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岩崖墓群

共 1225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32

历史沿革

宋人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描绘道:“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者不可上,其高处穴中,往往如为岩仓棺椁云。”元代危素也说:“众岩棋布,仙棺不可胜数。”
1978年、1979年,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化馆联合对仙水岩崖墓进行了两次发掘。
仙水岩崖墓群

墓群特点

仙水岩崖墓群主要分为两大密集区,主要密集区为仙水岩崖墓区,分布于泸溪河两侧的水岩、仙女岩、禾斛岩、金钟峰、覆盆岩、仙岩、河豚堡、鼓仔峰、柱石峰、僧尼峰等10座山峰的崖壁中下部;另一密集区为保家峰崖墓区,主要分布于白塔渠东侧的保家峰、螺丝岭、雄咀石、猴石等4座山峰的崖壁中下部,其他零星崖墓分布于瑶簪石、香炉峰等2座山峰的崖壁中下部。崖墓利用崖壁上天然崖洞构筑,墓穴大小不一,木棺大小不等,大的长达3.9米、高1.2米,小的长0.9米、宽0.2米。崖墓的组成部分包括崖洞、封门、土棺床、棺木。仙水岩崖墓利用天然洞穴而成,洞穴大小悬殊,有的宽2米,有的宽58.3米。洞口朝向东南,将棺木和随葬品放置其中,有的洞口还有木栅栏和坯土堆积。墓门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夹板式墓门,一种为横串式墓门。从墓葬习俗来看,大体分为单洞单葬、单洞群葬、联洞群葬三种。

文物遗存

仙水岩崖墓群共发掘18座崖墓,发现棺木42具,出土随葬品250件,以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为主。随葬品中的纺织机构件是中国出土最多的一批,且种类齐全。崖墓中出士的古代斜织机构件,将中国古代斜织机的使用年代从东汉提前至春秋,而木筝的发现则将中国的弦乐器发明历史从汉代提前到春秋战国。

历史文化

未解之谜

仙水岩崖墓群,时代为春秋战国,崖墓数以百计,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悬崖之上已成千古未解之谜。

安放重现

针对悬棺如何安放之谜,20世纪八十年代,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织的悬棺研究课题组,成功利用仿古木绞车、木质土滑轮、麻质绳索等原始工具,在龙虎山仙水岩重现了两千年前古越族人吊装悬棺过程。

文物价值

仙水岩崖墓群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高空升置技术的重要实证,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条件下,古人将千斤重棺木吊升放入离水面和地面数十米高的崖洞中,其升置技术难度超乎想象;为研究古越民族的族俗、经济活动、文化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东南亚地区悬棺葬的源流、传播路线、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仙水岩崖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