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宫遗址

共 156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7

历史沿革

隋大业二年(607年),隋炀帝杨广为北上巡猎与避暑之便,下令在汾河上游今宁化古城附近修建行宫,初名“隋阳宫”,后又在行宫的基础上发展为宫城,称为“汾阳宫”。
隋大业三年(608年),隋炀帝下令在天池湖畔兴建另一处汾阳宫,与宁化汾阳宫并称“上行宫”和“下行宫”。
隋大业十二年(617年),朔州刘武周造反,先取得雁门郡,乘胜袭破娄烦郡,夺取汾阳宫,掠走宫女三千,将宫城焚毁。
唐代以后,因宁化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汾阳宫开始由官城转变为军事防御性城堡,朝廷不时驻重兵防守。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宁化军口,在隋汾阳宫的遗址上建宁化城,并置宁化县。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化州,隶于岚州。
元时废宁化州,改属太原路。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岚州,次年改宁化巡检司,隶于管州。
汾阳宫遗址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都指挥常守道驻兵于宁化,在隋汾阳宫旧城东侧,倚山坡改建新城。明洪武七年(1474年)建宁化府守御千户所。

遗址特点

汾阳宫遗址外墙
汾阳官遗址现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南北各长400米,分内城、外城。汾阳宫遗址主殿坐落在天池之南的老马沟东侧,长170米,宽140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柱基石直径一米左右。遗址中部的建筑基址,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现残存墙基高约1~2米,基宽2~3米。

文物遗存

汾阳宫遗址
汾阳宫遗址内随处可俯拾残砖断瓦,陶瓷残片及建筑构件等,为隋代遗物。。另采集有明清时期的酱釉碗、黑釉器盖等。瓦当发现有两件,一件为青灰色类云纹残块,当头无轮廓,且与瓦筒为一体制作,简壁较薄,为西汉遗物。另一件亦为青灰色,残存牡丹图案,其与同在遗址发现的重唇板瓦均应为辽金时期的建筑遗物。

文物价值

汾阳宫遗址保存完好,建筑面积硕大,选址考究,建筑材料精良,反映了当年汾阳宫的壮观宏大,这对研究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历史文化

起建缘由
汾阳宫遗址
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北巡,两次过山西,在归途中进人了楼烦关,从其入楼烦关始到太原间共留了十日之久。从宁武至太原,约有200公里距离,其间场帝游历了天池等地,此行太子杨睐、重臣张衡、薛道衡等随驾左右。薛道衡还为此应诏赋诗《从驾天池应诏》:“上圣家寰宇,威略振边睡。八维穷眺览,千里电旌旗。驾奄临碧海,控骥践瑶池。曲浦腾烟雾,深浪骇鲸璃。”正是天池湖、汾河水和管涔山的水光山色触动了炀帝,成为其后营建汾阳官的直接诱因。
汾阳宫
乾降《宁武府志·余录》录有《大业拾遗记》中有关记载:“(大业)二年七月,敕于汾阳西北四十里临汾水起汾阳官,即管涔山河源所出之处也。当盛暑月,临河盟漱,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十年四月,幸汾阳官避暑。宫城迫隘,百官士卒布散山谷。上有名山管涔,高可千仞,上干云霄,造亭子十二所,其最上名翠微亭,次阆风、彩霞、临月、飞芳、积翠、合辈、含辉、凝碧、紫崖、澄景最下名尚阳亭。亭内皆纵广二,四边安剑栏,每亭绣云榻一合,上下皆有临汾殿,敕从官纵观。”

保护措施

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的保护范围:以外围墙遗址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东、西、北外围墙向外延伸100米,南外围墙向外延伸2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汾阳宫遗址
2004年,汾阳宫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汾阳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余庄乡马营村北。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宁武县人民政府开车大约用时44分钟,路程约26.4千米。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