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古茶园
景迈古茶园
共 3008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24 12:02
历史沿革
景迈古茶园种植于傣历五七年(696年)。
2004年,景迈山启动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电线改造“让道”于古茶林,景迈山上的路被修成了弹石路面,用块石铺筑,在砂垫层经碾压成型,路面透水性好;核心区的部分路段采取限制车辆通行的措施,实现对景迈山古茶园的最大保护。
2013年开始,普洱市陆续实施17个村寨文物保护展示、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监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优先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延续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风貌,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护传承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同时,推动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当地群众。
2010年,针对世界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国家文物局首倡景迈古茶园申遗,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编制提交申遗文本,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
遗址特点
主要建筑
古村寨
文物遗存
古茶林
古茶林
景迈山完好保存着5片古茶林,共计1180公顷。古茶林茶树树龄古老,由于栽培型茶树在一定树龄以后(约100年)逐步进入低产期和衰亡期,因此古茶林存在更新演替的动态过程,有约10%的茶树树龄超过100年,最老的茶树树龄300年以上。古茶林在种植、养护等方面以“林间开垦,林下种植”的茶林种植技术尤为突出。“林间开垦”指在森林间以村寨为中心斑块状开发古茶林,古茶林之间保留森林防护线或防护林。“林下种植”则指每片古茶林都保留大部分高大乔木,从而尽可能维系自然生态系统,中层种茶,地表保持草木层,从而形成“乔——灌——草”的立体群落结构。另外,茶林中保留或栽植桂花树、多依树、樟脑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而对茶树有害的那些树木则予以适当清除。
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943种和变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5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鸟类134种,蜜蜂等经济昆虫21种。古茶林的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天然林相似,明显高于林相相对单调的现代茶园。良好的植物、动物多样性使物种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可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同时上层乔木的落叶又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有机养料,因此有效地维持了古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古茶林为了保持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避免大规模连片种植,产生低温冻伤、虫害传染等自然灾害,确保整个景迈山古茶林能持续传承,在不同古茶林片区之间保留部分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之用。
文物价值
景迈古茶园是世界上已发现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保存完好的茶树基因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景迈古茶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是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实物载体。
保护措施
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保护试点古茶园核心区就是景迈古茶园。
2013年5月,景迈古茶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23年,景迈古茶园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景迈古茶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景迈古茶园,路程约64.1,用时约9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