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东吴墓

共 195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4

历史沿革

三国时期,谭绍葬于此。
1991年8月,吉水东吴墓被京九铁路施工时发现。同月,省文物局会同地、县有关部门在县召开座谈会,作出易地保护,搬迁古墓的决定,妥善将其搬迁至吉水县博物馆内,并按原式重建。
1992年7月,吉水东吴墓搬迁工程竣工。
吉水东吴墓

建筑格局

结构

吉水东吴墓坐西朝东,呈凸字形,属于东汉大型藻井砖室土墩墓,墓室用灰色网线纹花纹砖于平地垒砌,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组成,外围封土高10余米,整个墓占地900余平方米;前室平面呈八边锯齿形,后室平面呈方形,前室与后室有甬道相连,隅卷进式穹窿顶;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南北、东西线各长为30米,墓地占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状,为黄色粘土夯实而成;整个大墓均使用干砌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的粘接物;墓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形制奇特,垒砌精致

特点

古人采用干砌法,不使用胶结材料,搭建出吉水东吴墓,可以有效避免胶结物质失效导致墓室结构崩塌,从而使墓室可以长期保存。
第一,墓窒甬道应用拱形构造,按一定规律排列长方体砖和楔形砖,分解受力,达到墓室甬道结构自稳定效果。第二,墓室直立墙壁采用砖块交错搭建,砖块间相互受力,加强墙壁稳定性。第三,四棱锥体的墓顶采用交错排列,层层收缩,将力分散至四周底部砖块。第四,主墓室墓顶外部基本为巨石原貌,内部被整齐雕刻成八边形排列,并层层交错上旋。基部以一纵两横一纵的巨石排列成环形,为主墓室奠基,墓顶底部以厚重石块垒砌,以较小倾角向上收缩,顶部以薄石板向内收缩封顶,最顶部以薄“覆顶石”封顶。

文物遗存

勘察现场
吉水东吴墓出土了120余件随葬品,有铜、铁、陶、瓷、石质器皿,大都为死者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这些文物中,较为珍贵的有附有人物、神兽的青铜座灯,造型优美的青铜朱雀、青铜白虎,在江西均属首次发现,青瓷茶具也属全国发现最早的一套。另外还有一些青瓷饭灶、粮仓、厕所,以及青瓷造型的猪、鸭、鹅等日常用品和家禽。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主词条:
谭绍(约209年—约291年),字仲兴,扬州庐陵郡(今江西吉水)人,早年读书,举孝廉,外出在吴国做官,以夫人姊婿宫至骑都尉,九卿之一,掌握护卫皇室安全的重大兵权。东吴太元元年(251年),孙亮的母亲、孙权的皇后潘皇后被宫人杀害,而吴宫后来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谭绍因这场宫廷权位之争失势,便携家人回到故乡江西省庐陵府吉水县城郊谭埠村定居,死后葬在吉水城郊的张家屋下东侧。

传说轶事

在吉水县城东约6千米处,有一个叫谭埠的村庄,系吉水谭氏开基之地,该村早就有孙权姐夫墓在“三碗斋”的传说。相传谭氏开基后,曾一个叫谭绍的人早年读书中举,外出做宫,官至骑都尉,成了皇亲国戚,后因宫廷权位之争失势,谭绍便携家人回到了故乡定居,死后葬于吉水城郊的张家屋下东侧,共3家,“品”字形排列,封土高8至9米,状似3碗大斋饭,称作“三碗斋”。

文物价值

吉水东吴墓的发现,有利于为研究江南地区汉晋时期古建筑史及殡葬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国内外考古界称为“江南第一墓”;吉水东吴墓的发现,有利于推动对汉代墓葬的研究,丰富对汉代墓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还原汉代风俗文化,展示社会变迁,推动汉代史学、考古研究的发展;吉水东吴墓的发现,有利于推动破解古代墓葬不使用黏合剂的奥秘,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的智慧,把握其中的力学结构,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为现代建筑的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物保护

吉水东吴墓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7月,吉水东吴墓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吉水东吴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吉水东吴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文峰镇龙华居委会龙华中大道122号吉水县博物馆内。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线路

吉安市中心城区乘301公交车,即可到吉水东吴墓。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