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共 176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52
历史沿革
高昌王碑由高昌王帖木儿补花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在其父纽林的斤墓地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移至武威文庙保存。
西宁王碑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
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
2002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西宁王碑,修建了碑亭和院落。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综述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文物遗存还有立碑。
高昌王碑
高昌王碑
高昌王碑,全称“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青石质,碑残,蟠螭首,残高1.3米,宽1.9米,厚0.52米。碑身残高1.82米,宽1.73米,厚0.47米。碑阳汉文楷书36行,行残41字,碑阴为回鹘文,内容详细记载从巴尔术阿尔忒的斤到太平奴八代回鹘亦都护高昌王世系、事迹及回鹘族起源、流派及西迁等。翰林学士承旨奎章阁大学士赵世炎篆额,元代学者撰文,大书法家、礼部尚书巎巎奉敕书丹。
西宁王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西宁王忻都(1272~1331年),回鹘族,北庭名族。祖上几代曾为高昌国显官,入元后历官奉训大夫、礼部尚书,封范阳郡公,追封蓟国公、西宁王。忻都之子斡栾,曾任枢密同知、中书右丞、中书平章政事(副宰相)、左丞相等职。期间,恰逢元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其家族事迹难以稽考。
帖木儿补花(?~1351年),回鹘族,永昌路(今武威市)人,元代名相,嗣为亦都护高昌王。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娶阔端太子的孙女朵儿只思蛮公主为妻。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与父亲纽林的斤一同入觐元武宗,先后任职中奉大夫,领大都护事、巩昌处都总帅达鲁花赤。元延祐五年(1318年),其父死后,继爵畏兀儿亦都护、高昌王。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统领甘肃诸军。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召入内地,统兵镇守襄阳,不久升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元天历元年(1328年),被元文宗召至京师,任知枢密院事;次年,掌中书左丞相、御史大夫等军国重事,于是将畏兀儿高昌王、亦都护一职让给弟弟篯吉担任。帖木儿补花后来被丞相脱脱请旨诛杀。
研究价值
高昌王碑记载了回鹘在甘肃河西居住和发展的历史,填补了《元史》和《新元史》的空白,是研究斡栾家族及回鹘史、河西走廊多民族史的宝贵文献文物资料。高昌王碑、西宁王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汉、回鹘文和汉、蒙文对照的碑刻,对研究回鹘族的起源流派,汉、蒙、回鹘族的关系以及元代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高昌王和西宁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高昌王和西宁王墓,路程约14.4千米,用时约22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