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许氏宗祠
共 6006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5-24 11:28
历史沿革
歙县许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前后历时30余年,分三次建成。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敦睦堂”进行大修,由亲自出面主持理柱,许承尧先祖从“敦睦堂”迁到。
歙县许氏宗祠
1984年,由金村村委会主持,做简易补漏维修。
建筑格局
歙县许氏宗祠
许氏宗祠坐西朝东,进深48.7米,面阔13.7米,四进五开间,单层,砖木混合建筑结构,占地面积667.53平方米。许氏宗祠由门廊、门厅、享堂和寝堂以及联系它们前后檐的两侧庞廊共同合围成的三个天井组成,与其他徽州地区一般祠社建筑相比较,多出一门廊,这种平面与立面的布置形式亦不多见,外墙为徽派传统建筑印斗式马头墙。门廊和门厅月梁两端梁眉上弯弧度较大,近乎满月,下设雀替,檐口挑头梁下设斜撑,无斗拱,檐柱间月梁上置梁袱,这种做法正是清代中晚期的形式。享堂梁柱粗硕,大梁绘包袱锦,立柱为梭柱,披麻捉灰,髹漆,月梁两端梁眉上弯较平缓,下用丁头拱,脊蜀柱下端作鹰嘴状,叉手奔浪形,枋贴雕花替木,双步梁上有成对驼峰,月梁间用斗拱琵琶撑托起小梁,小梁上雕有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并饰有彩绘,上接轩檩,这些表现形式和构造为徽州古建筑较典型的明代做法。寝堂已整体毁圮,现只留下了石柱础遗物。
主要建筑
门廊
门廊由内外两部分组成,中间砌有一道隔墙,明间设入祠大门,内外门廊皆为单坡水屋面,外门廊屋脊与中间隔墙墙脊为同一立瓦脊,隔墙在祠内立面墙顶部做清水砖三线拔檐,而内门廊屋脊则收于三线拔檐下。
外门廊进深2.03米,五开间,木构架为两檩一步架,12根立柱分东西横向分布。各檐柱间由月梁连接,月梁梁眉与徽州明代遗构中梁眉的那种平缓的曲线相比较,上弯弧度较大,月梁两端安装有雀替,雀替上雕12生肖图案,月梁上置有梁袱,梁袱上承檐枋。明间和次间的檐柱与脊柱之间由月梁和一直枋相连,梢间则是两道直枋拉结。上一道直枋穿过檐柱并出挑,出挑部分为挑头梁,挑头梁下装有斜撑,枋上置一平盘斗,斗上立一蜀柱,蜀柱顶端二侧装有象鼻,蜀柱上置一方檩,由该檩向西又有一坡水的覆水椽,椽上皆铺有望砖。这样的屋架结构从立面看去是一坡水屋面,而由外门廊内仰视则是人字轩形式。各脊柱间由两道枋连接,上面一道枋又为覆水椽的承椽枋。脑椽与檐椽为一根通椽,檐椽上置飞椽,屋椽上铺有望砖,屋面为青瓦,檐口花边为勾头滴水瓦,出檐1.25米。外门廊明间和次间地面均为花岗岩石板铺地,梢间则是青砖铺地。
歙县许氏宗祠
内门廊主木构架为六根落地立柱,柱顶架一脊檩,柱上设有挑头梁,挑头梁下一斜撑,上挑撩檐杭,一坡水屋面,无飞椽。现状北梢间撩檐枋插入山墙,南面因该部位山墙已坍塌,所以用一临时斜撑支于立柱上,内门廊整体结构用料较小,屋面瓦亦有松散破损情况,地面为花岗岩石板铺地。
前进庑廊
前进庑廊由内门廊梢间屋面向后延伸形成两侧前庑廊,现状前庑廊已全毁,在内门廊梢间立柱和门厅梢间前檐柱上留有原前庑廊结构榫眼,庑廊地面铺有方砖。
前进天井
门廊与门厅以及两侧庑廊合围成前天井,该天井设置的是南、北、西向“U”型排水沟,花岗岩石板阶沿,阶沿石用料规整,天井中间及沟底为石板铺地,门厅前檐阶沿石下有一条较窄花岗岩石板走边。
门厅
门厅主木构架为八檩七步架,五开间并将次间脊柱、前金柱、后上、下金柱向次间做了平移,使该部分的梢间扩大用作厢房,木构架形式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并在前檐步架设置卷棚轩,其余皆为露明架,轩椽及屋椽上铺望砖。
明间和次间前檐四根落地立柱为方柱,并抹角40毫米,其余立柱均为圆柱。前后檐柱除了梢间边贴立柱,其他檐柱都有挑头梁和斜撑,斜撑上雕有卷草龙纹。次间前檐柱上斜撑高度低于前檐其他檐柱上斜撑并且为斜角,与前面所述内门廊两次间立柱上斜撑形制相同,高度一致,而门厅两次间和梢间立柱上也遗留榫眼,位置高度皆与内门廊次间和梢间立柱上榫眼一致,都是原前庑廊的结构遗存,由此也可推断原前庑廊檐口与内门廊檐口水平交圈,而低于门厅前檐。
前后各檐柱间由月梁连接,月梁的梁眉上弯弧度亦较大近乎满月形,月梁上设有梁袱,上承檐枋。明间及两次间的前金柱和后金柱之间也是月梁连接,而两次间后金柱间月梁截面为半圆,月梁两端下为雕有卷草纹的雀替明间两边列前下金柱与后金柱间为抬梁式结构,之间为一大月梁连接即五架梁,五架梁上设两蜀柱即上金蜀柱,上承上金檩,蜀柱下都置有平盘斗,两蜀柱间又设三架月梁,并在此部位穿过蜀柱分别装有一象鼻,三架梁上置一平盘斗,平盘斗上为脊蜀柱,上承脊檩,蜀柱两侧设有象鼻抱梁云,其余柱间穿插都是直枋,次间和梢间纵向列柱间都是穿插式结构。后檐柱与后下金柱间为一穿插枋,该枋穿过檐柱并出挑,出挑部分作挑头梁,挑头梁下设斜撑。门厅屋面为青瓦,檐口有勾头滴水瓦。门厅地面铺地,梢间厢房部分为三合土地面,后檐廊步为方砖铺地,其他空间皆为花岗岩石板铺地。
中进庑廊
门厅两梢间后檐屋面向后延伸至享堂梢间前檐柱形成中庑廊,现状中两侧庑廊亦全毁,门厅梢间后檐柱和享堂梢间前檐柱上留有与庑廊相连接的结构榫眼,庑廊地面亦为方砖铺地,靠山墙部位遗留下两个柱磉石。
中进天井
门厅和享堂以及中进两侧庑廊合围成中天井,开间方向宽8.62米,进深方向为5.05米,排水沟宽400毫米,口字形布局,天井中间为花岗岩石板铺地,由中心向四周以坡面铺设,中间稍稍隆起,四周略高于沟底,天井四周为花岗岩石板阶沿。从阶沿石和铺地石板可以看出中天井用料规整,四边阶沿均为三块石板组成,开间方向石板间断缝位置分别与门厅明间两后檐柱、享堂明间两前檐柱相对进深方向石板断缝分别与两侧庑廊中间两立柱相对,四边相交处作斜角对缝处理
享堂
歙县许氏宗祠
享堂部分是“敦睦堂”中最大单体,为典型的徽州明代建筑结构形式。共34根立柱,其中明间前金柱为包柱形式,两次间前金柱、脊柱、后金柱、后下金柱以及明间后金柱、后下金柱都是梭柱形式,现状中两稍间边贴草脊柱、脊柱、后金柱及后檐6根檐柱全部缺失,所缺失立柱相应位置的柱磉石尚存。
享堂前檐廊步作“人”字轩,檐柱与前金柱间为五架月梁,月梁两端有梁眉,梁眉上弯弧度平缓,且两端下装丁头拱,为典型明代做法;五架月梁上有两个荷叶驼峰,荷叶驼峰施以雕刻,面饰彩漆,驼峰上为卢斗,斗上设重拱,上承金檩;金檩做成月梁形式,底部有雕刻并饰以彩漆,卢斗外侧装有托脚,分别与檐柱和前金柱相连接以固定卢斗及上部结构,两卢斗间为三架梁,三架梁上置一斗三升,拱上为脊檩,脊檩下设替木,替木施以雕刻,拱两侧装有枫拱。
前檐柱除了两梢间边柱,其他檐柱均设有柱头五铺作斗拱,该斗拱出双抄,一耍头,瓜子拱外出麻叶头,壁内慢拱上为柱头枋,慢拱上承罗汉枋,令拱上置撩檐枋。檐柱之间为额月梁,月梁两端有梁眉,梁眉上弯弧度平缓,下设丁头拱,其中两次间月梁上置一补间铺作,明间月梁上为两个补间铺作,明间和次间月梁上补间铺作形制相同,都是五铺作重拱出两抄、一耍头,里转四铺作出单抄并计心上出一琵琶撑,撑上为令拱,不同的是两次间斗拱卢斗下加设了一个莲花座斗,这是因为次间额月梁比明间额月梁小,而月梁底部高度相同,所以次间月梁顶部至檐枋间的距离就大于明间,故加设一莲花座斗,补间铺作壁内慢拱上为柱头枋,慢拱上承罗汉枋,令拱上置撩檐枋,该部分结构与柱头铺作相似。前面所述前檐廊“人”字轩轩金檩做成月梁形式,在两次间轩金檩分两段,明间则分为三段,而明间与次间补间铺作正设于每段轩金檩交接处,由里转琵琶撑上令拱支撑,撑上令拱有四升,顺轩金檩方向有三升分别撑托两段轩金檩及中间接缝处,另一升与轩金檩垂直撑托前后轩金檩间的小月梁,该月梁上为轩脊檩,月梁底部有木雕贴面装饰;在琵琶撑正上方,轩金檩与前檐檩间装有一托脚。
享堂各前金柱顶部南北侧装有一重拱,上承金檩,各前金柱之间也是月梁相连,在与檐柱间额月梁上补间铺作相对应位置也有补间铺作斗拱,该斗拱为四铺作出单抄计心上出一麻叶头,里转四铺作出单抄并计心上出一琵琶撑,撑上为令拱,里转部分与檐柱间补间铺作里转结构和功能相同。在琵琶撑正上方也装有一托脚,壁内慢拱上承金枋。两次间前金柱间补间铺作与次间檐柱间补间铺作相同,卢斗下加设一莲花座斗。
明间两前檐柱、两前金柱间以及两前金柱与后金柱间的四根月梁用料硕大,且月梁上都绘有包袱锦图案彩绘。其中,明间前檐柱间月梁彩绘中间还绘有“福、禄、寿”三仙吉祥图案,明间前金柱与后金柱间月梁彩绘中间分别绘有“八仙过海”中的四仙。明间南北前金柱与两后金柱间为抬梁式结构,前后金柱间为五架月梁月梁两端有梁眉,下设丁头拱。五架梁上立两蜀柱即前后金蜀柱,蜀柱为梭柱形式,两蜀柱下分别有一平盘斗,蜀柱上承前后上金檩。前金蜀柱与前金柱间及后金蜀柱与后金柱间都有一小月梁相连,以稳定两蜀柱。两蜀柱间为三架梁,三架梁穿过两蜀柱并出头,出头部分做云头样式,三架梁上再立一蜀柱,该蜀柱即为脊蜀柱,也是梭柱形式,下端做成鹰嘴形式并咬住三架梁,上承脊檩,两旁分别装有一叉手支于二金蜀柱顶部,用以稳定脊蜀柱。
明间开间方向,相对应的前后金蜀柱间为月梁连接.该月梁与享堂其他月梁做法相同,月梁上中间位置为一斗三升拱,斗拱上承前后上金檩,上为上金檩。相对应的脊蜀柱间也是月梁连接,梁上也有包袱锦彩绘,月梁上为脊枋,枋上脊檩。所有檩条上皆设有椽椀木,以固定屋椽。明间后金柱间为直枋相连,柱上端为后金檩,檩下设后金枋,从后金枋和下面两道直枋上遗留榫眼可以推断,原枋间应有装饰夹堂板,从下至上第一道枋下部所留榫眼以及后金柱底端榫眼遗痕上不难看出,该部位原设有屏门,下设地袱石和木下槛,现已全毁。而从下至上第二道枋背面可以看到枋上遗留一段破损的椽椀木,结合明间后金柱和后下金柱间的空间结构,可以看出,原结构该部位应有一卷棚轩。再从南北后金柱与后下金柱间上部穿插枋位置、形状,以及结合南北次间该部位结构可以推断,仅明间设有卷棚轩。由于明间南面后下金柱现已缺失,导致与之相连的南北后下金柱间的另一轩椽椽椀木及其他构件全毁。
歙县许氏宗祠
南北次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前金柱、脊柱及后金柱间自下而上有三道直枋,下面二道枋穿过后金柱并连接后下金柱,后金柱与后下金柱间第三道枋则做成月梁形式。前金柱与脊柱,后金柱与脊柱间第三道亦为双步梁,两双步梁上各立一蜀柱,下置平盘斗,该蜀柱与明间前后金蜀柱形制规格相同.亦为次间前金蜀柱和后金蜀柱。两蜀柱与脊柱间也有上下两道枋,该枋称为单步梁,上一单步梁做成月梁形式,分别穿过两蜀柱并出挑,出挑部分做成云头状。前金柱与前金蜀柱间,以及后金柱与后金蜀柱间各有一相连,以稳定两蜀柱,该枋亦做成月梁形式,脊柱与金蜀柱顶部之间各装有一叉手。次间前、后金蜀柱,脊柱与明间前、后金蜀柱及脊蜀柱间也做成月梁相连,月梁形式与明间相同,不同的是因为次间开间小于明间,故次间金蜀柱与明间金蜀柱间月梁上未做一斗三升,并且次间脊柱与明间脊蜀柱间月梁上没有脊枋,月梁上也没有彩绘,而是直接紧贴月梁上部做一脊檩。两次间后金柱间是一月梁连接,这与明间两道直枋相连结构有所不同。次间后下金柱间有两道直枋,因为明间南面后下金柱缺失,所以南次间该部位直枋亦毁。南北次间前金柱至后金柱距地面3.4米处装有蝴蝶木,而脊柱距地面5米处又增设一蝴蝶木,享堂立柱上的蝴蝶木只用作装饰,并无连接其他构件。
享堂南北梢间开间较小,实为边廊,两梢间除前檐步“人”字轩结构尚存外.边贴列柱全部缺失。梢间各檩条于山墙位置皆为悬挑,现状中部分檩下替木尚存,檩端下部遗留原立柱榫眼。由于享堂后檐六根檐柱全部缺失,以至各后下金柱与檐柱间穿插枋及各檐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全部损毁,现只遗留下各檐柱柱磉石。
享堂明间和两次间前檐步“人”字轩轩脊至享堂脊檩之上设有草架,从每根前金柱顶部立一短柱即草金柱,柱上为草金檩,草金柱与脊柱间架一直枋,枋上立短柱为草脊柱,草脊柱两旁各有一简单叉手支于草金柱和脊柱顶部。各草金柱间加设顺身串,各草脊柱间加设顺脊串,由于明间开间较大,顺身串用料偏小,所以中间又加设二支撑。
享堂屋面为青瓦,做立瓦正脊,檐口有花边瓦、勾头瓦和滴水瓦,现屋面瓦破损缺失严重。
后进庑廊
享堂南北梢间后檐屋面向后延伸至寝堂廊墙形成后庑廊。现状中两侧庑廊已全毁,廊墙亦破损严重,墙中开设的门洞现已封闭,现南北两侧山墙上原庑廊屋脊痕迹依稀可见,与原庑廊立柱相对应位置山墙上的铁牵尚存,南面山墙开设一侧门,庑廊三合土地面亦破损严重。
后进天井
享堂和寝堂以及两侧庑廊合围形成后天井。后天井现状破损严重,天井铺地全毁,阶沿石也严重缺失,天井中间堆放有破旧砖瓦以及该祠破损糟朽的部分梁枋构件,四周滑落的泥土已严重堵塞天井排水沟。天井中间通向寝堂的石台阶尚在,但台阶踏步石板均松动移位,有待整修。
寝堂
整座寝堂木构架已全毁,现存方砖铺地和石柱础以及后金柱柱础间石地袱。铺地方砖保存较好,部分有破损,石柱础除了明间南面前金柱柱础缺失,其他柱础都保存完好。因为铺地方砖长期日晒雨淋,表面已有风化现象。
文物遗存
歙县许氏宗祠
2014年,村民许金平将保存数十年的明代“敦睦堂”匾额捐赠于歙县许氏宗祠。
历史文化
许氏家族历史
据许氏族谱载,唐末吏部尚书许儒因朱温篡位,剿之不利,为避战祸,便携父自雍州(今陕西)南下江南,初入歙州黄墩,却因此地亦多难民,人多姓杂,矛盾丛生,势难久居,便请术士为子孙挑选宜居之地,得饶、歙二州四地,分别为杨(婺源杨村)、洺(饶州乐平洺口)、昉(歙县昉源)、董(休宁董源),后世遂逐一迁之。昉溪为新安江上游水源,该处地势肥沃,在许氏迁入前,便有杨、金、颜、詹、任、石、侯等姓氏在此居住,时名“昉源”。许氏迁入后,日益兴旺,反客为主,最终将村名改为“许村”,并与歙南吴氏南北相望。许儒作为许村许氏族谱上的一世祖,育有四子,分别为知柔、知稠、知善、知节。其中次子许知稠便是迁往歙北昉源(今许村)的一支,其余三子分别迁往另外三地。
文物价值
歙县许氏宗祠是徽州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遗存,其建筑和装饰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彩绘雕刻题材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16日,歙县许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歙县许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金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歙县许氏宗祠,路程约43千米,用时约5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