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煤矿万人坑

大同煤矿万人坑

共 1862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3日,日军在侵占山西北部的军事要地大同后,对大同煤矿的煤炭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他们实行“以人换煤”政策,以盖房、筑路为名,大量抓骗劳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寇占领大同煤矿,共掠夺煤炭资源1400余万吨,有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丧生。
1962年,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建立了煤矿展览馆。
1963年,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开放。
1966年12月至1967年5月,中科院考古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自然博物馆专家对大同煤矿万人坑进行了发掘和鉴定,确定是日军残害中国矿工的铁证。
2010年9月,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新馆建成。

遗址特点

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煤峪南沟北山坡,分上、下两洞。坑内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死难矿工的尸体。当时大同矿区共有杨树湾、老爷庙、黄草洼、大南湾等较大的万人坑20多处,煤峪南沟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万人坑。上洞宽5米多,深40多米,系一自然山洞。下洞宽4米左右,深70多米,为旧时小煤窑的坑道。洞内层层叠叠堆满了矿工的尸体,有的截断双腿,有的折断脊骨,有的击穿头颅,有的呈向洞口爬动的姿势。大同煤矿万人坑遗骸大致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罹难者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仅有14岁。万人坑遗骸是侵华日军占领大同煤矿时所遗弃的矿工尸骸,且大多数属于非正常死亡。经过发掘,在死者遗物中找到了7名受害者的姓氏、籍贯等线索,其中包括河北籍、江苏籍、河南籍的罹难者。

文物遗存

罹难矿工物品遗存
考古学家在遗骸身上发现了日本侵占大同煤矿时为劳工派发的证件、饭票,以及铸有“日本准备银行”发行的钱币等。在罹难矿工袁廷宣的骸骨上,考古队发现了一张“采炭夫工赁”,即矿工每月的工资单。上面显示,袁廷宣开始一个月的工资是13.48日元,扣去饭票、买鞋等费用,剩余只实领1.38日元。此后三个月的工资由13.48日元减至9.57日元,而被扣去的饭钱则在每月8~9元之间,到第五个月竟只发1.42日元,其中还扣去饭钱1.40日元,实领工资只有0.02日元。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据《掠夺史》记载:日本侵略者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计划输入蒙疆华北劳工6.1万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计划输入7万人,实际输入8.7万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计划输入3.7万人。数十万劳工来到大同九死一生,数十万华北家庭家破人亡。满铁调查部关于《大同煤矿劳动概要调查报告》统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大同煤矿在籍人员6931名,死亡896名,死亡率为12.5%,负伤2983名,负伤率达到41.1%。一年之后,死亡人数上升到了1700名。实际情况远比官方的调查还要严重。

保护开发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
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占地33.7万平方米,门厅下方设计有遗骨巨幅浮雕,“14000000”和“60000”两组凸起的数字,直观地告诉世人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8年间掠夺优质煤炭1400万吨,夺去了6万名矿工的生命。纪念馆内通过背景雕塑、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场景再现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展出了大批历史图片资料、“万人坑”复原模型和日本侵略者虐待中国劳工的影像资料等,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振兴力量。

价值意义

大同煤矿万人坑通过科学考古发掘,成为全国唯一出土干尸的万人坑。考古专家在被日军侵害致死的中国同胞身上,发现了最直接有力的日军侵华罪证,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同煤矿万人坑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弘扬抗战精神。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06年5月,大同煤矿万人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煤峪口南沟。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同煤矿万人坑,路程约27千米,用时约49分钟。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