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圣寿寺

共 110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52

历史沿革

武山圣寿寺始建于元代,经明、清、民国历代维修。
民国时期,武山圣寿寺辟为粮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山圣寿寺为武山县文化馆所用。

建筑格局

综述
武山圣寿寺南北长约56米,东西宽约36米,占地面积约2016平方米。圣寿寺原建筑规模较大,自北而南,依地势逐级升高组建下、中、上三院。进入寺门为下院,北为天王殿,内塑三大菩萨、二十四诸天等。东西配以三官殿、钟楼、鼓楼等。南正殿为菩萨殿。中院东西两庑皆为僧房,唯南正殿内塑燃灯佛。最高处为上院,上院的主建筑内塑十八罗汉。
燃灯佛殿(大殿)
武山圣寿寺
中院燃灯佛殿及其左右配殿,建筑面积约476.33平方米。大式木作,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14米),进深四间(9米),高8米。上覆灰筒板瓦。正脊、垂脊皆用黄、绿、棕色琉璃空心砖砌成,脊饰、纹图繁复,有金龙嬉戏宝珠、游龙行云飞舞、团莲等。佛殿木作较简,前、后檐各列檐柱4根,殿内列金柱4根。无栏额,檐柱直接支撑平枋,斗拱坐于平枋之上,前后各设七攒,五踩单昂,隔扇直接装于檐柱间。
配殿
两座配殿对称列于大殿两侧,为了突出大殿,降低了配殿殿基,自然形成两小挟一大的庄严布局。两配殿为歇山顶,均面阔三间8米,进深二间7米。较多地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壁画和彩绘皆为明、清代表作。大殿两侧连建单檐歇山顶左右偏殿,各三间。

文物遗存

“圣寿寺”匾额
武山圣寿寺留存“圣寿寺”匾额、壁画及彩绘。

历史文化

历史记载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五·巩昌府》:“寿圣院,在城内,洪武重建。”清康熙《宁远志·古迹》:“寿圣寺,在城,敕封”。民国李克明编著的《武山县志稿》的寺观一节载:“圣寿寺,在城内”。疑民国《武山县志稿》误载“寿圣寺”为“圣寿寺”。

文物价值

武山圣寿寺是甘肃省现存时代较早的古建筑,保存较好,是研究西北地区元代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9月,武山圣寿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武山圣寿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武山圣寿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关镇南关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天水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武山圣寿寺,路程约1.4千米,用时约5分钟。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