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

共 157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平面图
锁阳城城始建于两汉,历经魏晋、隋、唐、五代、西夏、元、明时期,相沿历史已有1700余年。
1998年8月13日,锁阳城遗址遭遇特大洪水淹没,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
2002年4月至6月,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安西县博物馆对锁阳城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

建筑格局

内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城址区分内城、外城、羊马城等。内城为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493.6米,西墙长576米,南墙长457.3米,北墙长534米,面积28.5万平方米。墙基宽19米,残高9—12.5米不等,顶宽3—4.5米不等。主要墙体的建筑方法为夯土版筑,补筑和重修的墙体出现了用土坯垒砌和夯土版筑的方法,其夯层的厚度、颗粒度、土坯的制作与内城的早期墙体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锁阳城城内偏东筑有一道隔墙,将内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隔墙北段设有城门,是通往内城东、西两部的通道,东侧和南墙各有5个马面,东、西、北墙也各有5个马面。内城四角均有角墩,西南角和西北角各设一瓮城,西墙中段和北墙中段各开一城门。城门处均有瓮城护卫,从四个瓮城设置的方位看,这里是城市建筑的重点防区,这一独特的形制在国内尚属首例。东城的东南角内筑有一个小城,面积不到东城的1/5,墙垣倒塌,墙基尚存。
锁阳城内城西北角,有用土坯砌成的一座瞭望墩,高达18米,这是锁阳城遗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该城瞭望敌情、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内城的西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房屋遗迹和灰碳层堆积物,灰碳层的厚度达4—7米不等,内城的东城相对平坦,房屋遗迹和灰碳层堆积物相对较少。

外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长530.5米,西墙长649.9米,南墙东段长497.6米,南墙西段长452.8米,北墙总长1178.6米。墙基宽4—6米不等,残高4—11米不等。外城的西墙中段和内城西北角墩处有一道东西向的墙体,将外城分为南、北两城,墙体均为夯土版筑,夯层的厚度6—17厘米。从形式上看,属于内城的外郭;从建筑规模与现存遗迹看,外城应为唐代鼎盛时期的建筑遗迹,该墙体被损毁后,后期没有明显的修补夯筑痕迹。城墙坍毁部分约占全城1/3,尤其是外城的南城损毁最为严重。外城内的房屋建筑遗迹多被洪水冲毁,只在南城的东侧可见部分建筑物和院落遗迹。外城四角均有角墩,外城的东墙中段开有一城门,城门有瓮城护卫。

羊马城遗址

羊马城在内城东、南、北墙外侧均有分布,墙体残高1.6—3.2米不等,墙体厚度1.5—2.2米不等。属于内城的附属建筑,是唐代城市形制之一,战时为防御工事,平时是养畜之所,既卫生环保,又可增强防卫能力,没有后代重修遗迹,是锁阳城内线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锁阳城城市布局和建筑艺术雄伟壮观,建筑密集,布局巧妙,井然有序,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封闭性和防御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西部城市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标本,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同时它又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上的一座重镇,东与嘉峪关,西与阳关、玉门关遥遥相望,共同扼守着古代中国的西大门,是构成古代河西军事防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边防军事重镇,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国家的安全、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21年10月12日,锁阳城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

交通信息

驾车自瓜州县人民政府出发,经迎宾大道至锁阳城遗址。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