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堡墓群
五堡墓群
共 993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2:15
简介
五堡墓群
五堡墓葬墓表为一层厚10-20厘米的沙砾,沙砾层下为厚10-20厘米的灰色细沙石,墓口在灰色沙土层下,杂有石灰石或石英成份,墓穴多为长方形土坑,大多有生土或土坯的二层台,上封盖加工过的胡杨木,墓内多葬一人,侧身曲肢,出土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工具,没有明显的贫富。日常用品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石杵、青铜小刀等,工具有木耜、三角状木掘土器等,另有笼头、石球、车轮等,毛纺织物纺织精细,质地细密,图案繁复,皮革制品至今仍很柔软。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
发现
墓区于1978年发现,经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墓区内墓葬十分密集,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圹墓,近墓室地步有生土或土坯二层台,二层台上铺弧形盖木。墓室大都埋葬一人,均侧身曲肢,身上所着的毛布、毛带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彩色。出土随葬品除墓主随身鞋帽、衣服外,大多是日常用品和生产工具,种类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青铜刀、牌、锥等。在部分陶罐及木桶上施黑彩或红彩,主体纹饰均为倒三角形图案。生产工具为石磨、木耜、木质三角形掘土器、木柄铜砍、纺轮、骨针等。另外,狩猎、驯服牲畜的石球、笼头、马镫、鞭及作盖木入葬的木质实心无辐车轮也有出土。
这里发掘出欧洲人种干尸。这令人震惊的,使五堡古墓群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1986年、1991年,又先后进行了第二、第三次考古发掘。这三次考古发掘让考古工作者了解了五堡古墓群的墓葬特点:在墓室的底部有二层台,上面用胡杨垫着盖土;干尸均为曲肢侧身,双腿弯曲,保存极好。墓葬中还发现有鞋帽、木桶、青铜小刀、石磨、纺轮、骨针,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当时向国内外报道后,世界为之轰动,引来大批外国学者前来考察。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堡古墓群出土的文物,经碳14测定,是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明程度较高。
五堡古墓群发掘出的干尸中,有大量的白种人干尸。其中,两具完整的女性干尸,比女尸还早900年。干尸在上海、北京展出,被称为“金发女”、“睡美人”。据分析研究,这些白种人,是从欧洲迁徙,来寻求生命家园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选择在哈密绿洲生活,因而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成为千古沉睡的逝者,留给今天的人们无数的惊叹和思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