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阳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经济运行稳定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福祉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综 合
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17.18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31.27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为14.8:40.2:45.0。人均生产总值70545元。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23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4.44万户,注册资本982.14亿元,分别增长2.9%和4.3%。其中,内资企业316户,注册资本60.53亿元,分别增长0.3%和2.7%;私营企业1.34万户,注册资金813.84亿元,分别增长5.2%和4.8%;个体工商户2.95万户,资金数额72.57亿元,分别增长2.8%和11.3%;农民专业合作社1140户,出资总额35.21亿元,分别下降15.3%和13.6%。
电力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2023年累计完成售电量11.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综合线损率完成3.28%,同比降低0.08个百分点。电网基础不断夯实,110千伏信北站实现属地化接收,为全市首家。率先完成220千伏鲁北电网加强工程阳信段路径协议手续办理。投资1.85亿元,新建改造线路85.7公里,治理高耗能变压器47台、电压异常台区214个,投产技改大修项目105个。完成春秋检任务40项,消除缺陷隐患485处,全年未发生变电设备故障停运事件。坚持频繁停电“红色管控”,治理频繁停电台区201个,新增、更换用户分界控制设备126处。配网分级保护、三级保护覆盖率提升至100%、95%。一项配农网工程获得全省配网“百佳工程”。
安全底线不断筑牢。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比去年下降5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03%,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69%。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速。2023年阳信县再次被省政府评为“高质量发展进步县”。71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101.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5.5%。20个项目通过国家审核,发行专项债13.8亿元。经济开发区和滨阳燃化获评首批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产业园区和企业。滨阳燃化成功申报省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成功申报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瞪羚企业各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省“晨星工厂”6个。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20家。成功入选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8个、省碳金融重点项目5个、省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乡村12个、省绿色能源发展标杆村镇11个。通泰路桥成功申报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春晖阳光大姐王恩英成功入选十佳滨州现代服务业人才。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发展稳固增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102.74万亩,单产439.47公斤/亩,总产量45.1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0.3%、1.8%、2.2%。其中夏粮总产量25.15万吨,增长1.8%,单产447.72公斤/亩,增长1.4%;秋粮总产量20.00万吨,增长2.7%,单产429.51公斤/亩,增长2.4%。蔬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蔬菜总产量21.89万吨,增长8.3%。猪牛羊禽肉产量13.3万吨,增长5.1%。水果产量21.98万吨,增长6%。水产品总产量2.01万吨,增长8.2%。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6家、现代农业示范园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乡土产业名品村13个;新认定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个,其中:温店镇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揭牌成立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阳信梨专家工作站,成功举办阳信县乡村振兴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完成总投资9165万元的2022年4.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实施2023年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11月底完成建设任务。2023年新认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9家、县级示范社12家。
林业生态建设规模化发展。2023年完成创建市级森林村居4个,市级义务植树基地1处,完成农田林网2000亩,完成新造林(含退化林修复)1500亩;完成古树名木认定建档工作,经专家认定、市县政府公布,目前全县二级保护古树1株、三级保护古树19株、三级保护古树群1个13株。救助野生动物9只,其中长耳鸮、燕隼等6只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第一代美国白蛾飞机防治,面积241018亩,第2代、第3代美国白蛾进行人工地面防治面积2.84万亩;森林火灾零发生;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获“滨州市2023年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表现突出单位”荣誉称号。海棠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与省林科院合作,指导完成13亩海棠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栽植海棠1.2万株。
畜牧业生产出现下降。全年生猪年末存栏11.23万头,同比下降19.77%,牛年末存栏18.23万头,同比下降15.80%,羊年末存栏23.73万只,同比下降18.49%,禽年末存栏526.28万只,同比增长2.78%,牛奶产量800吨,与去年持平。
渔业发展升级提档。2023年渔业产值为4.16亿元,较去年增长4%;水产品产量2.01万吨,较去年增长8.2%。累计服务养殖对象30家次,推广南美白对虾“135”分级健康养殖模式4000亩,有力保障了渔业养殖的顺利开展。
农机化工作持续稳定推进。2023年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金额4285万元,补贴各类机械2214台,受益农户1692户。成立“三夏”“三秋”农机服务队,继续开展农机服务工作。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全程全面机械化向畜牧养殖、林果、设施农业等领域延伸。2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水利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完成创建1条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白杨河上游段),完成65条河湖达标建设任务。抓好现代水网建设,实施5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6.7亿元,其中包括白杨河综合治理工程、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德惠新河综合治理工程等3个续建项目,农村水网引调水、幸福河提升改造工程等2个新开工项目。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5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4家,过50亿元的企业4家(独立法人企业),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较去年增加1个。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3.07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76亿元,同比增长36.4%;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4.31亿元,同比增长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其中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8%、-5.9%;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8.45亿元,同比增长5.2%;利润25.95亿元,同比增长70.4%。
表1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
比上年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6.9 |
轻工业 |
37.6 |
重工业 |
12.6 |
国有企业 |
1.0 |
股份合作企业 |
-6.6 |
股份制企业 |
18.2 |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16.4 |
私营企业 |
15.4 |
非公有工业 |
17.2 |
大中型工业企业 |
7.8 |
制造业 |
19.8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5.9 |
表2 202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小麦粉 |
万吨 |
26.1 |
-6.5 |
饲料 |
万吨 |
10.7 |
11.5 |
鲜、冷藏肉 |
万吨 |
4.0 |
33.3 |
冻肉 |
万吨 |
10.3 |
77.6 |
服装 |
万件 |
27.2 |
15.2 |
轻革 |
万平方米 |
1697.1 |
70.4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8.8 |
-19.3 |
家具 |
万件 |
102.4 |
-43.5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42.3 |
-19.3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62.4 |
-0.5 |
铝材 |
万吨 |
68.1 |
10.9 |
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 |
万吨 |
14171.0 |
-73.1 |
半导体分立器件 |
万吨 |
92.2 |
-18 |
小麦粉 |
万吨 |
26.1 |
-6.5 |
建筑业稳步发展。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8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56亿元,同比增长7.6%。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0.45亿元,同比增长5.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投资质量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10.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2:48.9:50.0。重点投资领域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5.6%,投资占比31.1%,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6.3%,投资占比48.9%;“四新”经济投资增长30.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7个百分点。
房地产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30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住宅投资20.90亿元,增长8.1%,办公楼投资0.26亿元,增长7.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92亿元,增长350.3%。商品房销售面积53.51万平方米,增长6.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72.75亿元,同比增长12.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亿元,同比增长12.3%。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0.66亿元,同比增长29.8%,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81.23亿元,同比增长8.7%。
商品零售稳步增长。全年商品零售额83.09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0.4%,从限额以上单位零售数据看:涉及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吃、穿类商品增长稳定,全年消费3.6亿元,同比增长17.6%;全年实现餐费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9.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进提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2.8亿元,同比增长45.5%。其中,出口48.1亿元,增长63.9%。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11.6%,牛肉进口额增长10.9%。从对外贸易主体看,有外贸实绩企业79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县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48公里,其中国道36.56公里,省道75.96公里,县级公路213.14公里,乡级公路348.50公里,村级公路1173.91公里。
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改善群众出行环境。营运客、货车辆合计7353辆,其中营运货车7156辆,公交车辆197辆,全部实行公交一卡通,运营线路22条,通达里程862.5万公里。全县329个行政村中,已实现329个通达任务,覆盖率达100%,实现了133个省定贫困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达成“村村通”的民生目标。
民用汽车发展加快。机动车保有量130465辆,其中大型汽车保有量4830辆,小型汽车114161辆,大型新能源汽车1辆,小型新能源汽车3796辆,其他7677辆。2023年新增机动车10594辆,其中大型汽车22辆,小型汽车8297辆,大型新能源汽车1辆,小型新能源汽车2336辆。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3年,全县新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处,省级景区化村庄1个,市黄河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村1个;水落坡民俗文化旅游3A级景区刘古良莳光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4个项目纳入山东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设计推出梨园赏花踏青游、民俗文化淘宝游、科普研学工业游、红色文化体验游等特色旅游路线5条,成功举办“乡村好时节LET’S购”主题年滨州阳信第三十四届梨花会暨第十三届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商店镇第六届葡萄采摘季等特色旅游活动,梨花会暨民俗文化节获评2023年度“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特色主题活动类优秀案例。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23年,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2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税收收入10.18亿元,同比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02亿元,同比增长4.1%。
存贷款高速提升。12月末,本外币合计存款余额275.53亿元,较年初增加33.19亿元,较年初增长13.6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15.35亿元,较年初增长21.46亿元,较年初增长11.04%。本外币合计贷款余额246.60亿元,较年初增加20.46亿元,较年初增长9.05%。(统计口径为监管口径)
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共有16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其中财险单位9家,寿险单位7家。全年保费收入6.49亿元,同比增长10.5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1.9%;人身险保费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3.62%。全年支付赔款与给付2.43亿元,同比增长23.8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77亿元,同比增长24.89%。人身险赔款与给付0.66亿元,同比增长21.27%。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科学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3.19%(错年统计),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5和0.7个百分点;有研发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77.07%,列全市第2位。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3.06%。筹建2家滨州市技术创新中心(占全市一半);备案(培育)1家滨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筹建1家滨州市重点实验室。分别立项3个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个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和1个省级外国人才项目。为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办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6.9亿元;争取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项目2个。登记科技成果5项,新增市级科技特派员4名。科技领域共争取省市级奖补资金1787.81万元;县级拨付配套奖补资金323.39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有新突破。2023年,共办理了2件商标质押融资,融资额3000万元。办理专利权质押融资33笔,融资额4.18亿元。2023年以来,发放各类知识产权奖补资金416万元,惠及企业60余家。阳信瑞鑫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被认定为2023年度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年发明专利授权5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专利导航项目2项。
质量强县全面加强。现有省级以上品牌40个,2023年,1家企业上榜第二批“好品山东”品牌,1家企业获得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家企业成功争创山东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2家单位成功争创山东知名品牌。
气象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通过微信、短信、政务办公系统、电视、广播电台等渠道发布各类服务材料共671期。其中开展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材料169期;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制作发布春运气象保障服务专报41期、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351期、森林火险等级预报48期;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制作发布麦收及三夏预报31期、鸭梨专项服务31期。发送气象服务决策短信388条,接收12.7万人次。发布预警信号119次,预警准确率100%,其中暴雨(雪)时间提前量288.7分钟,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69.1分钟,均为过去三年最高值。做好台风“杜苏芮”等重大天气过程的跟踪服务和应急响应,全年启动应急响应5次。荣获第八届全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三等奖。人影弹药物联网系统使用率100%,全年开展增雨(雪)作业3次,防雹作业6次,在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竞赛中获团体第三名。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23年末,高中6处,在校学生8572人;初中20处,在校学生16520人;普通小学33处,在校生34883人;年末幼儿园135处,在园幼儿学生数12304人;年末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学生38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5933人,其中专任教师5405人。
表3 2023年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指标名称 |
学校数(所) |
毕业生数(人) |
招生数(人) |
在校学生数(人) |
||||
数量 |
增减 |
人数 |
增长(%) |
人数 |
增长(%) |
人数 |
增长(%) |
|
中等职业学校 |
1 |
- |
1625 |
8.1 |
1659 |
-4.3 |
5204 |
-1.5 |
普通中学 |
20 |
- |
8225 |
9.3 |
8539 |
6.6 |
25092 |
5.9 |
小学 |
33 |
- |
5684 |
5.3 |
8182 |
32.7 |
34883 |
6.9 |
特殊教育学校 |
1 |
- |
4 |
-42.8 |
9 |
22.2 |
38 |
13.2 |
幼儿园 |
135 |
-28 |
8182 |
31.6 |
4405 |
-10.3 |
12304 |
-39.5 |
各类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全县329个农家书屋提档升级,高质量建设1个城市书房、5个乡村书房和2个农家书屋示范点,完成1个文化建设样板镇(洋湖乡)和3个样板村(信城街道九龙湖社区、翟王镇穆家村、温店镇红星村)建设,努力创造优越公共文化服务环境。深入贯彻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1405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509场,为人民群众奉献优质精神文化食粮。组织举办“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阳信县劳店镇乡村村晚、山东省文联志愿服务团“送欢笑下基层”曲艺专场、“大地欢歌”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滨州味道香飘世界”滨州手造精品展示等高质量、高规格大型文化活动。累计开展广场舞展演、锣鼓秧歌展演、全民阅读、乡村阅读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常态化开展戏曲、农民画、广场舞、声乐、古筝、鼓子秧歌等10余类公益培训100余期,让广大群众“有所教有所学有所乐”。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发展。2023年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计410个,村卫生室317个,其中二级以上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健康执法大队1个、民营医院13个、诊所55个、其他医疗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2336人,执业助理医师903人,注册护士1104人,实有床位2314张,其中医院1399张,卫生院74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张,其他机构74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参加各类体育比赛32次,参赛人数达2500人次,获市级奖牌295枚(金牌135枚、银牌58枚、铜牌102枚)。全县共有运动场所1439处,其中篮球场所462处、田径场所76处、门球场所9处、训练房10处、健身路径882处,体育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2023年委托省级第三方公司完成城区18座桥梁检测及桥梁专项技术服务工作;持续开展市政道路巡查工作,组织对缺陷严重道路进行整体维修,完成县城区主路面维修加固3058.1平方米,完成人行道维修3581.1平方米,路沿石669米,挡车柱117个;对九龙湖公园人行步道采用彩色沥青工艺进行提升,长度约1.18公里。
重点民生项目成效显著。加快贯通城区路网,2023年投资9175.46万元打通了总长6.9公里7段城市道路,分别为阳城五路(东方星座至河东二路)、阳城五路(河东四路至大济路)、河东四路中段(信德路至阳城六路)、河东三路南延(阳城九路至阳城十路)、阳城十路东段(河东二路至河东六路)、阳城六路西延、沿河东路(阳城六路至阳城十路)。
环境质量相对改善。2023年全县PM10浓度均值7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2%;PM2.5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4%;综合指数4.55,同比改善4.0%。全年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响应2次。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县3条重点河流断面21项水质指标浓度均值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氨氮浓度均值0.26mg/L,同比改善6.2%;总磷浓度均值0.08mg/L,同比改善17.5%氟化物浓度均值0.63mg/L,COD浓度均值25.81mg/L。2023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6个;实施查封扣押案件1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9件。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全年人口出生率6.03‰,人口死亡率7.17‰,人口自然增长率-1.14‰。年末总人口415427人。(计生数据)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5元,同比增长5.3%。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411元、21567元,分别增长4.0%和7.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65元,同比上升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011元,同比上升6.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61元,同比增长10.5%。
就业形势稳中有进。202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2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1.8%,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4.3%。拨付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32余万元。发放城镇公益性岗位补贴、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8109.82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70.65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7万人(含离退休人员1.59万人),比去年净增0.21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25万人(含享受待遇人员8.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0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6.16亿元。征缴失业保险基金总额1960.83万元,共为102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58.78万元。年末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12万人,征缴医疗保险基金22544万元,支出1923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8.25万人,征缴基金39556万元,支出医疗保险基金37314万元。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由580元、320元提高至610元、350元。在全县升级打造了33个市级标杆型、63个标准型、87个基础型医保工作站。全年业务办件量高达70648件,其中城乡居民异地就医备案7047人次,城镇职工异地就医备案2466人次。全年追回医保基金本金223.01万元,收取违约金10.94万元,行政罚款106.53万元。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完善。2023年,阳信县民政局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效,做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努力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暖心照护”工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特困人员的生活品质;出台《关于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文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工作衔接、加强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协同合作、相互补充。加快了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
城乡低保与特困供养工作持续发展。2023年1月1日起,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1元,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601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89元,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74元。全年发放城乡低保11.96万户次、18.85万人次、8258万元。其中,城市低保3046户次、4318人次、237.70万元;农村低保11.66万户次、18.42万人次、8020.30万元。截至12月31日,全县城市低保211户289人,农村低保8921户14023人。2023年,阳信县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320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035元。发放城乡分散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2.43万人次、2517万元。截至12月31日,东、西部中心敬老院入住集中特困供养人员160人;城乡分散特困供养人员2009户2087人。
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工作稳定推进。自2023年1月1日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一、二级残疾人达到每人每月201元,三、四级残疾人提高到每人每月151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级残疾人提高到每人每月181元,二级残疾人提高到每人每月151元。全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18万人次、102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43万人次、1230万元。
优抚工作成效明显。2023年度发放定期定量抚恤和生活补助金共计3438.12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救助474人次,发放医疗补助金与门诊费76.41万元;缴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52.45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66.32万元;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家庭优待金121.77万元。累计发放优抚资金共计4255.07万元,各项优抚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政策严格落实到位。
退役军人妥善安置。成功安置10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其中安置到事业单位7人,其他全部安置到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无退役士兵选择自谋职业。接收带编入伍5人,全部安置到事业单位;接收2023年度自主就业退役士兵106人,及时开展返乡欢迎仪式和适应性培训;对2022年度退出现役的98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92.5万元;协调金融机构,2023年为退役军人发放创业扶持贷款344万元,贴息13万余元,切实将党和政府对退役士兵的关怀政策落到实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全县共有脱贫享受政策和防返贫监测帮扶户4166户7964人,其中新增监测帮扶对象47户153人。累计资助脱贫享受政策和监测帮扶学生1243人次,123.47万元;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104人,兜底保障率达到78%;实施困难残疾人办证237人;开展重度残疾人无障碍改造,惠及困难群众60户。持续投入衔接资金613万元,开发帮扶公益岗位830个,人均月增收836元,切实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促进脱贫群众稳固增收。强化金融帮扶政策落实,“齐鲁富民贷”累计推荐户数2055户、贷款投放1089户、投放金额3.6亿元,人均投放额居全市第一位,实现金融帮扶产品安全、高效投放,有效支持涉农产业发展。聚焦促进肉牛、鸭梨、蔬菜、民俗文化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小型基础设施补短板,投入各级衔接资金5940万元,实施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53个,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范围: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限额以上零售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经济运行稳定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福祉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综 合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17.18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31.27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为14.8:40.2:45.0。人均生产总值70545元。 | RAG-ES | 2024-10-23 |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23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4.44万户,注册资本982.14亿元,分别增长2.9%和4.3%。其中,内资企业316户,注册资本60.53亿元,分别增长0.3%和2.7%;私营企业1.34万户,注册资金813.84亿元,分别增长5.2%和4.8%;个体工商户2.95万户,资金数额72.57亿元,分别增长2.8%和11.3%;农民专业合作社1140户,出资总额35.21亿元,分别下降15.3%和13.6%。 | RAG-ES | 2024-10-23 |
电力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2023年累计完成售电量11.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综合线损率完成3.28%,同比降低0.08个百分点。电网基础不断夯实,110千伏信北站实现属地化接收,为全市首家。率先完成220千伏鲁北电网加强工程阳信段路径协议手续办理。投资1.85亿元,新建改造线路85.7公里,治理高耗能变压器47台、电压异常台区214个,投产技改大修项目105个。完成春秋检任务40项,消除缺陷隐患485处,全年未发生变电设备故障停运事件。坚持频繁停电“红色管控”,治理频繁停电台区201个,新增、更换用户分界控制设备126处。配网分级保护、三级保护覆盖率提升至100%、95%。一项配农网工程获得全省配网“百佳工程”。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