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

共 164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辽、金时期,此处为兴国寺。
元朝时期,兴国寺扩入元大都城内,改称万寿兴国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万寿兴国寺的基址上兴建社稷坛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社稷坛祭台四周内墙由青、赤、白、黑四种颜色的砖砌墙改为四色琉璃砖
民国三年(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辟为中央公园,对外开放。同年,开辟园门一座,以便游人出入,为中山公园南门(正门)
民国四年(1915年),社稷坛外坛北墙上开辟通往的公园北门(后门),外坛西墙上开辟公园西门,内坛墙的东门外建松柏交翠亭,东坛门迤南建投壶亭,坛东南隅建来今雨轩,坛西南隅建碧纱舫、春明馆、绘影楼等,移建的习礼亭。
民国六年(1917年),移建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
民国七年(1918年),社稷坛西南山朝阳处建迎晖亭,坛北门外建格言亭。
民国八年(1919年),社稷坛南门内移建东单大街路口的克林德坊,改称公理战胜坊。
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社稷坛拜殿停灵。
民国十七年(1928年),社稷坛更名为中山公园,拜殿改称中山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理战胜坊更名为保卫和平牌坊
20世纪60年代末,社稷坛四周壝垣及壝垣内地面进行修缮。
2013年5月23日,社稷坛对四周壝垣修缮249.92米,壝垣内地面铺墁3411.5平方米

建筑格局

社稷坛平面为一南北稍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南部东西宽345.5米,北部东西宽375.1米,南北长470.3米,有内外两重坛墙。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其南围墙即皇城城墙,于东墙上辟有三座东向大门,自南往北依次是社稷街门、社稷左门、社稷东北门。东北门为祭祀时皇帝出入之门。社稷坛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每面墙正中辟门

建筑特色

社稷坛与层数相同,甚至比还要多出一层,只是宽度和高度比地坛的方泽坛规模小很多。社稷坛的五色土的布局非常形象地象征了中国的国土特色。中国东部以海洋为主,用青色土代表;西部以戈壁和沙漠为特征,用白色土代表;南方以红色土地为特征,用红色土代表;北方以黑色土地为特征,用黑色土代表。中国广阔的中原地区以黄色土地为主要特征,故以黄色土为代表,而且中原地区长期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皇权的象征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社”,指祭祀“社稷神”的社稷坛。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稷”是五谷,延伸开来,意指疆域国土、衣食之源。由于历代帝王都自命为天子,所谓受命于天,因此皆把“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把“社稷神”看作极为重要的神祇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每逢农历年二月、八月的上戊日清晨,明清两代皇帝都会来到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若遇出征、班师、献俘、旱涝等重大事件,也在此举行祭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皇帝曾在这里带领皇亲国戚、权臣大吏举行过1300余次的祭祀大典,显现出社稷坛及其祭祀活动在皇室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和特殊意义

文物价值

社稷坛即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神坛,它遵从和吸取了历代的建造理念,成功地表达出了古人对国家、天下和黎民的理解,在坛庙体系中的地位较为重要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社稷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社稷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社稷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长安街天安门西侧

交通路线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