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池庙

蓝池庙

共 178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0

历史沿革

蓝池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毁于元代,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据民国《三台县志》记载,蓝池庙在明末毁于兵燹,仅存正殿。据嘉庆《三台县志》记载,蓝池庙在雍正年间再建。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年,宗吉和尚建“蓝池胜境”石坊。乾隆六十年,信士献石香炉。道光元年,乡民祷雨于此,并敬献香炉。道光七年,建修灵官殿。同治元年,建修山门、十殿等。宣统二年,培修侧殿厢房。20世纪中叶,石坊、蓝池等拆毁,寺庙改为公共用房,后再改为校舍。
2016年,三台县斥资维修和翻修了寺庙大门和院前广场。
蓝池庙

建筑格局

蓝池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布局,山门、拜殿、岱岳殿等沿中轴线排列,由南而北,逐级抬升。岱岳殿左右分别是侧殿,木结构,抬梁穿斗相结合,悬山顶,小青瓦覆面,面阔5开间,进深6柱8檩,柱带木质,檩上墨书:“大清宣统二年仲冬月望六日谷旦”。
蓝池庙的山门与戏楼一体,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楼宇。戏楼两侧各有一株古柏名叫“将军柏”。蓝池庙的前殿又名拜殿、灵官殿,殿内供奉着道教护法神王灵宫神像。正殿名岱岳殿,供奉“东岳大帝”。岱岳殿又名东岳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檐歇山顶,盖筒瓦,正脊安放鸱吻等神兽,一层檐下有斗拱28朵。正殿前檐下悬挂“岱宗岳府”的黑漆木匾,上款为“潼川府知府柴鹤山敬献”,下款为“大清乾隆甲子年仲春”。
相关建筑图

文物遗存

蓝池庙内保存有部分清代“十殿”壁画,乾隆六十年第三章风景名胜关绵州(1795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的雕花石香炉和明代石刻楹联,乾隆五年(1740年)潼川知府柴鹤山献的“岱宗狱府”匾和潼川府教授邓作弼献的“桂子天香”匾及两棵古柏,庙外不远处还有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简池杜之复书的0.8米×0.8米的“龙潭”“虎穴”大字等摩崖题刻。
另有清代雕花石香炉及奈何桥、望乡台、追魂地、照胆台、五道门等遗址。

历史文化

蓝池
在蓝池庙前的广场,一座名叫八卦亭的建筑修建在水池上,蓝池庙的名字源于一口水池—蓝池,至今尚存。据传蓝池在宋代就已存在,圆似满月,直径约15米,深约2米,水明如镜,终年碧蓝,故曰蓝池。
《题玄武禅师屋壁》
宝应元年(762年)秋,杜甫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所辖的塔山蓝池庙一带游历,在庙里,杜甫结识了当地有名的玄武禅师,到了玄武禅师屋里满墙的壁画。禅师屋里的壁画令杜甫赞赏有加。兴之所至,杜甫索来笔墨写下了浑融遒劲的小诗《题玄武禅师屋壁》。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文物价值

蓝池庙布局较为完整,功能分区比较明确,屋面脊饰保留了川西民间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梁架、斗拱,保存了明清早期的木构架,建筑梁架上保存有清代题记。为研究绵阳地区乃至天府四川清代寺庙提供了实证材料,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蓝池庙1993年1月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公布为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8月申报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16日,蓝池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
蓝池庙位于四川省三台县。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