,死亡率6.55‰,自然增长率4.05‰。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16.2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60天左右,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废水中COD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2005年持平,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目标;全市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总面积为21.47万公顷,占全市国地面积的17.3%,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良性循环。全年造林面积1.07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0.6%,提高0.5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稳步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4978 元,增长14.9%。社会保障改革有序推进,2006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21.7万人;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29.60万人,增长13.6%;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1.94万人,增长8%;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8.93万人,增长20.1%;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0.46万人,增长2.6倍。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享受城市低保补助的人数达9.1万人,4.89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年内改扩建20所乡镇敬老院,重点扶建了市中心城区10个社区,全年发行社会福利彩票42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近420万元。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8元,同比增加888元,增长10.8%。人均消费支出6985元,同比增加716元,增长11.4%。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6538元,增加812元;经营净收入999元,增加233元;财产性收入95元,增加24元;转移性收入1903元,减少52元。八大消费呈现“七增一减”的特征。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3.6%,衣着支出增长24.5%,居住支出增长5.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2.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0.9%,交通通信支出增长2.7%,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1.6%。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和食品消费支出的大幅度增加,恩格尔系数上升0.7个百分点,达到40.4%。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68元,增长11.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16元,增长3.2%;家庭经营收入2008元,增长18.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62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92元,比上年增长15.4%,八大类消费中除文教娱乐消费小幅下降外,其余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1%,下降2.5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4台,电话机61台,移动电话机69台。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9.04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6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2006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益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益阳,全市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36.19亿元,增长12%,比上年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6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102.2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4.83亿元,增长12.3%。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1.8%、12%和11.8%,且波动幅度较小。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088元,增长11.7%。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1∶28.6∶43.3改善为26.5∶30.4∶43.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9%,推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为26.1%,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8.75亿元,增长24.9%。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茶果五大产业链基地面积突破1000万亩,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4个。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3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8%,交通和通信上涨1.2%;居住价格上涨8.6%,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6%,水、电、燃料价格上涨12.6%。 | RAG-ES | 2024-09-11 |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了财政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1.59亿元,增长25.5%;上划中央“两税”5.28亿元,增长26.1%;上划所得税2.15亿元,增长18.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5.08亿元,增长45%。 省市18件实事全面完成。茅草街大桥完工通车;完成县到乡镇砼路面改造61公里,乡镇到村砼路面改造1368公里;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98所;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26618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竣工面积3100平方米;完成了中心城区10条小街小巷建设任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完成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难度较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财政支出压力增加,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