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地名由来:《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于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秣陵县”。秣陵一词,始于秦始皇时期,据《国朝金陵丛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21),东巡至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气。至今呼为秦淮,乃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秦之秣陵县,即今县城(指南京)东南六十里秣陵桥东北故城是也。”。

2022年3月,秣陵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选择秣陵镇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2014年7月,秣陵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4年04月,秣陵镇入选第六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秣陵镇位于市境中南部,四周与老城乡接壤。辖4个居委会,4个郊区行政村,面积4.79平方公里,耕地2550亩,人口147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88人。是回族居住较多的乡镇。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

1989年,秣陵镇被河南省首批命 名为“中州名镇”,1995年被河南省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建设综合试点镇”,2003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处豫、鄂、皖三省物流之要冲,居三市八县之中心,106国道穿过镇境,217省道横亘东西,阿深高速公路面朝该镇开口,城区道路四通八达。

在发展工业方面。秣陵镇已形成制革、制鞋、纺织三大支柱行业,配套催生出无纺布、机械、印刷等20多个相关行业。目前,全镇共同工业企业52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1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1000万元以上的6家,从业人员6千余人。

商贸活动跃。该坚持实施大商贸战略,龙潭商贸城交易活跃,已成为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商品的中转站,方圆百里的农贸市场和小品集散地。目前形成了“三带一中心”的商业格局,建有粮米、建材、服装、农贸、竹木、日杂、副食、水果八个专业市场,固定个体商点1862个,从业人员近万人,日客流量5万人次,年商品批发零售额2.5亿元。

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大型医院两所,长途客运站、货运站各一个。按三星级宾馆标准建设的宾馆一个。

张伯驹旧居

张伯驹旧居(含张伯驹母校莲溪书院)位于项城市秣陵镇东街。年代为清。 张伯驹旧居(含张伯驹母校莲溪书院)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莲溪书院

莲溪书院位于秣陵镇城区内。莲溪书院是原项城县清乾隆年间所创立的县内最高学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据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因原虹阳书院渐圮,地址低洼狭小,知县梁

秣陵古槐

秣陵古槐位于秣陵镇西大街。秣陵古槐高约50米,树干直径2米,冠盖260平方米,《项城县志》记载,为明代万历年间一县令所栽植,(古槐位置在原项城县衙门口)历经400多年,仍枝叶茂盛,葱茏翠绿。

历史沿革:

南北朝东魏孝静帝在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秣陵县。

北宋,此地为南顿县之殄寇镇。

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旧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迁此。

1912年为城关区。

1942年设秣陵镇。

1950年项城县人民政府驻此,属项城县第一区。

1953年冬项城县政府迁至水寨。

1958年建城关公社。

1972年改称老城公社。

1981年改为县辖镇,为秣陵镇。

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属项城市。

2005年老城乡并入秣陵镇。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