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洞遗址

四方洞遗址

共 1870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四方洞遗址是河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在燕山山脉深处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四方洞遗址是侏罗纪燕山运动之后逐步发育产生,其文化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2万至4万年之间,在此最早出现的人类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属于同一时期。
该遗址于1983年由兴隆县文管所王峰发现,并随即进行了试掘,清理出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从而确定其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88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做了首次正式发掘。
1993年四方洞遗址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四方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该遗址系一处洞穴遗址。洞穴生成于奥陶系灰岩山体中,为一构造洞。洞口呈较规则的四方形。西向,高出现柳河水面约3米。洞口高约12米,宽约13米。洞内近入口处宽敞如厅状。向内延伸10米处,洞穴向南、向东分化为两个支洞。南支洞(B洞)较短,于山体背后有一出口,洞内湿冷,没有上状堆积与人类活动遗迹。东北支洞(A洞)被土状堆积充填,堆积从外向内渐次抬升,形成呈12度的倾斜坡面,人可入最深处距洞口约45米。
遗址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文化层出土动物遗骨多有轻微石化,除啮齿类头骨、下额骨与鹿类牙齿外,可鉴定的动物种类只有中华鼢鼠和鹿,另有一些鸟类肢骨。下文化层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较上文化层保存完整。可作鉴定的有啮齿类颌骨、牙齿和食草类牙齿。

文物遗存

四方洞旧石器遗址发现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上文化层出土的石制品主要有石料、人工破碎砾石、石核、石片及石器。上文化层出土的动物遗骨多有轻微石化,除啮齿类头骨、下额骨与鹿类牙齿外,可鉴定的动物种类只有中华鼢鼠和鹿,另有一些鸟类肢骨。下文化层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可作鉴定的有啮齿类颌骨、牙齿和食草类牙齿。种类有中华鼢鼠、仓鼠、野兔、鹿、牛、犀牛以及大型猫科食肉类动物。碎骨标本1593件。
出土石制品丰富,主要有石料、断块与废片、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的石料、断块与废片中又分为砾石、石片、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脉石英等,大多为未经加工就直接使用的。石核中分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多台面石核。石片包括锤击石片和砸击石片两大类。锤击石片又分为自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有疤一脊台面石片、修理台面石片。石器中包括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砍砸器和雕刻器。

研究价值

四方洞遗址是燕山山脉深处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迹。在器物风格与文化面貌上都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就技术水平、石制品形态与类型组合而言,四方洞遗址与辽宁喀左“鸽子洞”有更多相近地方,与燕山南麓的迁安爪村旧石器遗存虽然在时限上有较大差异,但在打造技术、加工方式、方法、石器类型及石器大小方面仍有较多的共同点。在文化渊源上,可能有更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四方洞遗址的发现不但填补了承德地区这一历史阶段的考古空白,而且拉开了河北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为研究承德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93年,四方洞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四方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
2017年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就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四方洞遗址保护工程立项的请示》(冀文物字〔2016〕286号)公布了关于四方洞遗址保护工程立项的意见:
一、暂不同意四方洞遗址保护工程立项。
二、所报立项报告应做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一)进一步深化遗址现状勘察,明确危岩体的分布范围,补充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计算评价,科学论证保护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二)进一步加强遗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明确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堆积情况,为保护展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三)应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开展遗址相关展示和环境整治工作。
三、请河北省文物局指导立项报告编制单位,根据上述意见对所报立项报告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经河北省文物局核准后,按程序另行报批。
2021年12月24日,2021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推介为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四方洞古人类遗址公园在河北承德鹰手营子区落成,位于112国道附近。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